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鮮花代送
『壹』 應城鮮花店一條街在哪
應城鮮花店一條街地址在應城市糧貿街261號。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該地址是小雨鮮花店,主營范圍包括鮮花、禮品零售等項目服務。
『貳』 應城附近的旅遊景點
應城,湖北省直轄、孝感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孝感市西南,東臨漳、涢水與雲夢縣為界,東北與安陸市毗連,接下來是我為您整理的應城附近的旅遊景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應城孔廟
應城的孔廟在應城公園內,是一處具有千年歷史的建築景點和儒學聖地。
應城孔廟作為儒學聖地,源於黌學。唐·顯慶元年(656年),韋思謙任應城縣令,始建黌舍。至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令謝良佐於縣署衙的東邊,修建了學宮(即孔廟)。南宋·紹熙年間(1194年),劉炳宰應城,興建儒學,後毀於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賈嚴又重建。明·景泰七年(1456年),知縣夏璣修殿、廡、門池;明·天順五年(1461年),知縣周鋒又增飾一新,並建明倫堂。八年(1464年),推官章禺於堂前辟兩齋:左曰「日新」,右曰「講習」,後為講堂。不久,又毀於兵禍。
孔廟正式建成並傳於後世,則是在明·成化七年(1471年),由知縣汪清主持,重建大成殿五楹,高三丈,並有大成門、東西廡、明倫堂以及泮池、石橋、門前三坊和石龜等,建築規模頗為壯觀。大成殿總面積209平方米,殿高10米,歇山重檐,斗拱翹角,殿內寬敞軒昂,屋脊為寶瓶頂與吻獸,造型壯麗,結構精巧。殿前台基一米有餘,植有古柏兩株,蒼翠挺拔,西邊一棵曾遭雷擊,數年後重發新枝;殿後植有桂樹兩株。雙柏、雙桂相映,更增幾分古香。而孔廟大門前的泮池和建造於泮池上的石拱橋,夜晚又有「雙月映照」(在橋的兩邊泮池中,能看到一左一右的明月),使古柏、雙月映照的孔廟,更顯得庄嚴肅穆。大成殿內,供有「至聖先師孔子」塑像,並有「至聖先師孔子贊並序」的碑文,系清·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張至書奉康熙二十五年七月初四勒文敬書,由湖廣德安府應城知縣許霖吉立。殿中還懸列清朝歷代皇帝御賜的匾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御書「萬世師表」,雍正二年(1724年),頒額「生民未有」,乾隆元年(1875年),頒額「與天地參」,嘉慶四年(1799年),頒額「聖集大成」,道光元年(1821年)頒額:「聖協時中」;咸豐元年(1851年),頒額「德齊幬載」;順治二年(1863年),頒額「聖神天縱」;光緒元年(1875年),頒額「斯文在茲」。為紀元盛典,殿左為祭器庫,右為樂器庫;東西廡之南為更衣所。殿後有魁星閣,閣壁彩繪魁星像。另有戟門,在兩廡前,即大成門,左建名宦祠,右建鄉賢祠。
在封建王朝科舉時代,孔廟歷為縣級生員的考場。每逢開科之時,四鄉學子即赴考應試,縣試及第即為庠生,取得府試資格,府試及第即為「郡庠生」,也就是秀才。再經省試及第稱舉人,憑朝延會試及第為進士。科第蟬聯,成為歷代莘莘學子步入仕途的必經之路。在應城,明清兩朝中進士者達40人之多。孔廟外的北邊,還置有射圃,是監考武生的考場。每逢孔子的忌日,全縣生員則相聚於孔廟,舉行「祭禮」。而在送學之日,則集新進生員於大堂,簪掛花紅,新進生員行庭參禮,知縣拱立搭揖,鼓樂吹導,率領謁文廟,詣大成殿,階下行三拜九叩首禮。
孔廟雖歷代有所毀,而各朝又都有所興建,且漸臻完善。諸如「崇聖」、「忠義」、「孝悌」、「賀文忠公」諸祠以及「名宦祠」、「鄉賢祠」等也相繼修建。千百年來,孔廟一直成為應城尊儒興學的聖地傳承於世。至今古跡猶存,形貌仍在。
燒香台壽寧禪寺
距應城城東五里處,有一座迭起的小山丘,在300年前的明末清初,就被人們命名為燒香台。
傳說很早以前,祖神爺看中了這里是塊風水寶地,准備在此顯靈。但這里地處古雲夢澤岸,時有魚腥氣隨風吹來,祖神爺聞不得腥味,就放棄了這里而選中了木蘭山。應城的善男信女去朝木蘭山就在此歇腳。後來形成一種習俗,即大年初一出方後,主人不進家門,徑直上路,行至這里,天已大亮,在此燃香一炷,心默大願,以示其誠。於是燒香台就此得名。
時至明末清初,有一名叫嘉太的和尚雲游到此,便搭建了一個三角草棚,設一神龕供人們燒香朝拜,周圍百姓始稱草廟。不久,嘉太和尚四處化緣,在鄉民紳士的資助下修建了一座明三暗五的祖神殿,並帶有月光、月亮兩位徒弟。每月的初一、十五、二十三,每年的正月初一、二月十九、三月三、四月初八、臘月初八等佛教節日,香煙繚繞,鞭聲不絕。這里即以燒香台傳名於世。
燒香台是距應城城關最近的山崗,為應城城東的制高點,且地處要沖,所以兵家常在此扎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咸豐四年(1854年)正月,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在黃州擊潰官軍後,乘勝攻陷漢陽。正月十九,佔領應城長江埠,俘殺巡檢凌金榜。三月十三駐軍燒香台,與應城知縣翁吉士派遣的白楚傑部交鋒,大勝白楚傑,攻克應城。
燒香台因其勢突兀而起,巍然而立,既像一條巨龍雄踞於城關的東方,凝聚著應城的山水靈氣;又像一座偉岸的豐碑,鐫刻著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陳門王氏貞節牌坊,就是封建文化在此留下的一個印記。牌坊與祖神殿平行,相距約80米,修建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冬月。牌坊高6米,四石柱前四隻石獅栩栩如生。坊後立有國民陸軍部次長蔣作賓作序的石牌。序文楷書蒼勁有力,實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珍品。
燒香台,冬去春來,春意盎然:綠草如茵的地面,青翠欲滴的松枝,春風徐徐送來陣陣鳥語縷縷花香,常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因此,這里成為人們「三月三」踏青節的春遊勝地。近百年來,每年的「三月三」,特別是居於城關的青年男女,三五為伴,相邀至此踏青春遊,歡聲笑語,嬉戲追逐,作詩吟詠,引吭高歌,極盡其樂。
「壽寧禪寺」始建於宋朝,原名通濟庵,為宋時道遠禪師的道場。原址在湖北省應城市城北七星橋附近,屢遭洪水泛濫,沖毀於明朝萬曆年間,遷至城北倒口地改名壽寧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移建於城東門外,寺廟自宋到清十分興旺,寺內僅花園佔地數千平方丈,殿堂、樓閣一千多間,僧侶千人。每年香客數以萬計。
應城湯池溫泉
湯池溫泉位於應城市22公里的湯池鎮,由湖北湯池溫泉旅遊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建成的,整體佔地560畝,按國家AAAA景區標准建造,集溫泉沐浴、休閑保健、生態、紅色旅遊以及完善的住、餐、娛、購配套於一體的旅遊度假休閑景區。湯池溫泉儲量豐富,水溫高達72℃—79℃,日產量10400噸,屬國內已發現的產量最大的溫泉資源(目前國內經營的溫泉項目中,產量最大的為4000噸)。其水中含有益人體礦物質48種,平均每噸水礦物質含量35千克之多,尤以對人體最有益的氡和氫含量之多而受青睞。不僅對心血管和消化道疾病具有良好的輔助療效,而且對鎮驚安神、清熱怯痰、祛翳明目、解毒生肌、通脈活血等也具有一定醫療保健作用。豐富的礦物質含量,溫和的水質和充沛的儲量,是國內罕見的保健型溫泉。
湯池溫泉融合溫泉自然、閑適、動感、健康等特質的同時,著意突出溫泉產品的文化性和差異化,星羅棋布於景區中的溫泉池有動感池區、兒童池區、養生池區、異國風情池區、生態池區及情侶池區等88種風格各異、大小不一的功能溫泉池。溫泉池區內設有大型泊浪池、溫泉滑道、環狀漂流河、八色湯、玉女湯、沐芳園、日式溫泉湯屋、溫泉食坊、休息平台等。在泡浴的同時遊客還可在休息廳、按摩中心接受專業的擦修按摩、中醫理療及純正的南洋SPA。
景區環境優美寧靜、空氣清新,27000多棵名貴樹木鬱郁蔥蔥,10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樹蒼翠挺拔。
景區內建有500多間各類客房,可同時容納1000多人住宿,其中由名師設計、洋溢歐陸風情的26幢別墅,共有200多個獨立房間,可同時容納400多人,既可成幢包宿,又可單間分租,設施完善,加上溫情式服務,一定會圓您一個美妙的溫泉之夢!景區設有7間大小會議廳組成的國際會議中心,不同規模會議室可容納20—450人的各種會議接待,內置高品質投影、進口音響及上網終端設備等,可為各類會議團體開會、商務展示等活動提供一流高效的服務。
格調雅靜的「溫泉中餐廳」,可供您品嘗各系菜餚及別具特色的山間田園風味小吃、時令鮮蔬,給您平添許多旅遊樂趣。餐廳設有10 多間豪華的包房,加上大廳餐位,共可容納約500人同時用餐。美食醉遊人,100多種正宗特色傳統名菜小吃,令您回味無窮!為了讓您真正體驗休閑和放鬆的樂趣,景區還設有夜總會、健康中心等多種休閑娛樂項目。
景區人文底蘊深厚,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江南時,曾隱居湯池,留下「神女歿幽境,湯池流大川」的詩篇佳句,「湯池」之名即來源於此;前領導人陶鑄於 1937年在此舉辦農村合作事業訓練班(簡稱湯池訓練班);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也曾在湯池休養度假,並與湯池女護士由昆相戀、結合,又為遊客提供了文化靚點等。為響應國家旅遊局提倡紅色旅遊的號召,景區在前領導人陶鑄紀念館(建築群20000多平方米)、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紀念館等基礎上建立了紅色教育基地,是各大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校學生進行紅色教育的理想場所。素質訓練基地設有攀岩、跳級、繩索天梯等項目,並聘請專業教練給學員進行專業技術指導,非常適合各類團體進行現代人才素質教育和專業培訓。
泡溫泉以前,最好先了解溫泉的種類,並根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才能真正達到泡溫泉的預期目的。湯池溫泉設有108個風格各異、大小功能不一的溫泉池,包括動感、養生、異國風情等風格的池區,如求寧靜禪味的日式溫泉;突現地方特色的礦鹽浮浴池,先進的氣泡沖擊,噴灑出強有力氣泡,進行人體周身穴位按摩;石膏保健池採用天然的`應城石膏精製而成,可躺、可卧,石膏中所含的礦物質在泉水的作用下滲出,對治療胃疼、腰酸、關節疼痛等有顯著的作用;具有民俗沐浴特色的桃花池,形似桃花,池中放入桃花粉,在溫泉水的作用下慢慢滲出三奈粉、三葉豆威等有機化合物,能疏通經絡,擴張血管,滋潤皮膚,去斑等功效。
應城公園
應城公園,亦稱人民公園,蒲陽勝地。現有園地面積雖只有140畝,(其中水面40畝),卻也小巧玲瓏,格調高雅,布局合理,韻味無窮,建築錯落有致,景色流光溢彩,是人們陶情冶性、晨晚健身、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應城公園建成於1931年,在當時是鄂中地區唯一的一座縣級公園。座落在應城縣城的城區中心,曾招徠孝感、雲夢、安陸、漢川、京山、天門諸多縣市的人民群眾慕名游覽。如今,當你置身應城賓館客房樓上,倚窗遠眺,公園景色盡收眼底。
民國九年(1920年),邑中名士李基鴻、王育之、趙保民等倡議在城中修建公園,供百姓娛樂,揚蒲城文明。後由於資金聚集困難,加之園址不好定奪,以致議而未決。民國十四年(1925年),陳蔭三從法國留學歸來,獲悉興建公園之事,認為是造福桑梓的好事,於是他積極奔走籌劃,主動察勘園址,自薦建園方略,最後選中東門內,毗連孔廟的一塊山水相連的地方為園址,並認為這樣的園址不僅有自然風光,還有人文特色。經多方協商,建園工作由陳蔭三負責總體規劃,在徵求漢口中山公園總設計師吳國炳的意見後,繪成了建園藍圖。但因資金欠缺,難於及時動工。民國十八年(1929年),籌建會在以往倡捐的基礎上,又向彭仲民、盛蘭芳、彭幼岩、楊嘯岩、龍昌泰等洞商富戶募捐,加之膏鹽公司、錘業公會的捐助,共集資銀圓1萬元。經過承建招標,在黃陂營造商「丁天星」奪標後,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動工,歷時一年,建成了總面積約220多畝(其中水面50畝)的「應城公園」。迄今已有70多年歷史。
應城公園根據園中地形地貌特點,低處蓄水,高處築台,摹仿自然而優於自然,景因園異,園因景美,布局得體,別具風格。公園勝景聞名於鄂省內外。但好景不長,建園僅7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就踐踏了這座公園。駐應日軍將公園辟為練兵場,樹木被砍,房屋被毀,除水閣涼亭倖存外,其餘景點設施均被破壞殆盡,園內一片廢墟,「白楊早落,塞草前衰。」「通池既已夷,峻隅又以頹,」「凝足寂聽,心傷已摧」(鮑照《蕪城賦》)。
新中國建立後,應城公園回到了勞動人民手中,遂改名為「人民公園」。0歷屆縣市委、對公園重建傾注了滿腔熱情,投入了數百萬元資金,進行了近十次大大小小的維修、擴建,把公園逐步建設成現今的規模。
公園的正門面對寬闊的古城大道,大門是我國古典風格的牌樓建築,飛檐拱斗,畫圖描彩,金碧輝煌,一塊「蒲陽勝地」的金匾嵌入牌,更顯得典雅、氣派。還有兩條木雕楹聯,一下就把人引入了勝景。果然是「春意鬧,燕舞鶯歌,秋聲鳴,鼓蛙鳴蟬,朗朗乾坤,春去秋來幾度賦。大成殿,古檜勁竹;小瀛洲,飛瀑流泉,區區園林,大觀小景數重天。」
頻臨古城牆腳下,湖水岸畔,是新修的鵝卵石道,人們走在卵石道上,可以增腿力,健身體,常有人沿道走上幾圈,第一天走了,第二天又來走,反復循環,人們妮稱為「健身路」。
水閣涼亭,本名「清沁閣」,一樓底部繪有蝙蝠環繞的龍鳳呈祥圖案,地面嵌有金絲的雙鹿同看圖。站在亭上,微風輕拂,水波不興,樹映水面,景融水中,令人大有於置身瀛洲之感。
被稱作「孔池」的人工湖,湖面約40畝,紅男綠女,泛舟湖上,吹拉彈唱,歡歌笑語令人盪氣回腸。湖東有蘑菇形小亭伸入水中,湖南港漢中,有大小13片水泥構件成的荷葉橋;湖西北是一條依湖而建的蜿蜒曲回的長廊,遊人可游可坐,亦可憑攔遠眺。
過石橋,有一六角涼亭,名曰:「風華亭」,遊人聚坐亭中,或閑聊,或聽戲曲票友清唱幾段京、漢、楚戲,叫好掌聲不斷。與風華亭隔路相望的是紫藤長廊,長廊上面枝葉蔭蔽,夾果串串,遊人小憩廊中,涼意頓生,甜味繚繚,泌人心脾。此處的東、西還有幾座綠茸茸青草覆蓋的小山丘,或有幼兒在草坪上翻滾嬉戲,或有老人躺在草叢,仰天享受和煦的陽光,暖融融舒筋展骨。
園西「至聖門內」是尚存的千年孔廟古建築,乃儒學聖地,贊孔子的碑文猶在,古柏翠竹環繞。在「至聖門」的前側,是花卉盆景園,各類鮮花植於盆中,盡顯花姿百態。
應城公園已成為人們的休閑勝地、怡情佳地、健身場所。人們信步其中,可得山水之樂,可觀園林之美,可享健身之益,可發幽古之情,可激迫今之志。
『叄』 應城過年有哪些習俗啊急急急,寫作文啊
應城和全國一樣,過年充滿著喜慶的氣氛,並有著自己的習俗。這可以從應城關於過年的幾首民謠中體會到。
臘月的民謠雲:
二十一,打揚塵;二十二,炒炒米;
二十三,做水酒(米酒);二十四,過小年;
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辦酒肉;
二十七,年飯畢;二十八,插紅蠟;
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桃花謝;
初一早,年拜了,腰一躬,手一妥,
麻糕炒米都歸我!
正月的民謠有:
正月正,麥草青,請七姐,問年成;
去也棱,來也棱,棱得七姐笑呵呵!
來也耍,去也耍,耍得七姐騎白馬;
烏龍馬,上天井,掃帚馬,下地跨;
有年有月多和諧,正月十五鬧燈台!
元宵夜,放花燈,門前花燈通夜明!
過小年,過大年,打開後門耕坂田;
父子兄弟莫偷閑,人人攢勁奔前程,
再爭一個好年成!
人們一年辛苦勞作,平時難得相聚一敘,正月便成了親朋溝通感情的最好時機,免不了為熟人、後輩說親做媒,於是又有了民謠:
里頭鍋里炒炒米,外頭鍋里炒芝麻;
芝麻芝麻你莫炸,給你找個好人家;
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
只要你的花轎抬上門!
這些民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應城人過年的習俗。我不揣淺陋,試圖借幾件事說說應城人過年,不對和疏漏之處,請知情者不吝指正。
開年豬
冬至過後臘月二十三以前,是開(為求吉利,不叫殺叫開)年豬的時節。年豬一般是自家喂養的,大戶人家可以很早買回家寄養。舊時的應城,開年豬是件馬虎不得的大事,往往要認真斟酌一番,挑個良辰吉日。這一天,主人要邀來親戚朋友、左鄰右舍、當地的頭面人物,名曰幫忙,實則共同慶賀豐收,分享果實,因此場面很熱鬧。
開年豬一般安排在下午。主人相中的屠戶,多是本地壯漢或小伙,人緣好,會說話,最重要的是手藝精。屠戶這一天在活路完成前,不會喝酒,怕誤事,犯忌諱。豬在被開以前往往要餓一餐。豬從圈裡出來,一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迅速抓住豬尾巴用力往上一提,使豬的兩只後腿懸空,另外幾個小伙上前揪耳捉腳,將豬腿上下交錯地把豬牢牢按倒在寬大的凳子上,屠夫左手用力扳住豬的下巴,胳膊肘狠勁壓住豬頭,朝右手心吐一口唾沫,然後來回在褲腿上搓一搓,順手拿起一把尺多長、磨得鋥亮的刀。待豬一聲叫完,正換氣的一剎那,一刀直插豬的心臟,豬嗚咽一聲,血如泉水般地順著刀鋒飛噴出來,豬掙扎得更厲害了,叫喊聲從鼻孔里直冒出來,帶些沉悶。隨著血有節奏地流出,豬肚子的起伏漸漸變小,聲音也逐漸變輕,直至只有從鼻孔與嘴巴里冒出的熱氣,屠戶與小夥子們的手才放心地慢慢松開。開年豬時,只有一刀見紅,血流如注,才算吉利。緊接著,屠戶將豬後腿根部割開一道口子,再用一根細長的鋼條從切口處順著豬皮在豬體內捅動,抽出鋼條,將嘴對准切口,猛勁往裡吹氣,邊吹邊用條子在豬身上抽,不一會兒,豬渾身便鼓漲得像個大氣包。等氣散勻了,趕緊把豬放入裝有開水的腰盆里滾一下,屠戶開始撏毛,要刀刀見白,把肉刮紅了或刮破了都被認為不吉利。不多久,一頭「白胖胖」的肥豬就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豬頭和豬尾巴要完整地下下來,在豬頭皮上穿一小孔,把豬尾巴插在豬頭上,做成「神府」。「神府」用來敬神祭祖,也可送到廟里求子、祀福,「神府」可腌制,可曬,但不能破壞,一直要供奉結束後才能吃。
開完年豬,主人會把鮮嫩可口的豬肝、腰花、以及剜下來的大塊大塊的座蔸送到廚房,做出豐盛的酒席,請大家盡情的享用,屠戶這時就可放開量來喝酒了。豬下水、雜骨要熬好,先送父母、長輩,然後是侄兒侄女,再送鄉鄰、親戚和朋友,也可直接送生的。要是那家不收,主人就一臉的「怨」氣,硬要經過一番推來推去的謙讓,直到收下才會樂呵呵地離開。最後主人得到凈肉和神府。
開年豬是家境殷實的表現,但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自開自吃,手頭松的,或者離集市遠,平時趕集困難,就將整頭豬全部留下自用, 想抽錢辦年貨的可賣出一部分凈肉,也有幾戶人家合起來開一口豬的。凈肉及用凈肉灌制的香腸要腌制風干,以備隨用隨取。
開年豬這天,從燒開水到屠戶把活做完,所有在場的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辦年貨
進入臘月,家家戶戶都開始辦年貨。舊時應城辦年貨一般是自己在家裡加工或者到外面去買。
做年菜 做年菜一方面供正月自己食用,另一方面招待親朋。應城習慣在正月初五以前每日三餐都吃現成的飯,以示來年不受廚事之苦。至於年菜做什麼?做多少?那就要看家境、習慣和口味了。一般都要腌肉、腌魚、腌雞、灌香腸;打豆腐、壓乾子、千張,做圓子;臘月二十幾還要開鹵:鹵順風、拱嘴、腮幫、頭皮、「賺頭」、豬肚、心、肺、肝、腸、雞、藕、千張等,這些都是過年時筵席上的美食。
做茶點 家家戶戶打糍巴,做湯圓、水酒(米酒);炒炒米、瓜子、蠶豆;做炒米麻糕、麻葉、雲片糕、荷葉、酥糖、鳥花;炸翻油餃;備荸薺等地產。年糕因寓意「年年高升」, 所以是過年必備茶點。
做新衣 年貨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添新衣。只要過得去的人家,大人小孩都要做新衣服,一是享受一年來的勞動成果,二是新年有一個新氣象,為來年帶來好兆頭。大家人口往往把裁縫請到家裡來做,人少的就把布料拿到裁縫鋪里去做。小孩喜歡過年,一是「一年一件花襖子」,二是「天天吃肉吃糖果」,三是有煙花炮竹玩。
要在外面買的,一是敬神用的香蠟紙草、鞭炮,二是煙、酒、油鹽醬醋以及過年要用的雜七雜八的東西。
臘八
臘八,遠古稱「蠟(扎)祭」,是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典禮。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到了南北朝才改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古代的春節從這一天起就算開始了。
多數人家這一天要熬臘八粥。臘八粥的來歷其說不一,人們普遍接受的傳說一是紀念佛祖釋伽牟尼。傳說釋伽牟尼痛感人間生死病老之苦,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及其梵天創世學說,為了尋求解脫之道,毅然舍棄王位,遍游名山大川,尋訪名師。就在十二月初八這一天,他因累、餓而暈倒在比哈邦的尼連河畔,恰巧被一位美若天仙的牧羊姑娘看見了,她用僅有的一點雜糧加上一些野菜煮了一鍋粥,一口一口地喂他。多日粒米未進的釋伽牟尼獲救,在河裡沐浴之後,*****在菩提樹下誦經。突然靈竅大開,徹底覺悟,成了佛陀。所以臘月初八就成了佛的「成道節」,每逢此日寺院就用米、豆、香果煮粥供佛。篤信佛教的帝王也用臘八粥賞賜百官,慢慢地民間也以此相互饋送,形成習俗。
另一為人們接受的傳說是一大戶人家養一好逸惡勞之子,父母死後坐吃山空,不幾年家裡就一貧如洗。這年臘月初八,飢餓難忍,從倉里掃到一點雜糧,在院里撿了幾顆棗熬粥充飢,端著能照見人影的稀粥,此子翻然悔悟,痛改前非,起早貪黑,辛勤勞動,日子慢慢地好了起來。為了記住過去,教育後代,每年臘月初八熬一鍋雜糧稀粥,久而成俗。
還有一種傳說是明太祖朱元璋少時為地主家放牧,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一年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後找東西充飢時,在田邊發現一隻長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地逃進一個洞里,朱元璋走近洞口,用樹枝掏了掏,掏出了各種各樣的糧食,有小米、玉米、花生、紅豆等。他將這些雜糧洗凈,煮成粥,吃起來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後,欽定廚房做這種雜糧粥,並賜名「臘八粥」。御廚在粥中加入芡實、蓮子、桂花、桃仁、小棗等,使這種粥格外香甜可口。後來,這種粥傳到民間,一直相延至今。
臘八粥用豌豆、綠豆、紅豆、豇豆、大米、小米、菱角米、蓮子、栗子、紅棗等熬制而成,吃時可加些糖,送禮時表面撒些青絲、紅絲作裝飾。初七要做好洗棗、淘米、泡豆、煮栗等准備工作,後半夜開始熬,天亮前熬好,初八清晨在佛前、祖先牌位前供上,然後相互贈送。有些人家在臘八這天吃素;有些人家還泡臘八醋,把剝好的蒜瓣洗凈,放入壇中加入米醋封口,放在溫暖處。臨近除夕,蒜瓣彷彿翡翠一般,略帶酸味,米醋也變得酸中有辣,別具一番風味。
小 年
應城的小年是「官三民四亡人二十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功名的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長者過世是二十五。小年的來源有一個傳說:從前一大戶人家的千金出嫁後,於臘月滿臉憔悴憂愁地回了娘家。她與丈夫感情不合,每天得干很重的活,還經常遭丈夫拳打腳踢,婆婆姑姑也虐待她,待她比家裡的狗都不如。這次回娘家,女兒想在娘的身邊多呆幾天,等過了年再回去。可這在舊社會是絕不許的,過了門的女兒一定要到婆家過年。左右為難的娘想出了一個主意:給女兒過一小年,也放鞭炮,也謝年,一切做法都與過大年一樣,就是規模小點,日子就定在廿四。讓她過了小年,再送她回婆家...... 後來這個習慣便傳開了,女兒都到娘家過罷小年再去婆家過大年。現在的小年已沒有這個意義了。
小年這天的主要活動有祭灶和打揚塵。
打揚塵 也稱「掃年」、「掃塵」,源於「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以求送窮、除病、祈吉祥,天長日久演變為年終大掃除。這大掃除也是有故事的:傳說人身上都有三屍神,他常在玉帝面前說民間的壞話,每年還在家家戶戶的屋檐牆角用蜘蛛網做上記號,企圖讓玉帝在過年時殺了大家。灶王爺知道後很著急,就說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凈凈,否則就拒不進門。大家遵照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蜘蛛網。除夕夜,天神奉旨下界查看,發現人間美好無比,根本不像三屍神說的那樣,人間免去了一場災難。從此就有了「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據《呂氏春秋》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這一風俗了。應城「塵」與「陳」諧音,掃塵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是辭舊迎新的意思,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揚塵,講究的人家打揚塵時把傢具、陳設通通搬到室外,擦拭乾凈,長期沉積在屋內角落的灰塵、蜘蛛網徹底掃凈,舊年畫、門神、對聯都要撕掉。有佛堂和財神樓、祖先堂的也要打掃干凈。
祭灶 祭灶源於「紀灶」,是紀念教人用火熟食的先灶者,在夏季舉行。據說漢代有個叫陰子方的人,在臘月某日做早飯時,忽見「灶神」現形,急忙拜禱,並殺黃羊祭祀,此後他人財兩旺,世代昌盛,人們爭相效仿,沿襲成俗。
舊時,差不多家家都設有「灶王爺」的神位。灶王爺又被稱作「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的神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也有的人家直接將神像貼在牆上。神像有單座和雙座之分,如果奉祀人無配偶,則只供單座像。神像上大都印有這一年的日歷,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橫額是「一家之主」。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裡,到了臘月二十四,要上天匯報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多在黃昏入夜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敬香,燃蠟,供放糖果、煮熟的荸薺、毛芋,清水、料豆、秣草,後三樣是為灶王坐騎備的。祭灶時,把糖融化,塗封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應城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由男主人主祭,按尊卑長幼依次三叩首。待香、蠟將盡時,再次叩拜,把灶王神像從神龕上請下來,和著紙錢、填好的司命照及草料一並焚燒,邊燒邊念「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再把涼水潑在地上,有的人家還放鞭炮。祭灶儀式至此結束。灶王爺除夕夜再回來。
此日忌宰殺、忌借火、忌做針線活。
除 夕
農歷臘月三十夜晚為除夕,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古人在新年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癘之鬼」,謂之「逐除」。它還有除儺、除夜、歲除、大除、大盡等雅稱,民間俗稱大年三十、年關,是一年之中除舊布新、祈福禳災的最後一個夜晚,這一天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年飯、敬神祭祖,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守歲。
吃年飯 也叫團圓飯。一家大小圍坐一桌吃飯,俗稱圍爐。古人席地而坐,圍著爐子吃。有桌子後,將爐子放在桌子下,在爐的四周攤鋪制錢,象徵財旺。
應城人吃年飯多選擇雙日,一般是在臘月三十。如家裡當年有人過世,就在臘月二十五吃年飯,第二年在二十六,第三年在二十七,第四年就沒有約束了。吃年飯有兩個時段,一是半夜起來吃年飯,一直吃到天亮,叫越吃越亮,多是生意人家;普通人家下午開始吃年飯,一直吃到點燈,也叫越吃越亮。
吃年飯前要敬神,把豬神府供在神龕上,擺上果品,幾碟小菜,幾杯酒,幾小碗飯,敬香,燃蠟,長者在神龕前作揖磕頭,接著全家人依次作揖磕頭,燒紙,把神龕上的酒徐徐灑在地上。一般在馬棚、豬圈、雞舍等處也要上供、燒香。敬神完畢,開始祭祖。桌上上幾個小菜,擺上碗筷,不能擺椅凳,據說祖先是不坐的,把自家大門打開一條縫,長者站在門邊恭請祖先到家裡來過年,並做出背人的姿勢,把祖先一一背上座位,開始斟酒,勸酒,然後依次把酒灑在地上,上飯請祖先吃。飯畢,將桌子抬起,轉一周,安排下一席,而後客氣地送祖先走,並請祖先明年再來過年。送走祖先就放鞭炮,上大菜,自己吃年飯。席間,下輩給長輩敬酒,長輩對下輩說些鼓勵的話,並要給壓歲錢,同輩相互祝賀。以前做好的雞鴨魚肉,美味佳餚,這一餐可以盡情的享用。年夜飯一般都煮得很多,因人們從初一到初五都不做飯。吃年飯的菜也多有吉祥之意,如菜頭取意好彩頭,長年菜取意長壽,圓子取意團圓,魚不吃完取意年年有餘,青菜取意清清吉吉(來年清靜平安),年飯吃得越慢越好,取意長久。年飯吃完,就可以貼對聯、關財(大)門了。
貼春聯 也叫貼對聯、貼對子,源於「桃符」。據《山海經》記載:很早以前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桃樹的枝條彎曲成拱門,是魔鬼下山必經之路,玉帝命神荼、郁壘二神在此把守,如有魔鬼為害百姓,就用葦索捆綁喂虎。戰國時期,百姓為了鎮邪,就在桃木板上繪神荼、郁壘像,或寫 「神荼、郁壘」四字,懸於大門兩側,名為「桃符」,每年春節更換一次,所謂「總把新桃換舊符」。到了秦漢時期,懸掛桃符賀新年已成民間習俗。五代十國的後蜀國君孟昶在桃符上書寫聯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被稱為「桃符對句」,這是最早的春聯。
用紅紙書寫春聯始於明朝,據《簪雲樓雜記》載,朱元璋除夕傳旨:「公卿士庶人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他還把寫好的春聯賞賜給大臣。由於朱元璋的偏愛與提倡,春節貼春聯風靡全國,一直流傳下來,並逐漸發展,內容極大地豐富,規格也不斷地變化。
貼門神 源於桃符。古人把大自然的許多現象都歸咎於鬼魅作祟,盼望得到「神」的保護,就在桃木上或畫或刻神荼、郁壘之像,掛在門側。到南北朝時神荼、郁壘演化為威武的將軍形象,以後又出現歷史上著名的文臣武將和神話人物,如秦瓊、尉遲恭。相傳唐太宗身體不爽,昏沉沉覺得寢宮外有鬼魅呼號,雜有拋磚扔瓦之聲。次日,太宗把此事告知群臣,秦瓊、尉遲恭自告奮勇在宮外戎裝警衛,果然一夜平安無事。太宗大喜,但又覺得二人長期守夜,過於辛苦,於是命畫工畫二人手執兵器、腰懸弓箭的圖像貼在宮門兩側,邪祟遂息,世代相傳,演為門神。鍾馗成為門神則是由於唐玄宗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住一小鬼,挖其雙眼而食,並自稱鍾馗,生前武舉不第,死後決心消除天下妖孽,玄宗的病因此痊癒,於是命吳道子畫鍾馗像懸於宮門,日久也就成了門神。隨著歷史的發展,門神的隊伍不斷擴大,不僅出現了「五子門神」、 「天官賜福」、「福祿壽」等驅邪惡、衛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的多功能門神,就連歷史小說中的著名將領、愛國英雄和智能人物,像關羽和關平、岳飛和岳雲、楊繼業和楊延昭等橫刀立馬、威風凜凜的形象都成了門神,他們生前是保家衛國的勇將,死後成守護家園的門神。
門神長約45厘米,寬約35厘米,在每扇門偏上三分之一的部位各貼一張,如是單門,可貼文武比干、麒麟送子等門神。
貼年畫 也叫門畫,源於桃符。年畫的出現不晚於漢代,唐代有了年畫作坊,但宋以前的年畫幾乎都是手繪的,宋熙寧五年(1072年),宋神宗趙頊命把皇宮收藏吳道子手繪的鍾馗像摩拓製版印刷,賜給大臣,這是木版印刷年畫最早的記載。年畫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吉祥喜慶類,歷史故事類,戲曲類,人物類,花鳥魚蟲類等。年畫的畫幅有大有小,格式有單張、四扇屏、連環畫等。臨近春節,屋裡貼幾張年畫可以烘托節日的喜慶氣氛。
守歲 三十夜圍爐守歲,整夜不睡,「三十夜晚醒一宿,來年精神一整年」。舊時沒有收音機、電視機,吃過年飯,大人就坐在火爐邊,剝著平時難得一見的花生、瓜子,吃著糖果,打麻將、推牌九、玩紙牌、搖骰子;小孩子放鞭炮、點燈籠,盡情歡樂。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到晚上10點多鍾,一家之主手舉點燃的香,分別朝諸神的方向磕頭,表示迎請,然後來到廚房灶邊,象徵性地放一小掛鞭炮,算是接了灶神。
除夕必須把水缸內盛滿水,意為財源橫溢。
進入臘月,人們就要忌口,只說吉利話,不說破口話,所謂「臘時臘月,不能瞎說」。小孩如說溜了嘴,旁邊的大人馬上會「呸」「呸」幾聲,並說「童言無忌」。如果摔碎了碗碟等物,大人會說「碎碎平安」(歲歲平安)、「越撻越發」。
春 節
春節源於遠古社會的「臘祭」,即神農氏時代的「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歲終出祭」。春節是現在的叫法,古時有元旦、元日、元辰、元朔、元正、元春、元朝、端日、朔旦、歲朝、新正和正日等諸多名稱。辛亥革命後改公歷1月1日為元旦。1949年,規定夏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應城常把春節稱作「過年」或「年關」。
關於「年」還有一個傳說。在遙遠的古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性情兇殘,力大無窮。「年」每逢新春前後缺少食物時,就竄到村莊傷害人畜,所以每到這時就人心惶惶,擔憂「年」的襲擾。慢慢地人們發現它有三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火光,三怕聲響。於是在「年」將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門邊掛一塊紅色桃木板,門前燃起火堆,在村裡敲敲打打,徹夜不停,「年」終於嚇得不敢出來。人們歡欣鼓舞,准備豐盛的食物慶祝勝利。從此每到這個時節就舉行這樣一次活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個歡快的節日,叫「過年」。以前的紅桃木板演變成了紅紙,並在上面寫上吉祥的話語,火堆演變成了燈籠,敲敲打打演變成了放鞭炮。
出天方 又叫「出天行」。舊時雞叫頭遍,打開財(大)門,戶主高喊:「財門大打開,金銀滾進來」,並帶著全家老小在門外擺上祭品,燃香、燒紙、敬酒,向著「財神」方向磕頭,鳴鞭迎神,祈求新年財源茂盛,老小平安。出天方後,全家回屋關門,用掃帚從門口向內掃三下,以把財寶掃進屋內。舊時城關一些商戶、市民在出天方後不進家門,根據各自的願望,去百子庵、廣福寺、城隍廟、財神廟、壽寧禪寺等地燒香,祈禱許願。有些老家在農村的城關居民,出天方後就回到鄉下上墳,在祖墳前祭拜,燃香、燒紙、放鞭炮。
拜年 出天方後,晚輩依次給長輩磕頭,叫「辭歲」,也叫拜年,長輩要給孩子壓歲錢。這壓歲錢有來歷,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種叫「祟」的怪物,專在除夕深夜到各家摸睡熟孩子的頭,輕者次日發燒頭痛,重者變得呆傻,鬧得有孩子的人家每到除夕就提心吊膽。有一夫妻50多歲得一寶貝兒子,這年三十,八仙路過此地,算出這孩子將要被「祟」所害,於是變成八杖銅錢,讓老夫妻用紅紙包好,放在孩子枕邊,半夜「祟」果真來到孩子身邊,剛要伸出魔爪摸孩子的頭,枕邊就發出一道刺眼的金光,「祟」嚇得落慌而逃,孩子躲過一場災難。從此家家仿效,因「歲」與「祟」諧音,逐漸演變成「壓歲錢」。
拜年一般初一拜父母、宗族、鄰里,初二拜舅家,初三拜岳父母,隨後再拜其它親戚朋友。各家大人小孩在拜鄰里時,一般不攜帶禮品,但每家都喜歡他人到家中拜年,並以各種瓜果、點心、煙茶熱情款待。拜鄰里時在每家停留時間不長,謂之「拜跑年」。拜跑年有「寧漏一村,不漏一戶」之說。去親戚家拜年要攜帶煙酒、點心、水果之類的禮物,舊時到了親戚家先拜佛堂,再拜祖先,最高禮儀是在神龕前行三跪禮,然後按輩分拜年,道「您過年好」、「恭喜發財」之類的吉祥話,同輩受拜要躬身作揖還禮,口稱「不敢當」,同時也接受親戚的晚輩拜年,主人要給小孩壓歲錢。拜年不超過正月十五。大年初一這一天,有些信佛人家,戒殺吃素,說是正月初一吃素,可代替全年。
新香 又稱「燒新香」或「燒新靈」。鄰里或親朋家若上一年有人去世,初一、初二鄰里或親朋好友首先要去給死者拜年(謂之「亡人為大」),即到墓前為死者燒紙、鳴鞭、磕頭。然後再到死者家中給其家庭拜年,主人要設宴款待。
迎送財神、挑財水 正月初二黎明前起床,一是出門迎著財神方位磕頭,叫迎財神。也有人往各大商鋪、富戶送財神像,高喊「送財神來了!」送財神的總要說些吉利話:「金銀財寶滾進來」、「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堆滿屋」等,以此賺點小錢。二是挑「財水」,城裡的富戶人家由賣水人送「財水」以取吉利,主人要多給財水錢。晚上,人們把財神像取下燒掉,同時還燒三支香、三疊紙錢,並作三個揖,以祈求財神保佑家人在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幸福美滿。
舊時人們常年勞作,難得相聚,春節便成了人們相聚敘情的最好時節,慢慢地話題便扯到了兒女或親朋後代的身上,許多年輕人的姻緣就此敲定。
禁忌 春節不能說「死」、「殺」之類的不吉利的話,不能罵人;忌摔壞器具;初一至初三不能做針線活,不掃地倒垃圾,一般不把門開著;不能洗衣服;初五不能下米做飯,不許動刀,相傳這天是米的生日;初一至初五不能卧床說話,否則一年多病。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月半、燈節。其來歷眾說紛紜,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是: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故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人們在這個夜晚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吃元宵 元宵也稱「湯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年正月十五,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漂浮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 「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楚昭王命人仿製,逐漸演變成「湯圓」。因「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全家團團圓圓。應城人還有元宵節吃春卷和月半粑的習俗,有「吃了月半粑,准備種莊稼」之說。
燃燈 源於一個神話傳說:很早以前,天上有一隻神鵝落到人間,被獵人射傷。玉帝非常生氣,下旨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放火。天宮中一位善良的仙女冒險下凡,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人們。於是人們想出一個辦法,家家戶戶掛起紅燈,燃放煙火。天兵打開天門,看到人間火光一片,以為火已經燒起來了,就去稟告玉皇大帝,不必再下凡放火了。這樣,人們的生命和財產都保住了。從此,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放鞭炮,一直延續到現在。
猜燈謎 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南宋時,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所以流傳下來。
玩龍燈 玩龍燈早在漢代就已十分流行。元宵節這天,人們把扎制的巨龍高擎手中,盡情揮舞玩耍,其中既有對龍的頂禮膜拜之敬,又有祈求神龍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意。玩龍燈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並有鞭炮、鑼鼓和嗩吶伴奏助威。
舞獅子 舞獅子也流行於漢代。舞獅子常伴隨鑼鼓聲進行,鑼鼓的節奏為「天——下——太平」三個音節,以示人們歡慶節日、渴望天下太平、安居樂業的心願。在自家門前舞獅子時,人們要放鞭炮,驅趕邪惡。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上述各類活動,在應城也多為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