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鮮花
1. 介休老爺廟後面還有賣的么
題主是否想詢問「介休老爺廟後面還有賣花的么」?沒有。介休老爺廟作為介休市的日常休閑場所,在後面有一個專門售賣鮮花的花店來讓人們遊玩後可以購買鮮花留作紀念,但是由於該花店店主轉行創業,所以該花店已經沒有賣花的地方了。
2. 風景的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採的作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風景的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風景的作文1
天,是那麼高,那麼藍。幾朵淡淡的白雲,在空中飄啊,飄啊。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從空中飛過,它們鳴叫著,向南方飛去。一陣秋風吹過,使人感到神清氣爽。遠山,失去了夏日的濃綠,換上了金色的秋裝。不知什麼時候,路邊,坎坡上鑽出一簇簇紫盈盈的野菊
花,使人真真切切地感到——哦,秋天來了。
秋天的田野里,高梁挺直了腰,漲紅著臉,胖胖的玉米棒脫去了綠衣,換上了黃白色衣裳,沉甸甸的谷穗低垂著頭隨風搖擺著,一塊塊棉田,像給大地鋪上了片片白雲。
一塊塊農田裡,到處是農民熱火朝天過大秋的景象:這邊,人們正弓著背,彎著腰,揮動著月牙銀鐮,收割稻、谷;那邊傳來「唰唰——」削玉米秸的聲音,棉田裡姑娘們的笑聲在空中飄盪;路上大車小輛絡繹不絕,有拉莊稼的,有運糧的,有運肥的……
啊,秋天的田野,歡笑的田野,沸騰的田野,豐收的田野……你是多麼美麗!
關於風景的作文2
我的家鄉十分美麗,一年四季都很美麗。
春天,樹木換上了新衣,新衣是綠色的,上面透著一點花紋,再看看天上,那是老虎嗎?不,那是豹子嗎?不,原來那是一朵一朵潔白的雲,各種各樣的雲,過了一會兒,再看看天,雲是看不見了,只有一片暗藍色的天,從裡面微微透出了光,是月亮,那月亮是多麼的圓,是多麼的亮,真是太美了!
夏天,樹木又換了一套更深的衣服,葉子更加茂盛了,坐在樹底下,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歌聲,夏天就是它們的舞台,你坐在那兒,都可以安然入眠了。
秋天,樹木又換了衣服,那衣服是紅色的,是黃色的,鮮得格外美麗,那時,天氣十分涼爽,還有好多水果,有梨,有葡萄,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冬天,樹木脫下了外套,安然入眠了,一個個小雪花,活像一個個小精靈,在寒冷中飛翔、舞蹈,有時還會不由自主地堆積在地面上,變成一個活靈活現的雪人,守在別人家的門口,不讓寒冷靠近房屋,為人們無私奉獻。
家鄉真是美麗啊!
關於風景的作文3
「醒醒,快到家了。」我緩緩睜開眼,金黃晨曦射入眼簾,有些刺眼,我的雙眼微眯成一條線,我由車窗望向外頭,窗外景色快速交替,一年四季,不分晝夜,這扇窗總引領我走向不同的驚奇。
春日,山道旁杜鵑齊放,嬌嫩的粉、庄嚴肅穆的白、鍾形的、漏斗狀的,如展示櫃中的模特兒搔首弄姿;夏天。蓮花盛開,萬物充滿生氣,是個好讀書的季節,一 只豆娘在我的窗外打轉,邀我一同去賞花,我闔上書本,仔細地打量陽光在身上形成的刺綉;秋分,蜿蜒的小徑,滿山滿谷的楓紅,湖面上一艘艘赤色小船,承載著夢想和希望,航行至遠方;冬季,霧氣爬滿車窗,我呼了口氣,將窗面拭凈,才得以看清這一片朦朧的景色,四周鴉雀無聲,但見一棵棵松樹在風中搖 擺,他的俐落,亦是另一種靜默。
從奶奶家回廣州,一路上車子搖搖晃晃,窗外景色快速更替,從鄉村到都城,從過去到現在,從熟悉到陌生,從幻想到真實,這扇窗總帶領我走向不同的驚奇。
關於風景的作文4
春,夏,秋,冬,鄉村都是一副美麗的風景畫。
鄉村到了春天,春姑娘悄悄的走來,大地換上了綠色的新裝,小溪融化了,小動物們已經紛紛從睡夢中蘇醒過來。成群的大雁,燕子等許許多多種鳥兒成群的從北方飛回來了。春天正是個百花齊放的季節,杜鵑,海棠等許許多多的花都爭先恐後地來展現自己的美麗。
到了夏天,正是長西瓜的季節,田野中一個個小西瓜都好像一個個綠色的小腦袋一樣長在藤上。
到了秋天,正是豐收的季節,在果園里,橘子都爭先恐後得讓人們摘取。
到了冬天,大地換上了白皚皚的冬裝,脫下了那件極為珍貴的春裝。
鄉村一年四季都是這么美麗,富饒。
關於風景的作文5
我讀書的學校叫二小。這里風景優美,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地方。這最美麗的地方當然是長60多米的文化長廊了。
文化長廊的前面一有高大的樟樹和挺立的桉樹一起保護我們的文化長廊。大樹的旁邊有著一排長方形的花圃,給文化長廊增添了一番景色。文化長廊有一排長長的水泥凳子,一根根的柱子把水泥凳子隔成一節一節的。活動節時,經常有同學到文化長廊寫作業呢!文化長廊的牆壁是分成一格一格的,上面有高年級同學自己畫的板報,有許多名人名言,還有安全教育三字經呢!
文化長廊不愧是文化長廊,只要去文化長廊走一走,看一看,就能學到知識呢!
我愛我們的校園,更愛我們的文化長廊!
關於風景的作文6
天,陰沉沉;風,冷偏偏。下雪了,好大的雪呀。似鵝毛,像蘆花,還有的如針尖,細細的。在寒風的吹送下,雪花鑽進河裡,頓時不見了;躲進衣領里,感到涼絲絲的;鋪在路上,一片銀白。
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它們的蹤跡。雪,不緊不慢稀稀鬆松地下個不停。雪越下越大。一朵朵的雪花滿天飛舞,忽而在空中轉幾下,忽而在風里打幾個滾,最終還是投入了大地媽媽的懷抱中。別看它們小,它們可是高明的服裝師。它們幫小樹設計了銀白色的上衣;它們給小草蓋上了厚厚的棉被;它們還為大地媽媽縫制了高雅的新裝。
關於風景的作文7
秋天有蔚藍的天空,有潔白的雲朵,有五穀豐登的喜悅。
今天,可高興了,你們知道為什麼呢?哎!你們肯定猜不出來,因為我要和我的好朋友樂樂去摘果子了。
果園里的果子可真多啊!滿滿的果子掛在枝葉上,像一個個調皮的孩子,著急的要到你的懷抱。我們趕緊採摘,不丟下他們每一個,而且我們比賽著,讓他們快快的進入到我們的籃子里。我摘了10個,她摘了11個;我又摘了5個,她又摘了6個;你追我趕,不亦樂乎。
很快我們知道秋天要想收獲,就要付出努力。
關於風景的作文8
在我的家鄉山西,有很多古建築,有四大佛教勝地之一五台山,有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壺口瀑布,還有風景秀麗的綿山。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們家鄉的綿山吧。
綿山,又稱介山,山古水活,古跡眾多,有大量的古老傳說,以其鮮明的個性跨身於我國名山之列。
綿山居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海拔20xx米。以其形勢綿亘gen而得名。綿山山勢巍峨,古木繁茂,溪流屈曲,鳥語花香,多懸崖絕壁,同蒲鐵路沿山直去,汾河依峽南流。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省級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雄壯宏偉,自然風光優美,無水不秀、無景不典;氣勢恢弘,巧奪天工,蒼松翠柏,山環水繞,人稱是北方的九寨溝。
那裡有許多有名的岩石,千年而不衰,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景觀,使人因目不暇接、思緒萬千而留連忘返。
關於風景的作文9
盼望著,盼望著,溫跟的春天邁著親切的腳步走來了。
「轟隆隆」,雷公公大吼一聲,喚醒了可愛的小青蛙,他連忙跳到荷葉上,「呱呱」地唱起歌來。也喚醒了小草,小草悄悄地從土地里探出了頭。
春雨打到杜鵑花上,杜鵑花馬上變紅了,你看,它開得多麼鮮艷啊!春雨也打到了樹梢上,樹梢變綠了,好像給樹戴上了一頂綠色的大帽子,漂亮極了!
春風吹拂過柳梢,彷彿在梳著柳樹的頭發。春風吹過小草,小草跳起舞來,他們的舞姿多麼優美啊!
看,春天來了,小動物們也高興起來,快看,小喜鵲跟大樹在捉迷藏呢,她一會兒藏在白楊後面,一會兒藏在樺樹後面;小蝴蝶跟小蜜蜂一會兒飛到這朵花上,一會兒又飛到那朵花上,像在談話似的。它們玩得多開心啊!
小朋友們也在這個好日子裡跳繩,做游戲,都長高了許多。不過,我們不能貪玩,也要好好學習。
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們要在春天,好好去享受生活哦!
關於風景的作文10
溫暖的春天來了,春暖花開。大地重新穿上了碧綠的大袍,原來枯落的葉子,重新在樹梢抽了出來。草地是綠的,樹木是綠的,感覺世界的萬物都是綠的。每月我都會去家鄉的田野和山上。
春來,田野上,山坡上春意濃濃,陣陣暖風,夾雜著花朵的芳香,使人很心怡。
早晨,我踏在軟軟的田間小道上,露水潤濕稻草,也潤濕了我的鞋和褲子。看著這綠油油的稻穗,我想著秋天的到來:一片黃澄澄的稻穗映入在我眼前。
山上的春色更濃。我穿過田間小路,來到山坡上,只見山坡上有一排排花映入我眼前。
花園里,鳳仙花爭芳斗艷,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春天,雖然沒有豐碩的果實,但它卻有耀眼的鮮花,我喜歡春天,很喜歡鮮花。
關於風景的作文11
我的家鄉在農村,那裡群山環繞,風景如畫,物產豐富,是個美麗的.地方。
來到我們的小村莊,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排排高大的樓房。村子的東邊有一條小溪,春天到了,小溪的冰融化了,魚兒從水草里鑽了出來,小鴨子大搖大擺地跳進水裡遊了起來。小溪邊開滿了大片油菜花,遠遠望去,好像金色的海洋。
村子的西邊有山坡,山坡上的牛兒正悠閑地吃著草呢!藍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雲,配上那綠綠的樹林,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村子的北邊有一口古井,那是鄉親們的水資源。古井旁邊有一棵大樟樹,它枝葉繁茂,像一把綠色的大傘。到了夏天,鄉親們就喜歡坐到大樟樹下乘涼、拉家常。
村子的南邊是一條公路,公路上的車子猶如川流不息的小河。
啊!家鄉多美呀!我愛美麗的家鄉!
關於風景的作文12
秋天來臨了,農民伯伯非常高興,因為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農民伯伯春天種的種子成熟了。現在,果實成熟了,農民伯伯正在收果實呢!
冷瑟瑟的風吹來了,大地上許多黃色的葉子被風吹向四面八方,楓樹的葉子在寒風中變得通紅通紅,好像是小臉蛋被寒風吹得冷冰冰的。
「哇!好漂亮啊!在秋天,居然還有這么美麗得花啊!」忽然看見一群穿著棉衣的的漂亮的小姑娘,正守在一堆彩色的菊花前觀賞。是啊!在這樣寒風瑟瑟的天氣里,沒有一朵花開放,但只有這不是很美麗的菊花,在寒風中爭相開放。
走進果園,看見好幾十個人影正在果園中忙碌,他們沒有穿厚厚的棉襖,只穿了薄薄的布衣,果園里的果實的香味香飄十里,看見一位阿姨正挎著籃子在摘蘋果,那滿滿一籃子的蘋果,紅紅的臉蛋讓人看著舒適,咬一口。好甜!自己種的就是好吃!
秋天的景色有很多,如果一一給你說出來,看來要說好幾天了,如果想聽,我再跟你一一道來!
關於風景的作文13
黃河灘風景區在我的家鄉,所以我對那裡的景物是再熟悉不過了,每次放假的時候爺爺總會帶我和弟弟到那裡去玩,那裡不僅風景優美,而且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
夏天的風景是最美的了 ,你一到風景區首先迎入你眼前的是一排排垂柳,它們像一排排士兵保護著黃河,是兩岸的水土不容易流失,這就是人們栽樹的原因,而且還綠化了周邊的環境。風景區還有許多人們乘涼的地方,那裡的景色就更美了,花壇里種著各種各樣的花好看極了,在沙灘上玩累的人總會到這兒來休息。
我們這兒是魚米之鄉,所以說黃河灘也是物產豐富的好地方呢!黃河裡的魚那是又大又肥,一年四季這兒總會有釣魚的人,一大早岸邊坐滿了釣魚的人 ,傍晚時分他們都是滿載而歸,魚網里裝滿了大大小小的黃河大鯉魚。每到秋天黃河兩岸那是一片金黃,一陣風吹過留下了稻香的味道,這個時候正是收獲的季節。
你如果這個時候來,這里的老鄉很是熱情好客一定會讓你把這里的魚和米吃個夠。
關於風景的作文14
我們終於跨過大河,開過沙路,終於來到了這里。
下了車,一進到景區內,映入眼簾的是一隻超級可愛的大黃鴨,往前走幾步有一片金黃色的沙灘,陽光把沙灘照得閃閃發光,沙灘旁有著一條小路,走在小路上,右邊是一大片綠油油的草地像一片綠色的海洋,右邊沙灘上有的人在堆沙堡,有的在打沙灘球,有的在搭帳篷……
繼續往前走,看見一條清澈透底延綿不斷的小溪,像極了一條青色紗帶,因為景區被群山環繞,所以小溪倒映出來的是群山,小溪上還有些人劃著各種各樣美麗的小船。
走到景區的盡頭後,會看見一個大瀑布,瀑布的石壁非常光滑,比玻璃還光滑,從瀑布上方還會源源不斷地流下泉水,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美麗的水墨畫,水墨畫好似仙人用筆畫上去的,美麗極了,我好像也融入在山水畫里。
關於風景的作文15
泰山是我國的五嶽之首,被稱為「東岳」,它在山東泰安市,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是中國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最險要的一段,共有一千五百四十多個台階,為泰山的主要標志之一。此處,兩山崖壁如削,恰似天門雲梯。「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壯觀的奇景之一。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淡黃,又由淡黃變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瞬間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雲海日出。
泰山真美啊,我愛泰山!
3. 什麼節日有什麼習俗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春節(農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中國的元旦 ,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民俗學家:立春是重要歲時節日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等。>>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農歷三月三拜祖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 。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
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灶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農歷新年的「綵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盡管沒有再祭灶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專家稱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臘八節已有千年歷史
4. 做文明工商人800字作文
創和諧城做文明人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題記
風靡世界電影《羅馬假日》而聲名鵲起的奧黛麗•赫本給她的女兒的遺言里有這樣幾句話:
若要優美的嘴唇,就要講親切的話;
若要可愛的眼睛,就要看到別人的好處;
若要苗條的身材,就要把食物分給飢餓的人;
若要美麗的頭發,就讓小孩子一天撫摸一次;
若要優雅的姿態,就記住路上行人不止你一個。
是啊,路上的行人確實不止你一個,而且我們介休的路並不寬,但闖紅綠燈卻是我們這里的頑症。尤其是見縫插針的自行車。這是個人素質的問題嗎?恐怕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紅燈停綠燈行,更重要的原因是習慣。
如果一個小路口沒什麼車流量,紅燈了,汽車都停下來了,你騎著自行車也停下,而旁邊其他的騎車人紛紛從你身邊毫不在乎的騎過去,只有你「傻傻的」等在那裡。自己都覺得別扭,有的時候還要受人驅逐,因為你的自行車道也是人家右轉的汽車道,這時你很想回頭罵他「按什麼喇叭,顯你有錢?這是我該呆的地兒!」不尷不尬得在那等紅燈,還得給後面的汽車讓路,讓人覺得根本沒有自行車的路權。
而且我們珍惜時間都體現在自己給紅綠燈掐點了,你不必看紅綠燈什麼時候變換,只要是別的車子開始動了就說明要變燈了。而另一方向高速行駛的車輛不想錯過這個變燈期間的擦邊球。還有直行,左拐,右拐都聽一個綠燈的,但是開起來,路口混亂不堪。
其實這樣的問題是可以改進的。首先是要將直行,右拐,左拐分開指揮,有些路口已經這樣做了,但是顯然還不夠多。紅綠的時間分配也不合理,小路口,車流量小,綠燈時間就分配得短,讓另一個方向更多直行的人通過減少等待時間。
其次是要修建更多地下停車場,減少汽車隨意停車佔道的現象,汽車佔了自行車道,自行車就被擠到中間快速路上去騎,一來危險,二來汽車司機也不能開得再稍微快些了。
接下來是應該實現立體交通,平面立交,讓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道而行,減少擦碰事故。
有些行人亂穿快速路,是因為有穿越的需要,但是卻沒有斑馬線,沒有行人天橋,沒有地下通道。我們交通應該更人性化,交通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不是人受制於交通路線。
在我們介休還有這樣一種城市頑疾——「城市牛皮癬」。
幾乎在每一個小區都有一大堆有關疏通下水的、換煤氣的、家教家政等等廣告噴塗在各個單元的牆面上;在路旁的電燈桿上,樹幹上經常貼有招租信息,賣房信息;在沿街的牆面上,小區的大門上,通常會看到代辦學歷證的廣告……
對於這些「城市牛皮癬」人們一直是看到眼裡,恨在心上,卻一直沒能被徹底根除。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是處罰許可權不夠。另一方面是有關部門執法力度不夠。對於「城市牛皮癬」,我覺得有很多部門都可以管它,除了城管部門要經常抓、嚴格抓外,公安、工商、稅務等部門都可以用相關的法規予以懲罰。公安部門可以依據治安處罰條例處罰;工商部門可以依據非法經營處罰;稅務部門可以依據偷稅行為處罰。當然治理「城市牛皮癬」最根本還是要靠法規,有關部門的法規應當盡快出台,而且處罰不能過於寬松。
就目前情況來看,要清除這種小廣告其實相當簡單,只要在每個社區固定設立公告欄,願意貼廣告的都可以無償宣傳,每隔一定時間清理一次舊的,失效的。請問這樣一來,「牛皮癬」還會是問題嗎?又起到了方便群眾的作用。那些廣告如果真的要鏟是鏟不幹凈的,凡事應該是多尋求雙贏的方案,為何一定要用壓服的手段呢?
讓我們共同樹立「介休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觀念,全面了解介休,大力宣傳介休,不斷拓展介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形成「知介休、愛介休、建介休、美介休」的美好風尚。
讓我們共同打造「天藍、地綠、街凈、路暢、城美」的城市形象。文明是城市之魂,美德是修身之本。窗檯上有一朵花,這個屋裡就有了生氣;一棵樹開了花,這棵樹就有了神采;一條路上綻滿鮮花,這條路就會充滿詩意。
總之,只要我們熱心,只要我們努力,只要我們付出,用我們的決心和行動,用我們的勤勞和汗水,爭做一個文明市民,創建一個和諧介休!
5. 有誰知道清明節的習俗和傳說的,急!!!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烤餅 在四川一帶都用清明菜和麵粉辣椒等混合烤制清明餅,色香味極佳。
清明菜粑:貴州安順屯堡一帶把一種在清明節時期才會有的一種野生植物-----清明菜(本地話又稱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且桿上面有許多小毛毛)和麵粉混合,通過一種獨特的手工工藝做成「粑粑狀」,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引子」(蘇麻籽)拌紅糖,酸辣子炒肉等),通過屯堡一帶一種獨特的土砂鍋在煤火上煎烤而成。清明節屯堡人每家每戶都會做,由於清明菜是一種纖維植物,一口咬下去會有「拔絲」的現象,口感極佳。可當零食,也可當主食,可放置時間極長,據說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百姓為行軍打仗之時士兵隨帶方便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