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縣花店
1. 網上訂購送花收費和范圍
之前發現有一個roseplans玫瑰計劃的,他們家情人節不漲價,但是要提前預定,以時間價值換取實物價值,對於情侶來說蠻有意思的
2. 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2013年名錄
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於2013年8月28日公布,確定了915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名錄。
北京市(4個)
門頭溝區大台街道千軍台村
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
昌平區流村鎮長峪城村
密雲縣新城子鎮吉家營
河北省(7個)
石家莊市贊皇縣嶂石岩鄉嶂石岩村
石家莊市平山縣楊家橋鄉大坪村
石家莊市平山縣楊家橋鄉大庄村
邢台市沙河市柴關鄉王硇村
保定市順平縣腰山鎮南腰山村
張家口市蔚縣南留庄鎮水東堡
張家口市蔚縣南留庄鎮水西堡
山西省(22個)
陽泉市郊區平坦鎮官溝村
陽泉市平定縣冠山鎮西鎖簧村
陽泉市平定縣東回鎮瓦嶺村
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鎮娘子關村
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鎮上董寨村
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鎮下董寨村
陽泉市盂縣梁家寨鄉大汖村
長治市平順縣虹梯關鄉虹霓村
長治市平順縣陽高鄉奧治村
晉城市澤州縣周村鎮周村
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天井關村
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東街村
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西街村
晉中市榆次區東陽鎮車輞村
晉中市和順縣李陽鎮回黃村
晉中市祁縣東觀鎮喬家堡村
晉中市祁縣賈令鎮谷戀村
晉中市平遙縣段村鎮普洞村
晉中市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
晉中市靈石縣南關鎮董家嶺村
忻州市寧武縣涔山鄉小石門村
忻州市偏關縣萬家寨老牛灣村
內蒙古自治區(5個)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賽鎮塔布賽村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臘鋪村
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蒙兀室韋蘇木室韋村
呼倫貝爾市額爾古納市奇乾鄉奇乾村
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恩和俄羅斯民族鄉恩和村
吉林省(2個)
通化市通化縣鹿東來鄉圈子村
白山市撫松縣漫江鎮錦江木屋村
黑龍江省(1個)
黑河市愛輝區新生鄉新生村
江蘇省(13個)
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前楊柳村
南京市高淳區漆橋鎮漆橋村
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嚴家橋村
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南楊橋古街村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三山島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村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翁巷村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東村
蘇州市常熟市古里鎮李市村
鎮江市京口區姚橋鎮華山村
鎮江市京口區姚橋鎮儒里村
鎮江市丹陽市延陵鎮九里村
鎮江市丹陽市延陵鎮柳茹村
浙江省(47個)
杭州市桐廬縣富春江鎮石舍村
杭州市桐廬縣鳳川鎮翙崗村
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荻浦村
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徐畈村
杭州市淳安縣鳩坑鄉常青村
寧波市寧海縣長街鎮西嶴村
寧波市寧海縣深甽鎮龍宮村
寧波市寧海縣深甽鎮清潭村
寧波市奉化市尚田鎮苕霅村
溫州市永嘉縣岩頭鎮蒼坡村
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鯨頭村
溫州市泰順縣泗溪鎮下橋村
紹興市嵊州市竹溪鄉竹溪村
金華市武義縣柳城鎮華塘村
金華市磐安縣盤峰鄉櫸溪村
金華市磐安縣胡宅鄉橫路村
金華市蘭溪市蘭江街道姚村
金華市蘭溪市女埠街道垷坦村
金華市蘭溪市女埠街道渡瀆村
金華市蘭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
金華市蘭溪市諸葛鎮諸葛村
金華市蘭溪市諸葛鎮長樂村
衢州市開化縣馬金鎮霞山村
衢州市龍游縣塔石鎮澤隨村
衢州市江山市鳳林鎮南塢村
衢州市江山市石門鎮清漾村
台州市椒江區大陳鎮大小浦村
台州市黃岩區嶼頭鄉布袋坑村
台州市玉環縣干江鎮白馬嶴村
台州市三門縣橫渡鎮東屏村
台州市天台縣平橋鎮張思村
台州市仙居縣皤灘鄉上街下街村
台州市溫嶺市石塘鎮里箬村
台州市臨海市東塍鎮嶺根村
台州市臨海市匯溪鎮孔丘村
麗水市青田縣阜山鄉安店村
麗水市松陽縣古市鎮山下陽村
麗水市松陽縣象溪鎮靖居村
麗水市松陽縣大東壩鎮六村村
麗水市松陽縣大東壩鎮橫樟村
麗水市松陽縣望松街道吳弄村
麗水市松陽縣三都鄉楊家堂村
麗水市松陽縣三都鄉周山頭村
麗水市松陽縣赤壽鄉界首村
麗水市龍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麗水市龍泉市安仁鎮季山頭村
麗水市龍泉市道太鄉錦安村
安徽省(40個)
安慶市宿松縣柳坪鄉大地村
安慶市宿松縣趾鳳鄉團林村
安慶市岳西縣響腸鎮響腸村
安慶市岳西縣響腸鎮請水寨村
黃山市歙縣深渡鎮陽產村
黃山市歙縣深渡鎮漳潭村
黃山市歙縣深渡鎮漳嶺山村
黃山市歙縣北岸鎮瞻淇村
黃山市歙縣許村鎮許村
黃山市歙縣雄村鄉賣花漁村
黃山市歙縣雄村鄉雄村村
黃山市休寧縣溪口鎮木梨硔
黃山市休寧縣陳霞鄉里庄村
黃山市黟縣碧陽鎮碧山村
黃山市黟縣碧陽鎮古築村
黃山市黟縣碧陽鎮黃村
黃山市黟縣碧陽鎮石亭村
黃山市黟縣碧陽鎮麻田街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塔川村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秀里村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下梓坑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龍川村
黃山市黟縣漁亭鎮團結村
黃山市黟縣西遞鎮石印村珠坑
黃山市黟縣西遞鎮葉村利源
黃山市黟縣柯村鄉翠林村
黃山市黟縣柯村鄉竹柯村
黃山市黟縣美溪鄉美坑
黃山市黟縣宏譚鄉竹溪村
黃山市祁門縣歷口鎮歷溪村
黃山市祁門縣歷口鎮環砂村
六安市舒城曉天鎮曉天中大街
池州市貴池區唐田鎮沙山嘴文化村
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東流老街
池州市東至縣龍泉鎮觀橋村
池州市東至縣龍泉鎮老屋村
池州市石台縣大演鄉嚴家古村
池州市青陽縣陵陽鎮所村
宣城市績溪縣瀛洲鎮仁里村
宣城市寧國市胡樂鎮胡樂村
福建省(25個)
三明市明溪縣城關鄉翠竹洋村
三明市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
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鎮八一村
三明市永安市青水鄉滄海畲族村
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塘溪村
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鋪上村
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鋪下村
泉州市南安市官橋鎮漳州寮村
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洪坑村
漳州市漳浦縣舊鎮鎮石牛尾村
漳州市平和縣蘆溪鎮蘆溪村
南平市延平區峽陽鎮峽陽村
南平市順昌縣元坑鎮槎溪村
南平市浦城縣水北街鎮觀前村
龍岩市新羅區萬安鎮竹貫村
龍岩市武平縣岩前鎮靈岩村
龍岩市連城縣四堡鄉中南村
龍岩市漳平市雙洋鎮城內村
龍岩市漳平市赤水鎮香寮村
寧德市霞浦縣崇儒畲族鄉上水村
寧德市屏南縣雙溪鎮北村村
寧德市壽寧縣犀溪鄉西浦村
寧德市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
寧德市周寧縣純池鎮禾溪村
寧德市福鼎市管陽鎮金釵溪村
江西省(56個)
南昌市南昌縣三江鎮三江村前後萬村
南昌市安義縣石鼻鎮安義古村群
南昌市進賢縣架橋鎮艾溪陳家
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曾灣村
南昌市進賢縣螺溪鎮舊廈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西湖鄉磻溪村
景德鎮市樂平市洎陽街道北門村
景德鎮市樂平市名口鎮名口村
景德鎮市樂平市雙田鎮橫路村
景德鎮市樂平市涌山鎮涌山村
景德鎮市樂平市塔前鎮下徐村
景德鎮市樂平市塔前鎮上徐村
萍鄉市蓮花縣路口鎮湖塘村
新余市分宜縣分宜鎮介橋村
新余市分宜縣鈐山鎮防里村
鷹潭市貴溪市耳口鄉曾家村
贛州市贛縣湖江鎮夏府村
贛州市寧都縣田埠鄉東龍村
贛州市於都縣段屋鄉韓信村
贛州市興國縣梅窖鎮三僚村
贛州市興國縣興蓮鄉官田村
贛州市瑞金市九堡鎮密溪村
吉安市吉州區樟山鎮文石村
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匡家村
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奩田村
吉安市吉安縣敦厚鎮圳頭村
吉安市吉水縣金灘鎮仁和店村
吉安市吉水縣金灘鎮桑園村
吉安市吉水縣白沙鎮橋上村
吉安市吉水縣水南鎮店背村
吉安市峽江縣水邊鎮何君村
吉安市峽江縣水邊鎮湖洲村
吉安市峽江縣水邊鎮沂溪村
吉安市遂川縣堆前鎮鄢溪村
吉安市萬安縣百嘉鎮下源村
吉安市安福縣竹江鄉沙溪村
吉安市安福縣金田鄉銀圳村
吉安市井岡山市廈坪鎮昌蒲古村
吉安市井岡山市拿山鄉長路村長塘組
吉安市井岡山市茅坪鄉茅坪村
宜春市豐城市白土鎮趙家村
宜春市豐城市張巷鎮白馬寨
宜春市豐城市筱塘鄉厚板塘村
宜春市樟樹市劉公廟塔前彭家村
撫州市南城縣天井源鄉堯坊
上饒市鉛山縣太源畲族鄉查家嶺
上饒市婺源縣清華鎮洪村
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李坑村
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長徑村
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曉起村
上饒市婺源縣思口鎮西沖村
上饒市婺源縣思口鎮思溪村
上饒市婺源縣鎮頭鎮游山村
上饒市婺源縣段梓鄉慶源村
上饒市婺源縣浙源鄉嶺腳村
上饒市婺源縣浙源鄉鳳山村
山東省(6個)
青島市即墨市金口鎮鳳凰村
煙台市招遠市辛庄鎮高家莊子村
煙台市招遠市辛庄鎮大澇窪村
煙台市招遠市辛庄鎮孟格庄村
煙台市招遠市張星鎮徐家村
威海市文登市高村鎮萬家村
河南省(46個)
洛陽市孟津縣朝陽鎮衛坡村
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石碑凹村
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寺坡山村
洛陽市嵩縣九店鄉石場村
洛陽市洛寧縣上戈鎮上戈村
洛陽市洛寧縣河底鎮城村
洛陽市洛寧縣東宋鎮丈庄村
洛陽市洛寧縣底張鄉草廟嶺村
平頂山市寶豐縣石橋鎮高皇廟村
平頂山市寶豐縣商酒務鎮北張庄村
平頂山市寶豐縣李庄鄉程庄村
平頂山市寶豐縣大營鎮大營村
平頂山市寶豐縣大營鎮白石坡村
平頂山市魯山縣瓦屋鄉李老莊村
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北街村
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東街村
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李渡口村
平頂山市郟縣茨芭鎮蘇墳村
平頂山市郟縣姚庄回族鄉小張庄村
安陽市安陽縣安豐鄉漁洋村
安陽市林州市任村鎮任村村
安陽市林州市石板岩鄉朝陽村
安陽市林州市石板岩鄉漏子頭村
鶴壁市鶴山區姬家山鄉王家站村
鶴壁市山城區鹿樓鄉大胡村
鶴壁市山城區鹿樓鄉肥泉村
鶴壁市浚縣衛溪街道辦事處西街村
鶴壁市淇縣黃洞鄉紂王店村
焦作市中站區府城街道辦事處北朱村
焦作市修武縣岸上鄉一斗水村
焦作市修武縣岸上鄉東嶺後村
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平頂爻村
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雙廟村
焦作市沁陽市常平鄉九渡村
三門峽市澠池縣段村鄉趙溝村
三門峽市澠池縣段村鄉趙坡頭村
三門峽市陝縣西張村鎮南溝村
三門峽市盧氏縣朱陽關鎮杜店村
三門峽市義馬市東區辦事處石佛村
三門峽市靈寶市朱陽鎮朱陽村
南陽市南召縣雲陽鎮老城村
信陽市新縣周河鄉毛鋪村樓上樓下村
信陽市商城縣長竹園鄉張花店村何家沖
信陽市商城縣長竹園鄉汪沖村四方窪
信陽市商城縣馮店鄉郭店村四樓灣
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竹溝村
湖北省(15個)
黃石市大冶市金湖街道辦上馮村
孝感市孝昌縣小河鎮小河村
孝感市孝昌縣小悟鄉項廟村
黃岡市羅田縣九資河鎮官基坪村羅家大垸
黃岡市羅田縣河鋪鎮肖家垸烏石岩村
黃岡市羅田縣白廟河鄉潘家垸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忠路鎮老屋基老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沙溪鄉張高寨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花坪鎮田家壩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尖山鄉唐崖寺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舍米湖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大河鎮五道水徐家寨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革勒車鄉鼓架山村鐵匠溝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三胡鄉黃柏村下黃柏園
湖南省(42個)
長沙市瀏陽市大圍山鎮楚東村
衡陽市衡東縣甘溪鎮夏浦村
衡陽市衡東縣楊林鎮楊林村
衡陽市衡東縣高塘鄉高田村新大屋
衡陽市祁東縣風石堰鎮沙井老屋
邵陽市綏寧縣李熙橋鎮李熙村
邵陽市綏寧縣東山侗族鄉東山村
邵陽市綏寧縣在市苗族鄉正板村
邵陽市綏寧縣樂安鋪苗族侗族鄉天堂村
邵陽市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
邵陽市新寧縣一渡水鎮西村坊村
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桃林村
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鄉大寨村
邵陽市武岡市雙牌鄉浪石村
益陽市安化縣東坪鎮唐家觀古鎮
益陽市安化縣江南鎮洞市老街
益陽市安化縣江南鎮梅山古寨
益陽市安化縣古樓鄉樟水凼
益陽市安化縣南金鄉滑石寨
郴州市桂陽縣龍潭街道辦事處溪里魏家
郴州市桂陽縣太和鎮地界村
郴州市桂陽縣洋市鎮廟下村
郴州市桂陽縣蓮塘鎮大灣村
郴州市桂陽縣荷葉鎮鑒塘村上王家村
郴州市汝城縣馬橋鄉外沙村
永州市寧遠縣禾亭鎮小桃源村
永州市新田縣金盆圩鄉河山岩村
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坪坦村
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錦和鎮岩口山村
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郭公坪鄉溪口村灣里
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堯市鄉小江村
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大橋江鄉豪俠坪
懷化市鶴城區蘆坪鄉盡遠村
婁底市新化縣奉家鎮上團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峒河街道小溪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社塘坡鄉齊心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排綢鄉河坪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山江鎮老家寨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山江鎮涼燈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達嵐鎮岩門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靛房鎮萬龍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長春村
廣東省(51個)
廣州市荔灣區沖口街道聚龍村
廣州市海珠區琶洲街道黃埔村
廣州市海珠區華洲街道小洲村
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沙灣北村
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
廣州市蘿崗區九龍鎮蓮塘村
廣州市增城區正果鎮新圍村
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鍾樓村
韶關市翁源縣江尾鎮湖心壩村
韶關市南雄市烏逕鎮新田古村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茶基村
湛江市雷州市紀家鎮周家村
湛江市雷州市南興鎮新村
湛江市雷州市調風鎮調銘村
湛江市雷州市英利鎮青桐村
茂名市信宜市鎮隆鎮文明村
肇慶市懷集縣鳳崗鎮孔洞村
肇慶市懷集縣大崗鎮扶溪村
肇慶市懷集縣中洲鎮鄧屋村
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茶園村
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周田村
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繩武圍
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玉水村
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銅琶村
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匯城村
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
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
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新樓村
梅州市豐順縣埔寨鎮埔南村
梅州市豐順縣建橋鎮建橋村
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鄒家圍
梅州市平遠縣東石鎮涼庭村
梅州市平遠縣上舉鎮畲腦村
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大地村
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高思村
梅州市蕉嶺縣南磜鎮南磜村
梅州市興寧市石馬鎮刁田村
梅州市興寧市葉塘鎮河西村
梅州市興寧市新陂鎮上長嶺村
梅州市興寧市刁房鎮周興村
汕尾市陸豐市潭西鎮大樓村
陽江市陽東縣雅韶鎮陽江雅韶十八座
清遠市清新縣龍頸鎮鳳塱村
清遠市連州市西岸鎮沖口村
清遠市連州市西岸鎮馬帶村
東莞市茶山鎮超朗村
東莞市寮步鎮西溪村
揭陽市榕城區仙橋街道西岐村
揭陽市揭西縣東園鎮月湄村
揭陽市普寧市洪陽鎮德安里村
揭陽市普寧市梅塘鎮溪南古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30個)
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同新村木村坡
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同江村三江坡
南寧市橫縣平朗鄉筆山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平岩村
桂林市陽朔縣高田鎮龍潭村
桂林市陽朔縣高田鎮朗梓村
桂林市陽朔縣普益鄉留公村
桂林市臨桂縣會仙鎮舊村
桂林市靈川縣大圩鎮上橋村委上橋
桂林市靈川縣大圩鎮廖家村委毛村
桂林市靈川縣青獅潭鎮東源村委新寨村
桂林市靈川縣海洋鄉大廟塘村委大桐灣
桂林市永福縣羅錦鎮崇山古居民
桂林市灌陽縣文市鎮月嶺村
桂林市灌陽縣水車鄉伍家灣村
桂林市平樂縣張家鎮榕津村
防城港市防城區大菉鎮那厚村
欽州市靈山縣豐塘鎮萍塘村
欽州市靈山縣佛子鎮蘇村
欽州市浦北縣小江鎮平馬村
玉林市北流市新圩鎮新圩村(第五組)
賀州市八步區蓮塘鎮仁化村
賀州市八步區開山鎮開山村上莫寨村
賀州市八步區信都鎮祉洞古寨
賀州市鍾山縣鳳翔鎮松桂村
賀州市鍾山縣燕塘鎮英家街
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蓮山鎮大蓮塘
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葛坡鎮深坡村
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立村二隊
來賓市金秀瑤族縣六巷鄉下古陳村
重慶市(2個)
涪陵區大順鄉大田村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可大鄉七分村
四川省(42個)
成都市金堂縣五鳳鎮金箱村
自貢市貢井區艾葉鎮李家橋社區
自貢市大安區三多寨鎮三多寨村
自貢市大安區牛佛鎮王爺廟社區
自貢市沿灘區仙市鎮仙灘社區
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觀音樂道古村
瀘州市瀘縣方洞鎮石牌坊村
瀘州市敘永縣水潦鄉海涯彝族村
瀘州市敘永縣正東鄉燈盞坪古村
瀘州市古藺縣太平鎮平豐村
瀘州市古藺縣二郎鎮紅軍街
瀘州市古藺縣箭竹鄉團結村苗寨
瀘州市古藺縣雙沙鎮白沙社區
綿陽市北川縣青片鄉上五村
綿陽市北川縣馬槽鄉黑水村
綿陽市江油市二郎廟鎮青林口村
廣元市元壩區柏林溝鎮向陽村
廣元市朝天區麻柳鄉石板村
南充市南部縣石河鎮石河場村
宜賓市江安縣夕佳山鎮五里村
達州市達縣石橋鎮魯家坪村
雅安市雨城區望魚鄉望魚村
雅安市漢源縣宜東鎮天罡村
雅安市漢源縣清溪鄉富民村
雅安市石棉縣蟹螺藏族鄉猛種堡子
雅安市石棉縣蟹螺藏族鄉木耳堡子
巴中市平昌縣白衣鎮白衣庵居委會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雅都鄉四瓦村四組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色爾古鄉色爾古村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木蘇鄉大別窩村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維古鄉西蘇瓜子村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卓克基鎮西索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朱倭鄉朱倭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雅德鄉然柳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青德鄉仲德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香巴拉鎮爾宮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得榮縣子庚鄉阿稱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得榮縣子庚鄉子實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得榮縣子庚鄉子庚村
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鎮木垮村
涼山州美姑縣依果覺鄉古拖村
涼山州美姑縣依果覺鄉四季吉村
貴州省(202個)
因貴州名錄過長,可單獨查詢政府網鏈接。
雲南省(232個)
因雲南名錄過長,可單獨查詢政府網鏈接。
西藏自治區(1個)
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鄉赤康村
陝西省(8個)
咸陽市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
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
咸陽市永壽縣監軍鎮等駕坡村
安康市旬陽縣趙灣鎮郭家老院
渭南市富平縣城關鎮蓮湖村
渭南市合陽縣坊鎮靈泉村
渭南市澄城縣堯頭鎮堯頭村
榆林市佳縣佳蘆鎮張庄村
甘肅省(6個)
天水市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
隴南市文縣鐵樓民族鄉入貢山
隴南市文縣鐵樓民族鄉案板地
隴南市文縣鐵樓民族鄉草河壩
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城郊鎮木場村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尼巴鄉尼巴村
青海省(7個)
海東地區平安縣洪水泉鄉硝水泉村
海東地區平安縣洪水泉鄉洪水泉村
海東地區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五十村
海東地區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張家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扎毛鄉牙什當村
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西鎮下排村
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娘拉鄉多倫多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3個)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克孜勒陶鄉艾傑克村
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禾木哈納斯蒙古民族鄉禾木村
阿勒泰地區哈納斯景區鐵熱克提鄉白哈巴一村
3. 冬至大似年,南北方有什麼不同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農歷交節時間不固定,一般在十一月中,公歷定在12月22日或23日。據說冬至是我國春秋時代(距今2700多年)最早用土圭觀測太陽定出的第一個節氣。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在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規定這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以後,陽光直射的位置逐漸向北移,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語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民間擇吉通書》)。所以冬至又有「履長節」「長至」「天長節」「短至」等別名。古人認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之至;晝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至,極點、頂點、之最的意思。如「晝短之至」,在冬至這天上海市全天見到太陽的時間短到十小時零九分,,北京竟短到九小時零九分了。
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所以應該慶賀。從漢代以來都舉行慶賀儀式,到宋代達到頂峰。冬日前一天叫「小至」或「小冬」、「冬除」;「冬至日」叫「長至」或「大冬」、「冬年節」;冬至後一日叫「至後」,節期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三日歇,學生放假。諺語說:「冬至大十年,先生(指老師)不放(假)步給錢。冬至大似節,東家不放(工)不肯歇。所以冬至又稱「亞歲」、「小年」。「冬至祭祖先,儀如正旦。」(陝西《臨潼縣志》)《吳中歲時雜記》載:「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節。先日,親朋好友各以食物相饋遺,提筐擔盒,充斥道路,俗稱冬至盤。節前一夕,俗稱『冬至夜』。是夜,人家更迭燕飲,謂之『節酒』。女嫁而歸寧在室者,至是日必歸婿家。家無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間有懸掛祖先遺容者。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謠。」《深澤縣志》也有「冬至,祀先,拜尊長,如元旦儀」的記載。冬至節俗還有「冬至餛飩夏至棉」(北方)、南方吃冬至圓子、冬至飯,拜師、謁神、占驗豐欠、進襪履於姑舅等項。各地大同小異,都和年節相同。《吳中歲時雜記》還記載了蔡雲的《吳覦》:「有幾人家掛喜神,匆匆拜節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別,尚襲姬家建子春。」記錄了冬至的主要習俗為拜節、敬神、冬肥年瘦等,也道出了形成「冬至大如年」的原因是「尚襲姬家建子春」。「建子春」意指春自子月起,即以子月為「歲首」,也就是子月為「正月」。姬家,指姬姓的人家,周朝天子姓姬,這里姬家指周朝。「姬家建子春」是說周代是以天乾地支來記時序的,一年十二月是以十二地支來分別代表的,子月稱「建子」,即冬月,今農歷十一月。據《封禪書》載:「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這就是說在黃帝時便以冬至為元旦(朔旦)了,不只是「沿襲」周代(「姬家」)「建子春」,冬至曾是「年」(「歲首」「元旦」)已是由來已久,後來「冬至大如年」的由來原是因為「冬至曾是年」。冬至習俗原是周代年俗的殘余。但隨著年代日益久遠,及歷法的變遷,冬至節曾是年節已逐步被淡忘。如今在石家莊各縣早已不像過年那樣過「冬至」了,甚至在冬至日極少節日氣氛了。
冬至作為「大似年」的重要節日,天長日久,給人民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從觀念到行為、語言都與冬至深深結了緣,尤其在飲食方面,受冬至節日氣氛的重染,形成了流行廣泛而又獨具特色的豐富的飲食習俗,創造並傳承了一些應節食品和烹調、釀造等方法,至今為廣大人民所享用。
應節食品如餃子、餛飩,通行祖國南北,從台灣到黑龍江,到處都有「冬至餃子(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流傳。
餃子和餛飩為我國各族人民都很喜愛的食品,不僅節日用以改善和款待客人,就是平時也多作為「家常便飯」;進入現代化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餃子、餛飩已經成為重所垂青的商品快餐,餃子店、餛飩館到處林立,獲得了「好吃不如餃子」的美譽。作為冬至主要應節食品的餃子,又不同於日常飲食和快餐,冬至吃餃子和餛飩,卻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蘊。如餛飩,四川人叫「抄手」,廣東人叫「雲吞」,至遲在三國時就通行了,因其煮熟後像荷包蛋,為混沌初開,故名「餛飩」。冬至日吃餛飩卻不是慶賀混沌初開,而是慶賀加之與混沌初開等同的「一陽出生」。吃水餃的歷史要追溯到漢末。當時河南南陽出土了個「醫神」張仲景。他原來在長沙局官,告老還鄉是,正逢臘月。張仲景見到整天為生活奔波而衣不遮體的窮人,面對寒風刺骨的冰天雪地,好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心裡十分難受。冬至那天,他叫弟子們替他行醫,自己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盤起火灶,專門熬一種「去寒嬌耳湯」,舍給窮人們喝,以治療耳朵凍傷,這種葯湯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合煮而成的。人們和了湯,他又把剩下的羊肉和葯材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稱作「嬌耳」(有的寫作「矯耳」、「膠耳」),下鍋煮熟,分給人們每人兩只。喝湯吃「嬌耳」後,人們渾身發暖,兩耳起熱,治好並保住了凍壞的耳朵,當冬至這一年中最冷的時刻到來之際,人們的耳朵很容易凍傷,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並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圓子是在南方流傳著普遍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稱團子,團圓子、丸子、湯圓、冬至圓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兒。古詩有「家家搗米做團圓,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圓子是圓的,可相爭「陽圓」,所以,冬至吃圓子的主要用意是為了慶賀「陽生」,同時寄予祈求團圓喜慶之意。關於吃圓子的由來,在浙江南部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樵,不慎跌入深澗,不能脫險,就採摘狀如湯圓的野生之物「黃精姜」來充飢,才免餓死。十幾年後,樵夫遍體長了毛,身輕若燕,竟然飛回家裡,但已經不會說話了,給他米飯也不吃。家裡人就為他做了糯米湯圓,他一見湯圓,以為是黃精姜,就吃起來。後來慢慢恢復了本性,在冬至日竟開口與家人說話了。從此便有了冬至吃湯圓的習俗。
嶺南月令詩說:「長至家家酒翁開,鰣魚嘉鱠薦新來」。可知嶺南一代是重視冬至吃魚的,吃魚是為了「薦新」。魚、新皆屬陽。吃魚也,寓有「扶陽」之意。
在食品加工方面,人在冬至日也有不少創造和經驗積累。如浙江人多在冬至日舂米,稱作「冬舂米」,說是這天舂米可避免易碎和多粞,減少損耗;這天舂出的米久放不變質。紹興人在冬至日釀造的「冬釀酒」,如「紅釀酒」成乳白色,香氣撲鼻,特別誘人;更有用特種技法做成的「酒窩酒」、「蜜殷勤」是饗老人、送親有的佳品。湖南寧遠人在冬至日「多割雞宰豬,將肉陰干」,做成的「冬至肉」,「味甚香美」。為上等等,在現在仍有研究開發價值。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為測標,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所以又稱這天為「長至」。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後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塗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冬至餛飩夏至面」,山東相當大的一部分地區這天要吃餛飩或者水餃。有的還要喝酒,據說喝酒是為了暖身子,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餃兒」諧音「膠耳」。臨沂、鄒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用五穀雜糧面蒸窩頭,鄒城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為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為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後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團圓子或冬至團,以象徵團圓。餑餑和蒸窩頭是團圓子的演變。
古代對冬至十分重視。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從漢代以來都舉行慶賀儀式,到了宋代,達到頂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節日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三日歇市,學生放假,民謠說「冬至大似年」,所以舊時利津、夏津等地又稱冬至為亞歲、小年,同春節差不多,只是沒有拜年這一條。濟南、濟陽、福山等地,官府慶賀如同春節,讀書人也相互贈送賀片。莒縣的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畫「消寒圖」。鄒城則畫九九圖,同時親朋之間互相贈送禦寒用具,農家兒童則做「拿寨」、「打瓦」的游戲,少年開始學武術,叫做「看冬」,但是沒有拜賀的習慣。據說孟子死於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山東其他地區普遍有學生拜老師和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的習俗。臨沂民間認為,冬至是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剪制衣服,焚於墓前,爾後添土。莒縣則祀祖於祠堂,儀式十分隆重。嶗山縣舊俗,冬至分兩天過節,第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吃水餃;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臨沂、歷城、臨朐等地的婦女,習慣回娘家,慶雲、無棣從這天開始窖菜,婦女開始做針線。鄒城開始築地窖、織席和紡線。日照民間傳說冬至日如果雲迎日出,雲迎日落,則來年大吉。即墨民間根據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當年冬天的寒暖,民謠說:「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
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所以應該慶賀。從漢代以來都舉行慶賀儀式,到宋代達到頂峰。冬日前一天叫「小至」或「小冬」、「冬除」;「冬至日」叫「長至」或「大冬」、「冬年節」;冬至後一日叫「至後」,節期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三日歇,學生放假。諺語說:「冬至大十年,先生(指老師)不放(假)步給錢。冬至大似節,東家不放(工)不肯歇。所以冬至又稱「亞歲」、「小年」。「冬至祭祖先,儀如正旦。」(陝西《臨潼縣志》)《吳中歲時雜記》載:「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節。先日,親朋好友各以食物相饋遺,提筐擔盒,充斥道路,俗稱冬至盤。節前一夕,俗稱『冬至夜』。是夜,人家更迭燕飲,謂之『節酒』。女嫁而歸寧在室者,至是日必歸婿家。 家無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間有懸掛祖先遺容者。諸凡儀文,加於常節,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謠。」《深澤縣志》也有「冬至,祀先,拜尊長,如元旦儀」的記載。 冬至節俗還有「冬至餛飩夏至棉」(北方)、南方吃冬至圓子、冬至飯,拜師、謁神、占驗豐欠、進襪履於姑舅等項。各地大同小異,都和年節相同。《吳中歲時雜記》還記載了蔡雲的《吳覦》:「有幾人家掛喜神,匆匆拜節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別,尚襲姬家建子春。」記錄了冬至的主要習俗為拜節、敬神、冬肥年瘦等.也道出了形成「冬至大如年」的原因是「尚襲姬家建子春」。「建子春」意指春自子月起,即以子月為「歲首」,也就是子月為「正月」。姬家,指姬姓的人家,周朝天子姓姬,這里姬家指周朝。「姬家建子春」是說周代是以天乾地支來記時序的,一年十二月是以十二地支來分別代表的,子月稱「建子」,即冬月,今農歷十一月。據《封禪書》載:「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這就是說在黃帝時便以冬至為元旦(朔旦)了,不只是「沿襲」周代(「姬家」)「建子春冬至習俗原是周代年俗的殘余.但隨著年代日益久遠,及歷法的變遷,冬至節曾是年節已逐步被淡忘,甚至在冬至日極少節日氣氛了
4. 國家三部公布的第二批古村落名錄
2013年初,三個部門繼續啟動了傳統村落補充調查和推薦上報工作,提出了擬作為第二批內列入中國傳統容村落名錄的915個村落建議名單。目前該名單正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上進行公示,公示時間為8月6日至8月14日。公示完畢後,三部門將於8月底正式公布名單。
據了解,此次公示的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河南省共有46個村落入選,其中洛陽市入選8個村落。根據相關規定,名單一旦列入名錄,傳統村落必須編制保護發展規劃,確定保護對象及其保護措施,劃定保護范圍和控制區,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將予以監督指導。
洛陽市入圍村落名單:孟津縣朝陽鎮衛坡村、常袋鎮石碑凹村,新安縣石井鎮寺坡山村,嵩縣九店鄉石場村,洛寧縣上戈鎮上戈村、河底鎮城村、東宋鎮丈庄村、底張鄉草廟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