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七鮮花宴
㈠ 雲南大學食堂中有哪些特色美食
作為一個理科生老學姐,餘味堂的各種真的是嘗了個遍了。來來來,老學姐給你介紹介紹,小心你的口水哈,因為大量美食圖片即將來襲。
1、玫瑰宴
你隨便找個昆明人問,夏季來雲大吃什麼,絕對是玫瑰宴好嗎?網紅打卡必須的。玫瑰雞翅、炸玫瑰、玫瑰煎餅、玫瑰綠豆酥、玫瑰米糕、玫瑰糯米丸、玫瑰釀豆腐、玫瑰粥、玫瑰包子、玫瑰餅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食堂師傅辦不到的,真的是將學校的玫瑰園里的玫瑰物盡其用了。話不多說,上圖上圖:
好啦好啦,多說無益,快來吧,對了。。。帶上你的一卡通或者你雲大的朋友,因為學校只刷一卡通哈~~
㈡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秋節來歷: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中秋節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風俗:祭月、燃燈、賞月、追月、觀潮、猜謎、吃月餅、吃甜署、賞桂花、飲桂花酒、樹中秋、耍祿仔、扎燈籠、玩花燈、燒斗香、拜祖先、舞火龍、聽香、燒塔、中秋宴俗、玩兔爺。
吃月餅,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㈢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啊
中秋節吃月餅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傳說月餅的名字還和楊貴妃有關。有一年中秋,月亮升起的時候,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月光下一起賞月吃胡餅。吃著吃著,李隆基突然說:「這胡餅的名字太難聽。」一旁的楊貴妃為了討皇上歡心,看著天上的明月,靈機一動說:「要不叫月餅吧?」李隆基龍心大悅,覺得這名字雅緻。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當然這也就是個傳說,具體月餅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已經不可靠了。
最早月餅一詞是出現在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中秋節吃一種「宮餅」。慢慢流傳到民間,百姓們稱這種餅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盛行。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