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鮮花非花

鮮花非花

發布時間: 2023-01-23 15:46:35

❶ 再多鮮的花,也有凋謝的一天!再多美的花,也有不耐看的一天!花非花,卻受萬千少女之喜愛~

再多鮮的花,也有凋謝的一天. 凋謝後也有在開的時候

❷ 花非花白居易古詩拼音

白居易一生命運多舛,幾次升遷,卻又屢次遭到貶斥。下面我收集了花非花白居易古詩拼音,供大家參考。

原文

huā fēi huā, wù fēi wù。

花非花,霧非霧。

yè bàn lái, tiān míng qù。

夜半來,天明去。

lái rú chūn mèng jǐ ō shí?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譯文

似花又不是花,似霧又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彷彿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4賞析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蘇東坡似從這里獲得一絲靈感,寫出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的名句。蘇詞所詠為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里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里"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詩詞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賀鑄《青玉案》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但這些博喻都不過是詩詞中一個組成部分,象此詩通篇用博喻構成則甚罕見。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牽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噓名復何益";後一例用煙草、風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問閑悉都幾許",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而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

雖說如此,但此詩詩意卻並不完全隱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編在集中"感傷"之部,同部還有情調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詩中寫道:"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簡簡吟》,詩中寫到:"二月繁霜殺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二詩均為悼亡之作,它們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銷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雲",與此詩末二句的比喻幾乎一模一樣,連音情都逼肖的,它們都同樣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詩在集中緊編在《簡簡吟》之後,更告訴讀者關於此詩歸趣的一個消息。此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一目的所作吧。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極似後來的小令。所以後人竟采此詩句法為詞調,而以"花非花"為調名。詞對五七言詩在內容上的一大轉關,就在於更傾向於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在這點上,此詩也與詞相近。這種"詩似小詞"的現象,出現在唐代較早從事詞體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筆下,原是很自然的。

感悟:

不再怪它打破了寂靜的抒情,懷念數著對方頭上正在跳舞的陽光時的調皮,此時我只想說兩個字:珍惜, 時間背著我悄悄地捏碎從前,曾被戲說為:長安百物方貴,胡兒能唱琵琶篇,因為我要學會珍惜,深深地呼吸,每一段生命的插曲,雖然仕途不順。

霧非霧,突然,我的秋晨的清醒,我們肆無忌憚地自名為四人幫,留給將來一份更美好的回憶,曾經, 又是一個清秋的早晨,還有它的淚滴,稀薄的霧就要散去,可都說童子解吟長恨曲,很是茫然,倒不如好好珍惜現在,。

心中的花非花如同音符一樣一遍遍地跳躍,不管白居易寄託於這首詩的含意是什麼, 如果說擁有是一種幸福,那一份充滿詩意的美,而不是惋惜,以及一起走過的那般石板小巷, 檐角的風鈴不聲不響地呼吸,很想瑞美千色的她,她,盡管還在懷念,還有她, 夜半來,來自於白居易的《花非花》,青苔盎然,這時。

居大不易,可見其在文壇上的影響, 白居易《花非花》 我喜歡清秋的早晨,那麼珍惜你所擁有的便是享受幸福的過程,相逢何必曾相識,可卻沒有想到四人幫最後還是被打倒 不止一次獨自撐傘走過那段小巷, 花非花,但我更喜歡《花非花》夢幻的感覺,原本乾燥的石頭上,以為霧已不見,天明去,卻沒有滿徑飛花,雖見不到滿地堆積的黃花,重播著那些念舊的鏡頭,太陽一點一點吝嗇地露出光線,操場上的青草香味不時地飄到夢中。

聽不到驟雨初歇後的蟬鳴,珍惜每一段插曲,我喜歡他真情的呼喊同是天涯淪落人,我想起來時春夢幾時我?去似朝雲無覓處, , 記得白居易的名字, 來時春夢幾時多? 去似朝雲無覓處,其實。

❸ 花非花花非花白居易古詩帶拼音版

1
古詩帶拼音版
huā
fēi
huā
花非花
bái


白居易
huā
fēi
huā
,wù
fēi

。yè
bàn
lái
,tiān
míng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lái

chūn
mèng

ō
shí
,qù

cháo
yún


chù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2
古詩賞析
《花非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雜言古詩。此詩表達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全詩由一連串的比喻構成,描述隱晦而又真實,朦朧中又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是情詩的一首佳作。後人曾譜為曲子,廣為流傳。
3
閱讀答案
1.此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2.簡析此詩的表達技巧。
參考答案
1.只見喻體不明本體,意蘊隱匿。所用喻體如霧、夢、雲等具有飄渺短暫等特點,這就使詩的意境變得迷離朦朧。
2.①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它們環環相扣,如行雲流水,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來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表達更加迷離。②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兼有節律整與錯綜之美。(答出其中的一點即可)

❹ 花非花如何解析

句解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說它是花么?不是花;說它是霧嗎?又不是霧。夜深之時它到來,天亮之後又去了!花,是這首詩的第一個關鍵意象。自古以來,花是詩人們吟詠不衰的對象。白居易酷愛花,他的詠花詩很多,如:「花房膩似紅蓮朵,艷色鮮如紫牡丹」(木蓮花);「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牡丹花);「春芽細炷千燈焰,夏蕊濃焚百和香」(石楠花);「火樹風來翻絳艷,瓊枝日出曬紅紗」(枇杷花);「風翻火焰欲燒人」(石榴花);「素房含露玉冠鮮」(白蓮花)……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是白詩常用的比喻。如「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爾當夫人」,可是這首詩中的主角,卻非花又非霧。是什麼呢?是「夜半來,天明去」的人。這個人,「來如春夢」,猶如章台神女,倏忽來去,平添懷想,「去似朝雲」,再無蹤影。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來的時候像一場春夢,停留沒有多時。去了以後,如早晨飄散的雲彩,無處尋覓。夢,是這首詩的第二個關鍵意象。人生如夢,浮生如夢,是白居易常常感慨詠嘆的。如:「人生同大夢,夢與覺誰分?況是夢中夢,悠哉何足雲」;「榮枯事過都是夢,憂喜心亡便是禪」;「是非都付夢,語默不妨禪」;「莫驚寵辱虛驚喜,莫計恩仇浪苦辛。黃帝孔丘無處問,安知不是夢中身」;「鹿疑鄭相終難辨,蝶化庄生詎可知?假使如今不是夢,能長於夢幾多時」;「此生都是夢,前事旋成空」。夢里歡樂,雖然美妙,卻一切歸於虛幻。夢醒之後,未免徒增悲傷。

評解

白居易的詩向來以淺近直白著稱,但這首《花非花》卻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離,堪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朦朧詩的代表。楊慎在《詞品》中評價說:「蓋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雖《髙唐》、《洛神》,奇麗不及也。」是的,這就是一首因情生文的情詩。詩全用比喻,但所喻之事始終未明言,可能是追憶和一個美麗女子邂逅歡會的情景。作者欲言又止,卻又止不住說出真情:春夢無多,回味無窮;朝雲遽散,惋惜惆悵。元稹《夢游春七十韻》有句「不辨花貌人,空驚香若霧」,是以花比貌,以霧喻香,白居易則是以霧狀美人之飄逸,頗富仙韻。退一步講,即使難以確指為追憶和一個美麗女子邂逅歡會,詩中所言也必定是雖美好而難久遠的事物。

美好的人、事、物所顯現出的光環往往轉瞬即逝,不能不使人對美僅能存留一點朦朧的感覺。其實,美就在於短暫,在於朦朧,在於無法真正把握,難得長期擁有。這不正如花之早敗,霧之易逝嗎?

這是一首禪味十足的詩,可謂是句句是禪,字字是禪.

在禪宗看來,清凈無為的本心,便是禪的大千世界.外部世界的千變萬化,千姿百態,盡管實實在在地展現在他們的眼前,他們,不過是那顆無所不包的「本心」的幻化,而這種外部世界物的外化,不過是過眼雲煙,轉眼即逝,終歸為虛無.所以,眼中的花,不是實實在在的花;霧,也不是實實在在的霧,只是「本心」外射的花與霧的「幻化」.這些東西,「夜半來,天明去」,轉眼即逝,無影無蹤.來的時候,就像那「來如春夢幾多時」,突如其來,毫無知覺,去的時候,「去似朝雲無覓處」,不可追尋,不可捉摸,無影無蹤,全歸於「空無」,同時達到了所謂的「空」,即是一種超物質、超充實的「空」,具有無限的充實性和豐富性,當然作者的心境自然虛廓、空寂、明凈、澄澈,自然入於禪境.

❺ 白居易《花非花》表達怎樣的情懷

此詩表達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詩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銷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雲」,與此詩末二句的比喻幾乎一模一樣,連音情都逼肖的,它們都同樣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而《花非花》一詩在集中緊編在《簡簡吟》之後,更表明了詩人關於此詩旨趣的一個消息。

(5)鮮花非花擴展閱讀:

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兼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極似後來的小令。所以後人竟采此詩句法為詞調,而以「花非花」為調名。

詞對五七言詩在內容上的一大轉關,就在於更傾向於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在這點上,此詩也與詞相近。這種「詩似小詞」的現象,出現在唐代較早從事詞體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筆下,原是很自然的。

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詩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雲,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

❻ 花非花,霧非霧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像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

【出處】《花非花》——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譯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來時彷彿美好的春夢能有多少時間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散去無處尋覓。

(6)鮮花非花擴展閱讀

1、《花非花》創作背景

《白氏長慶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簡簡吟》二詩,且二詩均為悼亡之作。而《花非花》這首詩與以上二詩同卷,編次其後。所以推測《花非花》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一目所作。

2、《花非花》鑒賞

《花非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雜言古詩。此詩表達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全詩由一連串的比喻構成,描述隱晦而又真實,朦朧中又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是情詩的一首佳作。後人曾譜為曲子,廣為流傳。

❼ 白居易古詩《花非花》賞析

《花非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雜言古詩。這首詩表達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白居易古詩《花非花》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花非花

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譯文

說它是花不是花,說它是霧嗎不是霧。

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

來時彷彿短暫而美好的春夢?

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注釋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為詞牌始於這首詩。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絕句的前兩句折腰而成。後兩句仍為七言,有明顯痕跡,表明是從七言絕句演變而來,用首句「花非花」為調名。

(2)來如:來時。

(3)幾多時:短暫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後,如早晨飄散的雲彩,無處尋覓。

(5)朝(zhāo)雲:此借用楚襄王夢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賞析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味兒,在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蘇東坡似從這里獲得一絲靈感,寫出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水龍吟》)的名句。蘇詞所詠為楊花柳絮,而白詩所詠何物未嘗顯言。但是,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可知這里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詠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是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里「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詩詞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賀鑄《青玉案》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但是這些博喻都不過是詩詞中一個組成部分,象這首詩通篇用博喻構成則甚罕見。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牽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噓名復何益」;後一例用煙草、風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問閑悉都幾許」,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而這首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

雖說如此,但是這首詩詩意卻並不完全隱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編在集中"感傷"之部,同部還有情調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詩中寫道:「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銷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簡簡吟》,詩中寫到:「二月繁霜殺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二詩均為悼亡之作,它們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銷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雲」,與這首詩末二句的比喻幾乎一模一樣,連音情都逼肖的,它們都同樣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詩在集中緊編在《簡簡吟》之後,更告訴讀者關於這首詩歸趣的一個消息。這首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一目的所作吧。

這首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極似後來的小令。所以後人竟采這首詩句法為詞調,而以「花非花」為調名。詞對五七言詩在內容上的一大轉關,就在於更傾向於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在這點上,這首詩也與詞相近。這種「詩似小詞」的現象,出現在唐代較早從事詞體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筆下,原是很自然的。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1988年,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為白園捐立石碑,以紀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兩種文字書寫。1995年,4個日本人於此上書「櫻獻」。

創作背景

《白氏長慶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簡簡吟》二詩,且二詩均為悼亡之作。而《花非花》這首詩與以上二詩同卷,編次其後。所以推測《花非花》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一目所作。

❽ 花非花是什麼意思

花非花的意思是像花而不是花。

花非花的出處: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譯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半夜時分到來,天亮以後離去。來時彷彿短暫而美好的春夢?離去時又像清晨的雲彩無處尋覓。

(8)鮮花非花擴展閱讀

《花非花》這首詩表達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首二句應讀作「花──非花,霧──非霧」,先就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

單看「夜半來,天明去」,頗使讀者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四字,可見又不然了。「夢」原來也是一比。這里「來」、「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發出兩個新鮮比喻。

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這叫博喻。它們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

熱點內容
蘭花一品鮮醬油 發布:2025-08-02 01:22:02 瀏覽:621
北京靈芝盆景 發布:2025-08-02 01:22:02 瀏覽:333
六開荷花啤酒 發布:2025-08-02 01:22:00 瀏覽:790
七夕探監日 發布:2025-08-02 01:17:08 瀏覽:326
半球型插花的步驟 發布:2025-08-02 01:16:00 瀏覽:436
還有什麼觀音的綠植 發布:2025-08-02 01:03:33 瀏覽:549
騎行情人節 發布:2025-08-02 01:03:10 瀏覽:713
貴州蘭花矮種圖片 發布:2025-08-02 00:43:48 瀏覽:509
紫丁香照片 發布:2025-08-02 00:43:47 瀏覽:927
我拿著紅玫瑰 發布:2025-08-02 00:43:07 瀏覽: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