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鮮花調
⑴ 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中國民歌,起源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內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容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1)茉莉花鮮花調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最早傳到國外的一首中國民歌,大約在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間,首任英國駐華大使的秘書、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巴羅(1769-1848)返國後,於1804年出版了一本《中國旅行》,書中特別提到《茉莉花》。
由於《中國旅行》的巨大影響,1864年至1937年間歐美出版的多種歌曲選本和音樂史著述里都引用了《茉莉花》,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圖蘭多特》中的男聲齊唱,它濃郁的中國民間風格,曾使全世界億萬聽眾迷戀不已。
⑵ 《茉莉花》的歌詞
茉莉花
歌曲原唱:梁靜茹
填詞:姚若龍
譜曲:李正帆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 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不讓誰把心摘下 就等那個人愛呀
茉莉花呀茉莉花 誰當我情人 茉莉花
你說我真好 什麼都好
誰當我情人做夢都會笑 我望著窗外的街角
看到辛酸走來幸福走掉 你說我真好 比誰都好
有適合的人要幫我介紹 如果我真的那麼好
你為什麼不要 為什麼不要 嗚呼......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 又香又白人人誇
茉莉花呀茉莉花
(2)茉莉花鮮花調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由姚若龍作詞,梁靜茹演唱的一首歌。
梁靜茹(Fish Leong),1978年6月16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森美蘭州瓜拉庇勞縣,祖籍中國廣東省,華語流行女歌手。
1997年,梁靜茹被李宗盛發掘,簽約滾石唱片,並獨自到台灣地區發展。1999年發行首張專輯《一夜長大》正式出道。2000年因歌曲《勇氣》 獲得廣泛關注,並獲第12屆台灣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獎提名和馬來西亞娛協獎十大原創歌曲獎。
梁靜茹的音樂以抒情淡雅類為主,同時包含輕快、搖滾等多種音樂元素,她的聲音溫暖而磁性,她是在用她的心和內涵去歌唱 ,聲音溫暖而磁性,音樂風格以抒情淡雅類為主,也包含多種音樂元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梁靜茹的音樂以淡雅抒情類為主,輕快、搖滾等多種曲風共存。
⑶ 茉莉花是小調嗎
茉莉花是民間小調,是中國江蘇民歌,在中國的知名度是比較高的,幾乎人人都可以哼唱幾句,起源於南京市六合區的民間歌曲。
茉莉花是著名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成的,旋律非常的委婉悠揚,在贊美茉莉花的同時含蓄的表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揚州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有茉莉花的歌詞,所以其產生的年代是非常久遠的。
早在明清時期南北小曲就不斷的從民間產生,廣為傳唱,音樂性質是非常能夠代表漢音樂的,還受到了音樂特色與各地方言的影響。
《茉莉花》初名為《鮮花調》,又名《打花鼓》,同時在1768年的時候法國哲學家盧梭編輯的《音樂辭典》也在「中國音樂」條目收錄了這首歌曲。
1942年的時候著名的作曲家何仿收集整理民歌《鮮花調》,在1957年的時候完成改編,正式的將名字改成了《茉莉花》。
茉莉花沒有特別復雜的節奏和音節,也沒有意識形態層面的明喻或隱喻,學習起來比較簡單。
⑷ 茉莉花誰是作詞作曲的 作家
茉莉花是軍旅作曲家何仿整理改編。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版《權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
何仿(1928年2月—2013年9月21日),安徽天長人,中國傑出的音樂家、國家一級作曲家。1928年2月何仿出生在安徽天長市石樑鎮何庄村。在1941年何仿進入新四軍淮南聯中。1942年何仿被調進淮南大眾劇團。
(4)茉莉花鮮花調擴展閱讀:
1956年何仿入總政文化部合唱指揮訓練班,師從德國專家。一曲清麗優美的民歌《茉莉花》,唱紅了中國,響徹了全球,也給其收集加工者帶來了聲譽。著名軍旅音樂家、江蘇民歌《茉莉花》搜集加工整理者何仿,因肺部感染於2013年9月21日中午12時在南京逝世,享年85歲。
1949 年7月6日,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舉行的音樂會上,何仿指揮第三野戰軍文工團演唱《淮海戰役組歌》,毛澤東主席聽後高興地說,三野的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1964年,參加指揮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⑸ 音樂名作《茉莉花》有怎樣的音樂特點
《茉莉花》又名《鮮花調》,是清代以來在我國廣大城鄉十分流行的漢族民間小調。目前,流行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成為我國民間小調中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曲目之一。
各地的《茉莉花》曲調不盡相同,但歌詞基本相同,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為內容。北方的《茉莉花》還常唱《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的傳說故事。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將《茉莉花》用於其著名的歌劇《圖蘭朵》中,使該曲作為代表性的民間歌曲,登上了世界歌劇舞台。
各地的《茉莉花》總的音樂特點是:起、承、轉、合式的四句體樂段,落音分別為:「徵」、「宮」、低音「羽」、低音「徵」。第一句分為兩個短句,其結構對稱,落音相對;第三句是緊縮句,並在句後不停頓,緊緊銜接第四句。旋律起伏大,曲折流暢,婉轉抒情。
現在人們聽得較多的是江浙地區的《茉莉花》。曲調細膩優美、委婉動人。這首小調與一般的小調相似,也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也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第三句和第四句歌詞連成一氣,在音樂上也很難從中剪斷。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磁帶收藏家費力先生是揚州曲藝界的老前輩,1986年他參加了《中國曲藝集成·江蘇卷》的編撰工作,在上海唱片公司倉庫里發現了一盤1934年由上海蓓開唱片公司灌制的膠術唱片,裡面有一首由當時揚州清曲名家黃秀花演唱的名叫《鮮花調》的老歌,居然就是現在聞名遐邇、膾炙人口的《茉莉花》,於是費老特意請人翻錄了下來。這也是現存最早的《茉莉花》音響資料。據他考證,這首《鮮花調》其實是明朝嘉靖年間流傳於江淮一帶的俗曲《雙疊翠》中的選段,換句話說,四百多年前,《茉莉花》就已經在揚州大地上廣為傳唱了。
⑹ 介紹一下江蘇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起源江蘇,初名為《鮮花調》,又名《打花鼓》,最早刊印乾隆年間的《綴白裘·花鼓》戲曲集。
1、《茉莉花》首發時間為:1957年
2、形式:中國民歌
3、歌詞:《茉莉花》在中國多個地區有多個版本流傳,各個版本的曲調、歌詞往往大同小異。現在流傳最廣的是南京六合、揚州、天長到泰州一帶的民歌。
歌詞如下:「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6)茉莉花鮮花調擴展閱讀:
《茉莉花》發展歷史沿革:
1、1768年,法國哲學家盧梭編輯《音樂辭典》時,在「中國音樂」條目中收錄了《茉莉花》這首歌。
2、1920年至1924年間,義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把這首歌用在歌劇《圖蘭多》中。
3、1942年,由著名作曲家何仿搜集整理了民歌《鮮花調》,1957年完成改編,正式更名為《茉莉花》。
4、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世界推薦《茉莉花》,並將其確定為亞太地區的音樂教材。
5、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日本館的機器人用小提琴演奏了《茉莉花》。
⑺ 茉莉花歌曲背景介紹
《茉莉花》歌曲背景:
1942年冬天,隨團而至的何仿到金牛山腳下演出,慕名拜訪了當地一位彈唱藝人,隨後,彈唱藝人為其表演了民歌《鮮花調》,何仿一下子就被《鮮花調》的旋律迷住了,於是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用簡譜記下了該曲,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
因為《鮮花調》是來自中國民間的創作,所以在整體上顯得有些粗糙,為了打磨該曲,何仿考慮再三,將《鮮花調》進行了改編,將歌詞中描述的三種花統一改寫為茉莉花,1957年,在北京全軍文藝會演上,何仿策劃由前線歌舞團首次公開演出該曲。
歌曲介紹
《茉莉花》是前線歌舞團原唱的歌曲,由何仿改編自中國民歌《鮮花調》,於1957年首次單曲發行。
《茉莉花》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的結構,又能與西方的審美習慣相適應,因此其能夠在西方世界傳播。
該曲屬於小調類民歌,是單樂段的歌曲。它以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表現了委婉流暢、柔和與優美的江南風格,生動刻畫了一個文雅賢淑的少女被芬芳美麗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棄不舍的愛慕和眷戀之情。全曲婉轉精美,感情深厚又含蓄。
⑻ 《茉莉花》是什麼地方的名歌
茉莉花是在我國許多省份都流傳的一首民歌,最為著名的是河北省和江蘇省的茉專莉花,但是現在在國際上屬流行的,被許多外國人知道的那首茉莉花是流傳於我國河北一帶版本的茉莉花,被普契尼選進自己歌劇圖蘭多的也是河北一帶的這首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