寶應花店
① 揚州哪裡有花店糖果花束
揚州揚子江中路有一家叫世紀佳緣鮮花店的不錯,價格便宜,花有檔次,服務還熱情!我們單位用花都在那定!
② 我是揚州寶應的,哪裡批發室內盆栽花,品種多,價格便宜 或可以送貨上門,我幫賣.
寶應復花店、寶應縣轄:安制宜鎮、范水鎮、夏集鎮、柳堡鎮、射陽湖鎮、廣洋湖鎮、魯垛鎮、小官莊鎮、望直港鎮、曹甸鎮、西安豐鎮、山陽鎮、黃塍鎮、涇河鎮
揚州寶應鮮花店、安宜鎮:閘北、羅巷、劉溝、東門、學墩、城中、安宜、畫川、牌樓、桃園、蘇中、安民、泰山東村、白田、大橋、鐵橋、東升、世紀園、齊心、三里、花庄、北港、西郊、西港、北閘、南閘、西劉堡。
范水鎮:東園、紅旗、勝利、東風、花園、西園、北園、成庄、郎兒、長沙、戈店、石橋、龍河、太平、江寶、新陽、高陽、韋北、柘溝、京杭、五里、牌坊、范西、新盪、新民、蘇律、迎豐、宋埠。揚州鮮花
揚州寶應縣花店、夏集鎮:鎮中、郭氏橋、虹橋、雙琚、蘇雅、夏集、雙塘、蔣庄、趙雍、潼口、塘北、友映、相庄、三洋河、王營、衛星、王橋、豐收、萬民。揚州訂花
揚州寶應鮮花速遞(預定/訂花)、柳堡鎮:亞寶、艷陽天、蘆村、迎湖、鄭渡、柳堡、團庄、雍尹、廷柏、壽林、王通河、建設、仁里、張元、新安、聯豐、清元、蘆東、鄔陽、塘新。
揚州各區縣市花店:廣陵區花店 邗江區花店 維揚區花店 儀征鮮花 高郵鮮花 江都鮮花 寶應縣花店
③ 作文《鮮花送給媽媽》
鮮花送給媽媽
在生活中,有的人想把鮮花送給「白衣天使」——醫護人員;有的人想把鮮花送給給我們提供糧食的農民叔叔;還有的人想把鮮花送給天天為我們打掃環境的清潔工叔叔……而我,最想八仙花送給日日夜夜為我們操勞的人——媽媽!
有一次,我正在睡覺,突然,一種打哈欠的聲音吵醒了我,我偷偷得往門外看了看,只見媽媽竟然在桌子上為我織毛衣!!!在這寒風刺骨的冬天,媽媽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而卻每次都為我勞累,為我操心。我感動極了,「金豆豆」在眼眶中打轉轉,看著媽媽穿著單薄的內衣,一邊打著哈欠,一邊又在飛針走線,我真有點不忍心,在心中叫起來:「媽媽,別再織毛衣了,快回房睡覺吧!」為了不使我的「金豆豆」「蹦」出來,我又去睡覺了,我感動至極,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再過幾天不就是三八婦女節了嗎?我送一份特別的禮物給媽媽,不是能小小的回報一下媽媽嗎?
過了幾天,我盼星星盼月亮的節日來了——三八婦女節!我一大早起來,思考著要給媽媽買什麼禮物,才算特別的禮物。忽然,我在桌子上看到了一張康乃馨形的信紙,我就激動起來,在這最後的抉擇時刻,我終於想好了要送媽媽什麼特別的禮物了——一束鮮花、一封信、還附加一句「媽媽,您辛苦了,我愛您!」心動不如行動,還好,爸爸媽媽都還沒有起床,自己又不能擅自溜出去買花,乾脆就先寫信吧,我坐到書桌前,拿起筆,攤開信紙,一口氣寫了一封長長的信,好了,在結尾附上一句「媽媽,您辛苦了!我愛您!」就OK,大功告成了!太好了,見媽媽起來了,我忙對媽媽胡亂編了借口:「媽媽,我想出去買本練習本,很快就會回來的,好嗎?」媽媽笑容可掬地回答我說:「好啊。」Yes!趕快開溜!我忙跑到花店,去買了三枝康乃馨,兩朵百合花和兩朵劍蘭,就匆匆忙忙地走了。到了家,媽媽正在廚房做飯,好時機到了!我忙拿著鮮花,在中間插上信紙,跑到廚房,對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我愛您!」媽媽激動地將我擁入懷內,而我的心情也異常興奮。
我真希望天底下的孩子能把花、把愛送給日日夜夜為自己操心的人——媽媽!!
④ 誰有感恩小故事 100字以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拯辭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黃香為父暖被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周恩來懷念他的兩個母親
周恩來不滿一歲時,就由守寡的嗣母陳氏帶在身邊撫養,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對恩來的撫養和教育上,恩來稱陳氏為「娘」,陳氏給他請來一個乳母,叫蔣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裡。周恩來四歲時,嗣母就叫他識字,五歲時,送他進私塾讀書。嗣母對他要求很嚴格,每天黎明時刻,就叫他起來,親自在窗前教他讀書。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幾乎傷了他的眼睛。於是,陳氏更不許他輕易出去,整天把他關在屋裡念書。空暇時,就叫他背唐詩,給他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 1904年,六歲的周恩來隨同父親、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縣清江浦(今江蘇省清江市)居住,並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讀書。外祖父家裡人很多。家族間發生了糾紛,常邀請他生母去調解。
這是家裡的經濟境況已經越來越不好了。父親為人老實,膽小,能力比較差,到清江浦後,只謀得一個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裡常靠借錢過日子。他的生母又勞累,又愁悶,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帶他到寶應縣她堂兄家住過兩個月,仍回到清江浦。第二年七月間,嗣母又被肺結核奪取了生命。周恩來對陳氏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他寫過一篇《念娘文》,可惜沒有保存下來。抗戰勝利後他在重慶對記者說:「三十八年了,我沒有回過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 陳毅為老母洗屎尿褲
20世紀60年代初,陳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日理萬機,公務繁忙。 那年,陳毅62歲,他出國訪問歸來,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飛機就去看望。陳毅剛跨進家門,就看見老母讓身邊照顧她的保姆藏起了什麼東西,忙問:「娘,你把什麼東西藏在床下了?」母親眼看瞞不過去,只好如實告訴兒子藏起來的是她剛尿濕的褲子。陳毅聽了,動情地說:「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邊侍候您老人家,心裡著實難受。這褲子我馬上拿去洗了,還藏著做啥子?」 好說歹說,保姆怎麼也不讓陳毅洗,覺得讓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褲子,多不好。母親也勸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進門就讓你洗臟褲子怎麼行?」 陳毅說:「我不是說著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時候,不知您多少次給我洗尿布屎褲。現在,兒子有機會為您老人家洗一洗臟褲,雖然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也總算盡了一份孝心吧。」不容在推辭,陳毅便躬下身從床拿出母親的尿褲和其他臟衣服,一起去洗得乾乾凈凈。
毛澤東對母親的感情很深
毛澤東對母親文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夏,他從長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掛念在外婆家養病的母親,特地請人開了一個葯方寄給舅父。次年春返回長沙,便把母親接來就醫。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癧(俗稱疝子頸)病逝,終年五十二歲。毛澤東日夜兼程從長沙趕回韶山守靈,並和淚寫下一篇情義深長的《祭母文》。他這么追念母親:「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潔凈之風,傳遍戚里。」當時,毛澤東還給同學鄒蘊真寫信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母親對他的影響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來。母親去世後,毛澤東把父親毛順生接到長沙住了一陣。父親後來不再干涉他的選擇,繼續供他上學。毛澤東是很感激的。毛順生於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傷寒去世,時年五十歲。 朱德著文憶母親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親鍾太夫人在家鄉四川儀隴病逝。朱德萬分悲痛,4月5日著《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以無限的深情贊頌母親的優秀品質,寄託哀思。 朱德開篇寫道: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他在一封寫給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人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識,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識,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最後,朱德滿懷深情地寫到:母親現在離開我而去,我將永遠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鄧小平贍養繼母
夏伯根對鄧小平來說,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養母,而是繼母。鄧小平對這樣一位正直、善良、勤勞、肯乾的繼母特別敬重和愛戴。十五歲的鄧小平,當年順長江南下,走出重慶,走出四川。之後,鄧小平率領千軍萬馬前來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慶。四川解放後,鄧小平坐鎮重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是中央下屬幾大行政區域之一的最高官員。這時的鄧小平已是45歲的中年人了。有了一個安穩的家庭後,鄧小平就承擔起贍養繼母的義務。鄧小平調中央工作後,她把繼母一同帶到北京。跟隨鄧小平一家生活的這些年裡,鄧小平夫婦待她如親母,從不分你我,在飲食、衛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顧老人、安撫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鄧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裡,鄧小平為了照顧卓琳的身體,又不肯讓年事已高的繼母再承擔過重的家務,便獨自挑起了家務勞動的重擔,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臟活鄧小平都親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夠高壽,與鄧小平夫婦對她幾十年如一日的愛戴、敬重、關心、照顧是分不開的。
馮玉祥的「悼母詩」
馮玉祥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馮玉祥將軍一生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病故之後,他痛苦傷心地大病了一場。從此以後,每逢自己過生日便閉門謝客,不吃飯,有時實在餓得頭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頓飯,以此來紀念母親的生養之恩。1945年,他寫了一首《十月懷胎》的悼母詩: 娘懷兒一個月不知不覺,娘懷兒兩個月才知其情,娘懷兒三個月飲食無味,娘懷兒四個月四肢無力, 娘懷兒五個月頭暈目眩,娘懷兒六個月身重如山,娘懷兒七個月提心吊膽,娘懷兒八個月不敢笑談,娘懷兒九個月寸步艱難,娘懷兒十個月才到世間。
為了將這首悼母詩「銘刻在心,永世不忘」,馮玉祥將軍請人把詩特意刻在石碑上。
這首詩情真意切,通俗純朴,字字句句洋溢著一片敬母、愛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給人教誨,至今仍廣為流傳。
二、感恩老師的故事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程門立雪
宋朝時,有游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為老師,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雲發,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註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後來他們夫婦果真生了貴子,並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一生衣食豐厚。
不忘師恩
華羅庚成名不忘師恩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台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尊師若父
李宗仁尊師若父
李宗仁幼年的教師曾其新,駝背彎腰,人們戲稱「曾背鍋」。別看其形陋貌丑,李宗仁先生卻敬若父輩。因曾年老無依,長期隨軍,由李宗仁出錢奉養。李宗仁還在司令部駐地附近修建房屋,給老師靜居。並派一名副官專門侍奉,李每天還要親去問安。李宗仁的另一名姓朱的老師,也長期隨李宗仁起居。李對其照顧無微不至。老河口的老百姓都說,在李將軍身上,真正體現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生之愛,得恩不忘報,實乃大丈夫。 三、感恩他人的故事
讓感恩走進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吧!因為,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滌盪世間一切塵埃,感恩是一種歌唱方式,感恩是一種處世哲感恩更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感恩,學會了感恩,每個人便都會擁有無邊的快樂和幸福。
一飯千金
《史記》說,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小孩的心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 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 」 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沒有!」正當她准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 說完,竟從懷里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 此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里
烏鴉反哺
《本草綱目·禽部》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大意是說,小烏鴉長大以後,老烏鴉不能飛了,不能自己找食物了,小烏鴉會反過來找食物喂養它的母親。烏鴉反哺的故事經一代代的口授心傳,已為許多人知曉。在某種程度上,縈繞在人們心頭的「反哺情結」至今仍是維系社會及家庭走向和諧、溫馨和安寧的重要力量。 在傳說中,烏鴉反哺的故事是最讓人感動的一個故事,烏鴉——是一種通體潦黑、面貌醜陋的小鳥,因為人們覺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類普遍厭惡,正是這種遭人嫌惡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鳥,卻擁有一種真正的值得我們人類普遍稱道的美德——養老、愛老,在養老、敬老方面堪稱動物中的楷模。據說這種鳥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後,當母親年老體衰,不能覓食或者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母親的口中,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一杯牛奶
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他的推銷進行得很不順利,傍晚時他疲憊萬分,飢餓難耐,絕望地想放棄一切。
走投無路的他敲開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笑著遞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男孩和著眼淚把它喝了下去,從此對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氣。許多年後,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嚴重的婦女被轉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大夫順利地為婦女做完手術,救了她的命。無意中,大夫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飢寒交迫時給過他那杯熱牛奶的年輕女子!他決定悄悄地為她做點什麼。
一直為昂貴的手術費發愁的那位婦女硬著頭皮辦理出院手續時,在手術費用單上看到的是這樣七個字:手術費:一杯牛奶。那位昔日的美麗的年輕女子沒有看懂那幾個字,她早已不再記得那個男孩和那杯熱牛奶。然而,這又有什麼關系呢?
一朵玫瑰花
有位紳士在花店門口停了車,他打算向花店訂一束花,請他們送去給遠在故鄉的母親。 紳士正要走進店門時,發現有個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紳士走到小女孩面前問她說: 「孩子,為什麼坐在這里哭?」 「我想買一朵玫瑰花送給媽媽,可是我的錢不夠。」孩子說。紳士聽了感到心疼。 「這樣啊……」於是紳士牽著小女孩的手走進花店,先訂了要送給母親的花束,然後給小女孩買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時紳士向小女孩提議,要開車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嗎?」 「當然啊!」 「那你送我去媽媽那裡好了。可是叔叔,我媽媽住的地方,離這里很遠。」 「早知道就不載你了。」紳士開玩笑地說。 紳士照小女孩說的一直開了過去,沒想到走出市區大馬路之後,隨著蜿蜒山路前行,竟然來到了墓園。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墳旁邊,她為了給一個月前剛過世的母親,獻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遠路。 紳士將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後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給母親的花束,而改買了一大束鮮花,直奔離這里有五小時車程的母親家中,他要親自將花獻給媽媽。
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感恩
據說有一次家裡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
羅斯福在回信中寫道:「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好,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
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
他的推銷進行得很不順利,傍晚時他疲憊萬分,飢餓難耐,絕望地想放棄一切。
走投無路的他敲開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
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笑著遞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
男孩和著眼淚把它喝了下去,從此對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氣。
⑤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精選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動物尚且如此,作為人來說,感恩父母是人之為人的第一道德要求。下面是我搜集的古今中外感恩父母的著名故事,歡迎分享和閱讀。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辭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鄧小平贍養繼母
夏伯根對鄧小平來說,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養母,而是繼母。鄧小平對這樣一位正直、善良、勤勞、肯乾的繼母特別敬重和愛戴。十五歲的鄧小平,當年順長江南下,走出重慶,走出四川。之後,鄧小平率領千軍萬馬前來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慶。四川解放後,鄧小平坐鎮重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是中央下屬幾大行政區域之一的最高官員。這時的鄧小平已是45歲的中年人了。有了一個安穩的家庭後,鄧小平就承擔起贍養繼母的義務。
鄧小平調中央工作後,她把繼母一同帶到北京。跟隨鄧小平一家生活的這些年裡,鄧小平夫婦待她如親母,從不分你我,在飲食、衛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顧老人、安撫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鄧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裡,鄧小平為了照顧卓琳的.身體,又不肯讓年事已高的繼母再承擔過重的家務,便獨自挑起了家務勞動的重擔,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臟活鄧小平都親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夠高壽,與鄧小平夫婦對她幾十年如一日的愛戴、敬重、關心、照顧是分不開的。
事例四:周恩來懷念他的兩個母親
周恩來不滿一歲時,就由守寡的嗣母陳氏帶在身邊撫養,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對恩來的撫養和教育上,恩來稱陳氏為「娘」,陳氏給他請來一個乳母,叫蔣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裡。周恩來四歲時,嗣母就叫他識字,五歲時,送他進私塾讀書。嗣母對他要求很嚴格,每天黎明時刻,就叫他起來,親自在窗前教他讀書。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幾乎傷了他的眼睛。於是,陳氏更不許他輕易出去,整天把他關在屋裡念書。空暇時,就叫他背唐詩,給他講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緣》等。
1904年,六歲的周恩來隨同父親、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縣清江浦(今江蘇省清江市)居住,並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讀書。外祖父家裡人很多。家族間發生了糾紛,常邀請他生母去調解。
這是家裡的經濟境況已經越來越不好了。父親為人老實,膽小,能力比較差,到清江浦後,只謀得一個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裡常靠借錢過日子。他的生母又勞累,又愁悶,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帶他到寶應縣她堂兄家住過兩個月,仍回到清江浦。第二年七月間,嗣母又被肺結核奪取了生命。周恩來對陳氏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他寫過一篇《念娘文》,可惜沒有保存下來。抗戰勝利後他在重慶對記者說:「三十八年了,我沒有回過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
事例五:陳毅為老母洗屎尿褲
20世紀60年代初,陳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日理萬機,公務繁忙。
那年,陳毅62歲,他出國訪問歸來,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飛機就去看望。陳毅剛跨進家門,就看見老母讓身邊照顧她的保姆藏起了什麼東西,忙問:「娘,你把什麼東西藏在床下了?」母親眼看瞞不過去,只好如實告訴兒子藏起來的是她剛尿濕的褲子。陳毅聽了,動情地說:「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邊侍候您老人家,心裡著實難受。這褲子我馬上拿去洗了,還藏著做啥子?」
好說歹說,保姆怎麼也不讓陳毅洗,覺得讓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褲子,多不好。母親也勸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進門就讓你洗臟褲子怎麼行?」
陳毅說:「我不是說著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時候,不知您多少次給我洗尿布屎褲。現在,兒子有機會為您老人家洗一洗臟褲,雖然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也總算盡了一份孝心吧。」不容在推辭,陳毅便躬下身從床拿出母親的尿褲和其他臟衣服,一起去洗得乾乾凈凈。
事例六:毛澤東對母親的感情很深
毛澤東對母親文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夏,他從長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掛念在外婆家養病的母親,特地請人開了一個葯方寄給舅父。次年春返回長沙,便把母親接來就醫。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癧(俗稱疝子頸)病逝,終年五十二歲。毛澤東日夜兼程從長沙趕回韶山守靈,並和淚寫下一篇情義深長的《祭母文》。
他這么追念母親:「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潔凈之風,傳遍戚里。」當時,毛澤東還給同學鄒蘊真寫信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損人的,可以損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親便屬於第三種人。母親對他的影響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母親去世後,毛澤東把父親毛順生接到長沙住了一陣。父親後來不再干涉他的選擇,繼續供他上學。毛澤東是很感激的。毛順生於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傷寒去世,時年五十歲。
事例七:朱德著文憶母親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親鍾太夫人在家鄉四川儀隴病逝。朱德萬分悲痛,4月5日著《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以無限的深情贊頌母親的優秀品質,寄託哀思。
朱德開篇寫道: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他在一封寫給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人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識,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識,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最後,朱德滿懷深情地寫到:母親現在離開我而去,我將永遠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事例八:馮玉祥的「悼母詩」
馮玉祥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馮玉祥將軍一生對母親非常孝順,母親病故之後,他痛苦傷心地大病了一場。從此以後,每逢自己過生日便閉門謝客,不吃飯,有時實在餓得頭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頓飯,以此來紀念母親的生養之恩。1945年,他寫了一首《十月懷胎》的悼母詩:
娘懷兒一個月不知不覺,娘懷兒兩個月才知其情,娘懷兒三個月飲食無味,娘懷兒四個月四肢無力,娘懷兒五個月頭暈目眩,娘懷兒六個月身重如山,娘懷兒七個月提心吊膽,娘懷兒八個月不敢笑談,娘懷兒九個月寸步艱難,娘懷兒十個月才到世間。
為了將這首悼母詩「銘刻在心,永世不忘」,馮玉祥將軍請人把詩特意刻在石碑上。
這首詩情真意切,通俗純朴,字字句句洋溢著一片敬母、愛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給人教誨,至今仍廣為流傳。
事例九:一朵玫瑰花
有位紳士在花店門口停了車,他打算向花店訂一束花,請他們送去給遠在故鄉的母親。
紳士正要走進店門時,發現有個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紳士走到小女孩面前問她說:「孩子,為什麼坐在這里哭?」
「我想買一朵玫瑰花送給媽媽,可是我的錢不夠。」孩子說。紳士聽了感到心疼。
「這樣啊……」於是紳士牽著小女孩的手走進花店,先訂了要送給母親的花束,然後給小女孩買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時紳士向小女孩提議,要開車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嗎?」
「當然啊!」
「那你送我去媽媽那裡好了。可是叔叔,我媽媽住的地方,離這里很遠。」
「早知道就不載你了。」紳士開玩笑地說。
紳士照小女孩說的一直開了過去,沒想到走出市區大馬路之後,隨著蜿蜒山路前行,竟然來到了墓園。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墳旁邊,她為了給一個月前剛過世的母親,獻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遠路。紳士將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後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給母親的花束,而改買了一大束鮮花,直奔離這里有五小時車程的母親家中,他要親自將花獻給媽媽。
事例十:孟佩傑——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童稚的年歲,她一力撐起幾經風雨的家。她的存在,是養母生存的勇氣,更是激起了千萬人心中的漣漪。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
五歲那年,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將孟佩傑送給別人領養,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傑還是沒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養母劉芳英在三年後癱瘓在床,養父不堪生活壓力,一走了之。絕望中,劉芳英企圖自殺,但她放在枕頭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傑發現。「媽,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著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從此,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劉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資。當別人家的孩子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傑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個頭沒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沒喊過疼。
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孟佩傑總是來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替養母穿衣、刷牙洗臉、換尿布、喂早飯,然後一路小跑去上學。中午回家,給養母生火做飯、敷葯按摩、換洗床單……有時來不及吃飯,拿個冷饃就趕去學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務活,等服侍養母睡覺後,她才坐下來做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女兒身上最大的特點是有孝心、愛心和耐心。」劉芳英說,如果有來生,她要好好補償女兒。為配合醫院的治療,孟佩傑每天要幫養母做200個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鍾。碰上劉芳英排便困難,孟佩傑就用手指一點點摳出來。
2009年,孟佩傑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權衡之下,她決定帶著養母去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傑頂著炎炎烈日上街發廣告傳單,拿到工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養母最愛吃的紅燒肉。
「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過幫助,都被孟佩傑婉拒了,她堅持自己照顧養母。孟佩傑的畢業願望是當一名小學老師,安安穩穩,與養母簡單快樂地生活。
事例十一:帶母鑲牙
有這樣一個兒子,他是個大款,母親老了,牙齒全壞掉了,於是他開車帶著母親去鑲牙,一進牙科診所,醫生開始推銷他們的假牙,可母親卻要了最便宜的那種。醫生不甘就此罷休,他一邊看著大款兒子,一邊耐心地給他們比較好牙與差牙的本質不同。可是令醫生非常失望的是,這個看是大款的兒子卻無動於衷,只顧著自己打電話抽雪茄,根本就不理會他。醫生拗不過母親,同意了她的要求。這時,母親顫顫悠悠地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布包,一層一層打開,拿出錢交了押金,一周後再准備來鑲牙。
兩人走後,診所里的人就開始大罵這個大款兒子,說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卻不捨得花錢給母親鑲一副好牙。正當他們義憤填膺時,不想大款兒子又回來了,他說:「醫生,麻煩您給我母親鑲最好的烤瓷牙,費用我來出,多少錢都無所謂。不過您千萬不要告訴她實情,我母親是個非常節儉的人,我不想讓她不高興。」
事例十二:黃香為父暖被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十三:韓信報分食之恩
《史記》說,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