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花店明陽
❶ 佛山綠地麗雅香榭花苑附近的民辦學校
摘要 親,附近有個九年一貫制的民辦學校:獅山博雅學校,學校位於佛山市南海區獅山大圃長虹嶺工業園區(佛山大學對面)
❷ 在佛山羅村新光源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都上哪讀書
現在都是就近入學的,你可以到最近的小學去問一下。如果是公辦學校的話,要達到一定要求才能報名的。不過下面幾間是民辦的,可以收外來工子女。
獅山明陽小學、獅山招大學校、獅山嘉興學校、獅山博雅學校
❸ 佛山的高明區大嗎
高明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北界臨西江下游,與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與鶴山相鄰,西與新興、高要兩市接壤。總面積960平方千米。總人口29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荷城街道文匯路,郵編:528500。代碼:440608。區號:0757。拼音:Gaoming Qu。
基本概況
佛山市高明區地處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東北隔西江與南海區、三水區相望,南與鶴山市相鄰,西南與新興市相連,西北與高要市接壤。荷城街道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距佛山禪城區47公里,離廣州市區68公里,西上肇慶市64公里,南下江門市65公里,距香港101海里,距澳門74海里。
高明文化歷史光輝燦爛,曾有過"文風甲端郡"、"彥碩輩出"的美譽,涌現了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嶺南詩人"區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國第一個華人牧師梁發,現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師馮公俠,武術家、外科專家夏漢雄,教育家、數學家何衍璇等。高明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明人民在愛國主義革命先驅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三譚"的影響和帶領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成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水資源充裕,充分利用境內江河縱橫、水庫星羅棋布的優勢,大力發展水利事業,全區供水可充分保證生產和生活所需。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穩步推進,城鄉電網結構日益完善,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性不斷提高,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電力保障。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新建設的區文化中心大樓、新改造的高明影劇院、新擴建的區圖書館相繼投入使用;村村開通了有線電視,有區級電視台、廣播電台各一座;有 8個文學藝術協會,擁有會員500多人。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現有各級各類學校97所,在校學生60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9%,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1.1%, 2004 年高考錄取率達 86.3%。
競技體育、群眾性體育成績喜人,體育場館建設喜獲突破。醫療衛生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全區有各類醫療機構 144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000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7人,每萬人擁有病床位29張,醫療衛生設備先進。
積極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現有各類科技人員 12600人,其中高級職稱240 人,中級職稱3000人。到 2004 年底,實施科技項目 92 項,開發科技新產品 48 項,申請專利 737 項,有 64 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 47.3 %。
佛山市高明區郵政電信事業發展較快,全市七個鎮三個區先後建起了電信綜合樓,實現了城鄉電話程式控制化,全市現有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5.24萬門,行動電話信道271個,開通了高明--佛山光纖電路,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均可直撥全國各地。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今年內全市的程式控制電話總容量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3萬門,實現建成「電話市」的目標。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區政府所在地荷城以「園林化」城市為標准,城市功能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被譽為西江之畔的明珠;在城市建設中高度重視規劃的指導作用,出台 《佛山市高明區城市發展總體規劃( 2004-2020)的原則性意見》 ,把高明總體定位為「山林水都」,確定走組團式、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形成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組團的發展模式,推動「西江組團」的建設進程。
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城區大氣環境質量有 39.8%的時間處於「優」的水平,有57.3%的時間處於「良」的水平,均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城鄉園林綠化建設成效顯著,城區綠化面積377萬平方米,占城市面積19.2%;同時,高明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49.6%,曾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高明區域形狀狹長,東西最長處達55公里,南北相距 42 公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東北最寬處42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沖積平原區,包括三洲區、人和鎮、西安區、富灣鎮和荷城區及明城鎮的一小部分地區,是由河流沉積物形成,屬堆積地貌。其次是低山丘陵台地區,包括合水、更樓、楊梅、新圩鎮及明城鎮大部分地區,是大量花崗岩侵入形成,屬侵蝕地貌。
據1981年土壤普查資料,高明轄區內土壤劃分為6個土類,即:水稻土、紅壤土、赤紅壤土、堆壤土、菜園土和潮沙泥土。紅壤土或赤紅壤土在高明區分布較廣。
自然資源
高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農林牧副漁皆宜,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境內水資源充足,滄江河及其15條支流橫貫全區東西,匯入流經本區的西江,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准;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達14種,富含花崗岩、石灰石、鐵、錳、金、銀等,其中西江畔 的銀礦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獨立銀礦床,銀儲量規模達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50%,2000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2001年,區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有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處處藍天、碧水、綠地,在工廠林立的珠三角構築了獨特的田園風光。其中更合 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龍窯遺址、靈龜塔,楊和西坑水庫、萬寶山莊、皂幕凌雲是其主要景點。2007年,通過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驗收,獲廣東省首批「綠色名縣(區)」稱號。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農業
2004 年,全區農業總產值 18.69 億元,依照「一鎮一主業,一村一主品」的原則,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擴種蔬菜、花卉等高值作物 ,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有新發展,有更合粉葛等6個產品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農業綜合開發有新突破,是全省農業綜合開發投入資金最多的縣(區)之一。
工業
工業自成體系,「一鎮一品」的產業格局逐漸形成。 2004年,全區工業總產值 278.28 億元,共有工業企業 1269 多 家 ,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 130 家。已形成以紡織、化工、塑料、建材、家用電器、金屬製品等為主的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擁有廣東溢達集團、萬和電器、偉雄集團等一大批產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明星企業。
滄江工業園
滄江工業園規劃面積 100平方公里,2003年7月正式掛牌,分東、西兩園。工業園定位為輕污染、無污染的高新技術工業園及製造業基地,規劃有生物科技園、食品加工園、出口加工園、新材料產業園及科教園等多個功能區。東園重點發展生物醫學新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特種陶瓷材料、塗料與特種化學品、光電子信息材料和高性能金屬材料6大產業;西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家用電器、金屬製品、精細化工和機械製造等產業。滄江工業園已被列為佛山市十大重點發展的工業園之一。2003年4月,東園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成為廣東省第二個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全國第37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003年10月,被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中心授予「火炬計劃實施十五周年先進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稱號,是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工業園。
招商引資
全區各級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以誠招商,以商引商,取得了較好成績。 2001 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 9080 萬美元,比上年增長 9.2 %;全區引進外來投資項目 87 個,其中工業項目 83 個,合同投資總額 10.35 億元。招商引資有效拉動了鎮 ( 區 ) 經濟發展,有 7 個鎮 ( 區 ) 工業總產值增幅超過 20 %。引資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培育了石化、電子電器、特種印刷、傢具製造等新興產業,支撐起高明經濟發展大局,為加快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特色產業
擁有派系列服裝、威鵬牛仔服、波頓服裝、萬和消毒櫃、顧地排水管、正野電器、串屋食品等一批名牌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更合粉葛、鴻基龍眼、荷城黑鵝、「高綠牌」大米等一批國家綠色產品享譽海內外。
商貿投資
商貿流通暢旺, 2004 年,全區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21.92 億元,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 30.51 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40.61 億元。合同利用外資 13123 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 12339 萬美元。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高明區轄1個街道(荷城)、3個鎮(楊和、更合、明城)。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明成化十一年(1475)建縣。解放後曾與鶴山縣合並,稱高鶴縣。1981年12月恢復建制。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4]57號)批准撤銷高明縣,設立高明市。
2002年12月8日,國務院(國函[2002]109號)批准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撤銷縣級高明市,設立佛山市高明區。以原縣級高明市的行政區域為高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文匯路。 2003年1月8日正式掛牌。
1920年-1994年高明縣、高明市、高明區的鄉級區劃沿革:
民國9年(1920年),高明縣分設6個區:第一區明城;第二區更樓、新圩;第三區合水;第四區楊梅;第五區普安、崇步(均為現在的西安);第六區三洲、秀麗(荷城)、大沙(人和)。
民國25年(1936年),撤並為3個區,第一區為原第一、四區,即明城、楊梅;第二區為原第二、三區,即更樓、新圩、合水;第三區為原第五、六區,即普安、崇步、三洲、秀麗、大沙(現在的西安、三洲、荷城、人和)。民國時期,泰和圍(富灣除石洲村委會外地域和西安的西安河以東秀麗河西北部分)屬高要縣,1951年底劃歸高明。
建國初期(1949年至1956年)。全縣由原3個區劃分為6個區(1949年),再由6個區並為3個區(1950年);1951年,泰和圍劃歸高明後設4個區。1952年,高明、鶴山合署辦公;1953年高明境內劃為5個區,分別是版村(現更樓)、三洲圩(現三洲、人和、荷城及西岸)、西竇圩(現西安、富灣)、明城鎮(現明城、楊梅)、合水圩(現合水、原新圩)。至1954年兩縣分開建制後,高明縣再調整為4個區,分別是明城區(明城、新圩)、合水區(現更樓、合水)、三洲區(現楊梅、人和、三洲、荷城)、西竇區(現西安、富灣)。
農業合作社時期(1956年)。全縣設4個區,分別是明城區(現在的明城、楊梅、原新圩);合水區(現在的合水、原更樓);三洲區(現在的三洲、人和);西安區(現在的西安、富灣、荷城)。
1957年廣東省撤銷區建制後。高明縣劃分15個鄉;1958年上半年15個鄉並為10個,下半年人民公社初期鄉改為公社,高明10個鄉改為8個人民公社後再並為4個公社(大體為原來4個區域),同年高明、鶴山兩縣合並;至1963年,幾經調整後的高鶴縣設公社15個,其中高明片設6個公社,分別是合水、更樓、明城(現明城、原新圩)、楊梅、三洲(現三洲、人和、荷城)、西安(現西安、富灣)。
1973年。高明片由明城公社分出新圩公社、三洲公社分出大沙公社、西安公社分出富灣公社,共9個公社,分別是合水、更樓、明城、新圩、楊梅、三洲(現三洲、荷城)、大沙(現人和)、西安、富灣。
1981年高明仍設9個公社,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恢復9個區建制。
1984年,經省批准增設高明鎮;從三洲區劃分出秀麗圍(現荷城街道)歸高明鎮,調整後全縣設置9個區、1個區級鎮。
1986年,9個區改為9個鎮共10個鎮。
1994年,高明撤縣建市,三洲、西安、荷城(由高明鎮更名而成)改為街道建制,其餘保留鎮建制。
2000年,高明市轄3個街道、7個鎮。總人口301041人,各鄉鎮人口: 荷城街道 134123 三洲街道 15615 西安街道 27267 合水鎮 22604 更樓鎮 18579 新圩鎮 9968 明城鎮 29010 楊梅鎮 18652 人和鎮 13719 富灣鎮 1150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高明區轄3個街道(荷城 三洲 西安)、7個鎮(楊梅 人和 更樓 合水 明城 新圩 富灣)。
2003年9月,高明區調整鎮級行政區劃:更樓鎮、新圩鎮撤並為更樓鎮,原屬新圩鎮的「飛地」苗逕村委會劃入西安街道辦事處管轄。2003年底轄3個街道、6個鎮: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富灣鎮、人和鎮、楊梅鎮、明城鎮、合水鎮、更樓鎮。
2005年5月27日,廣東省民政廳批准(粵民區[2005]27號)調整佛山市高明區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富灣鎮、荷城街道辦事處、三洲街道辦事處、西安街道辦事處(除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以外)設立荷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荷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富灣鎮、荷城街道辦事處、三洲街道辦事處、西安街道辦事處(除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功逕村委會以外)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24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總面積178.5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53425人。荷城街道辦事處駐原西安街道辦事處駐地。(2)撤銷楊梅鎮、人和鎮,設立楊和鎮。調整後,楊和鎮管轄原楊梅鎮、人和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3個居委會和7個村委會,總面積246.2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5920人。楊和鎮政府駐原人和鎮政府駐地。(3)撤銷合水鎮、更樓鎮,將合水鎮和更樓鎮(除羅穩村委會)合並設立更合鎮。調整後,更合鎮管轄原合水鎮和原更樓鎮(除羅穩村委會)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3個居委會和19個村委會,總面積348.9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9607人。更合鎮政府駐原更樓鎮政府駐地。(4)將原更樓鎮羅穩村委會和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劃入明城鎮。調整後,明城鎮管轄原明城鎮、原更樓鎮羅穩村委會和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1個居委會和11個村委會,總面積186.4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2244人。明城鎮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明區轄1個街道(荷城)、3個鎮(楊和、更合、明城)。
荷城街道辦事處(440608004) 轄24個居委會(河江、慶洲、躍華、荷美、長安、華山、中山、玉成、健力、竹園、福源、嶺南、民樂、金華、安泰、玉泉、月明、星河、育才、永興、石岐、三洲、江灣、照明)、14個村委會(上秀麗、羅西、孔堂、仙村、尼教、鐵崗、倫沖、石洲、南洲、塘南、泰興、泰和、范洲、王臣)。
楊和鎮(440608106) 轄3個居委會(人和、河東、河西)、7個村委會(對川、崗水、園崗、豸崗、清泰、沙水、石水)。
明城鎮(440608107) 轄1個居委會(明城)、11個村委會(明東、明南、明西、明北、明陽、光明、崇步、潭朗、新崗、苗逕、羅穩)。
更合鎮(440608108) 轄3個居委會(更樓、新圩、合水)、19個村委會(版村、澤河、珠塘、大幕、白石、平塘、歌樂、官山、香山、布練、小洞、白洞、吉田、水井、巨泉、界村、良村、宅布、高村)。
[農業]2001年,全區農業總產值15。9億元,比亡年增長6.6%o為提高農業質量,增加農民收入,高明區對具有開發價值和區場潛力的名、優、特、稀、新農產品實施重點扶持和優先培育,著力打造高明的農業「名牌」。2001年,全區共創出了4個農業品牌:合水粉葛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更樓鴻基農場的龍眼繼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後,再獲得「國家環保總局中華(華南)綠色環保產品證書認證」;萬豐糧油食品公司與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生產的「高綠牌」大米獲得國家綠色產品證書認證,成為佛山區首個獲得該項認證的優質米品牌;荷城區荷馥生態農業示範園獲得「中華(華南)綠色環保食品獎」。這些名牌的創立和推出,提高了高明區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區場競爭力,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工業]工業的發展,大大增強了高明區經濟綜合實力。2001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38.85億元,增長12.6%。其中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117.8億元,增長15%,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8.1%,比上年高出2.9個百分點。全區工業產銷銜接較好,產銷率97.14%,呈現產銷兩旺的良好勢頭。工業已經成為高明區國民經濟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高明區對外貿易的支柱,增加了財政收入,提高了綜合實力。
[招商引資]全區各級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以誠招商,以商引商,取得了較好成績。2001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908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2%;全區引進外來投資項目87個,其中工業項目83個,合同投資總額10.35億元。招商引資有效拉動了鎮(區)經濟發展,有7個鎮(區)工業總產值增幅超過20%。引資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培育了石化、電子電器、特種印刷、傢具製造等新興產業,支撐起高明經濟發展大局,為加快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財政金融]2001年,認真執行中央一系列財政政策,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全區財稅總收入(不含關稅)6.8億元,增長33.15%,其中區本級財政收入2.53億元,增長49.02%。金融運行平穩,信貸秩序良好。2001年,全區金融部門存款余額46.66億元,增長6.1%,貸款余額52.67億元,增長1.1%。
[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暢旺,集貿活躍,外貿出口形勢趨好。2001年,流通業抓住擴大內需這一有利時機,著力採取抓內聯外、改善經營、積極拓展區場等措施,商品銷售保持良好的勢頭。引入一定品牌的超區,如永安、昇平、嘉業商場,使高明區零售貿易業檔次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城鄉集貿興旺,供應充裕,集貿成交額6.23億元,比上年增長23.1%。2001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降低了0.1個百分點。
[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企業改革。通過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積極化解歷史債務,妥善解決轉制企業的各種遺留問題,進一步明晰了政府和企業的經濟和法律責任。至2001年底,區屬兩級公有企業已轉制365家,轉制面85.7%,其中屬產權制度改革的259家,占轉制面71%。2001年,高明區轉制企業37家,其中股份合作制4家,資產轉讓1家,轉換經營機制11家,關閉19家,關停1家,組建有限公司1家。
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完善,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至2001年底止,全區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5.58萬人、工傷保險人數3.39萬人、失業保險人數4.55萬人,社會保險參保單位達3582個,社會保險費收繳率達97%。提高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救濟金和城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繼續推進再就業工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努力化解各類勞資矛盾,依法清還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
殯葬改革順利進行。積極推進殯葬改革,建立健全的領導機構,由於宣傳教育工作到位,措施得力,使殯改工作順利實施,全區火葬率達100%。
❹ 佛山高明區發展歷程事例
高明文化歷史光輝燦爛,曾有過"文風甲端郡"、"彥碩輩出"的美譽,涌現了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嶺南詩人"區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國第一個華人牧師梁發,現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師馮公俠,武術家、外科專家夏漢雄,教育家、數學家何衍璇等。高明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明人民在愛國主義革命先驅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三譚"的影響和帶領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成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水資源充裕,充分利用境內江河縱橫、水庫星羅棋布的優勢,大力發展水利事業,全區供水可充分保證生產和生活所需。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穩步推進,城鄉電網結構日益完善,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性不斷提高,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電力保障。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新建設的區文化中心大樓、新改造的高明影劇院、新擴建的區圖書館相繼投入使用;村村開通了有線電視,有區級電視台、廣播電台各一座;有 8個文學藝術協會,擁有會員500多人。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現有各級各類學校97所,在校學生60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9%,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1.1%, 2004 年高考錄取率達 86.3%。 競技體育、群眾性體育成績喜人,體育場館建設喜獲突破。醫療衛生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全區有各類醫療機構 144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000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7人,每萬人擁有病床位29張,醫療衛生設備先進。 積極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現有各類科技人員 12600人,其中高級職稱240 人,中級職稱3000人。到 2004 年底,實施科技項目 92 項,開發科技新產品 48 項,申請專利 737 項,有 64 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 47.3 %。 佛山市高明區郵政電信事業發展較快,全市七個鎮三個區先後建起了電信綜合樓,實現了城鄉電話程式控制化,全市現有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5.24萬門,行動電話信道271個,開通了高明--佛山光纖電路,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均可直撥全國各地。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今年內全市的程式控制電話總容量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3萬門,實現建成「電話市」的目標。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區政府所在地荷城以「園林化」城市為標准,城市功能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被譽為西江之畔的明珠;在城市建設中高度重視規劃的指導作用,出台 《佛山市高明區城市發展總體規劃( 2004-2020)的原則性意見》 ,把高明總體定位為「山林水都」,確定走組團式、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形成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組團的發展模式,推動「西江組團」的建設進程。 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城區大氣環境質量有 39.8%的時間處於「優」的水平,有57.3%的時間處於「良」的水平,均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城鄉園林綠化建設成效顯著,城區綠化面積377萬平方米,占城市面積19.2%;同時,高明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49.6%,曾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高明區域形狀狹長,東西最長處達55公里,南北相距 42 公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東北最寬處42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沖積平原區,包括三洲區、人和鎮、西安區、富灣鎮和荷城區及明城鎮的一小部分地區,是由河流沉積物形成,屬堆積地貌。其次是低山丘陵台地區,包括合水、更樓、楊梅、新圩鎮及明城鎮大部分地區,是大量花崗岩侵入形成,屬侵蝕地貌。 據1981年土壤普查資料,高明轄區內土壤劃分為6個土類,即:水稻土、紅壤土、赤紅壤土、堆壤土、菜園土和潮沙泥土。紅壤土或赤紅壤土在高明區分布較廣。
自然資源
高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農林牧副漁皆宜,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境內水資源充足,滄江河及其15條支流橫貫全區東西,匯入流經本區的西江,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准;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達14種,富含花崗岩、石灰石、鐵、錳、金、銀等,其中西江畔 的銀礦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獨立銀礦床,銀儲量規模達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50%,2000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2001年,區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有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處處藍天、碧水、綠地,在工廠林立的珠三角構築了獨特的田園風光。其中更合 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龍窯遺址、靈龜塔,楊和西坑水庫、萬寶山莊、皂幕凌雲是其主要景點。2007年,通過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驗收,獲廣東省首批「綠色名縣(區)」稱號。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農業 2004 年,全區農業總產值 18.69 億元,依照「一鎮一主業,一村一主品」的原則,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擴種蔬菜、花卉等高值作物 ,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有新發展,有更合粉葛等6個產品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農業綜合開發有新突破,是全省農業綜合開發投入資金最多的縣(區)之一。 工業 工業自成體系,「一鎮一品」的產業格局逐漸形成。 2004年,全區工業總產值 278.28 億元,共有工業企業 1269 多 家 ,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 130 家。已形成以紡織、化工、塑料、建材、家用電器、金屬製品等為主的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擁有廣東溢達集團、萬和電器、偉雄集團等一大批產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明星企業。 滄江工業園 滄江工業園規劃面積 100平方公里,2003年7月正式掛牌,分東、西兩園。工業園定位為輕污染、無污染的高新技術工業園及製造業基地,規劃有生物科技園、食品加工園、出口加工園、新材料產業園及科教園等多個功能區。東園重點發展生物醫學新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特種陶瓷材料、塗料與特種化學品、光電子信息材料和高性能金屬材料6大產業;西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家用電器、金屬製品、精細化工和機械製造等產業。滄江工業園已被列為佛山市十大重點發展的工業園之一。2003年4月,東園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成為廣東省第二個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全國第37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003年10月,被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中心授予「火炬計劃實施十五周年先進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稱號,是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工業園。 招商引資 全區各級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以誠招商,以商引商,取得了較好成績。 2001 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 9080 萬美元,比上年增長 9.2 %;全區引進外來投資項目 87 個,其中工業項目 83 個,合同投資總額 10.35 億元。招商引資有效拉動了鎮 ( 區 ) 經濟發展,有 7 個鎮 ( 區 ) 工業總產值增幅超過 20 %。引資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培育了石化、電子電器、特種印刷、傢具製造等新興產業,支撐起高明經濟發展大局,為加快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特色產業 擁有派系列服裝、威鵬牛仔服、波頓服裝、萬和消毒櫃、顧地排水管、正野電器、串屋食品等一批名牌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更合粉葛、鴻基龍眼、荷城黑鵝、「高綠牌」大米等一批國家綠色產品享譽海內外。 商貿投資 商貿流通暢旺, 2004 年,全區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21.92 億元,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 30.51 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40.61 億元。合同利用外資 13123 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 12339 萬美元。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高明區轄1個街道(荷城)、3個鎮(楊和、更合、明城)。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明成化十一年(1475)建縣。解放後曾與鶴山縣合並,稱高鶴縣。1981年12月恢復建制。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4]57號)批准撤銷高明縣,設立高明市。 2002年12月8日,國務院(國函[2002]109號)批准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撤銷縣級高明市,設立佛山市高明區。以原縣級高明市的行政區域為高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文匯路。 2003年1月8日正式掛牌。 1920年-1994年高明縣、高明市、高明區的鄉級區劃沿革: 民國9年(1920年),高明縣分設6個區:第一區明城;第二區更樓、新圩;第三區合水;第四區楊梅;第五區普安、崇步(均為現在的西安);第六區三洲、秀麗(荷城)、大沙(人和)。 民國25年(1936年),撤並為3個區,第一區為原第一、四區,即明城、楊梅;第二區為原第二、三區,即更樓、新圩、合水;第三區為原第五、六區,即普安、崇步、三洲、秀麗、大沙(現在的西安、三洲、荷城、人和)。民國時期,泰和圍(富灣除石洲村委會外地域和西安的西安河以東秀麗河西北部分)屬高要縣,1951年底劃歸高明。 建國初期(1949年至1956年)。全縣由原3個區劃分為6個區(1949年),再由6個區並為3個區(1950年);1951年,泰和圍劃歸高明後設4個區。1952年,高明、鶴山合署辦公;1953年高明境內劃為5個區,分別是版村(現更樓)、三洲圩(現三洲、人和、荷城及西岸)、西竇圩(現西安、富灣)、明城鎮(現明城、楊梅)、合水圩(現合水、原新圩)。至1954年兩縣分開建制後,高明縣再調整為4個區,分別是明城區(明城、新圩)、合水區(現更樓、合水)、三洲區(現楊梅、人和、三洲、荷城)、西竇區(現西安、富灣)。 農業合作社時期(1956年)。全縣設4個區,分別是明城區(現在的明城、楊梅、原新圩);合水區(現在的合水、原更樓);三洲區(現在的三洲、人和);西安區(現在的西安、富灣、荷城)。 1957年廣東省撤銷區建制後。高明縣劃分15個鄉;1958年上半年15個鄉並為10個,下半年人民公社初期鄉改為公社,高明10個鄉改為8個人民公社後再並為4個公社(大體為原來4個區域),同年高明、鶴山兩縣合並;至1963年,幾經調整後的高鶴縣設公社15個,其中高明片設6個公社,分別是合水、更樓、明城(現明城、原新圩)、楊梅、三洲(現三洲、人和、荷城)、西安(現西安、富灣)。 1973年。高明片由明城公社分出新圩公社、三洲公社分出大沙公社、西安公社分出富灣公社,共9個公社,分別是合水、更樓、明城、新圩、楊梅、三洲(現三洲、荷城)、大沙(現人和)、西安、富灣。 1981年高明仍設9個公社,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恢復9個區建制。 1984年,經省批准增設高明鎮;從三洲區劃分出秀麗圍(現荷城街道)歸高明鎮,調整後全縣設置9個區、1個區級鎮。 1986年,9個區改為9個鎮共10個鎮。 1994年,高明撤縣建市,三洲、西安、荷城(由高明鎮更名而成)改為街道建制,其餘保留鎮建制。 2000年,高明市轄3個街道、7個鎮。總人口301041人,各鄉鎮人口: 荷城街道 134123 三洲街道 15615 西安街道 27267 合水鎮 22604 更樓鎮 18579 新圩鎮 9968 明城鎮 29010 楊梅鎮 18652 人和鎮 13719 富灣鎮 1150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高明區轄3個街道(荷城 三洲 西安)、7個鎮(楊梅 人和 更樓 合水 明城 新圩 富灣)。 2003年9月,高明區調整鎮級行政區劃:更樓鎮、新圩鎮撤並為更樓鎮,原屬新圩鎮的「飛地」苗逕村委會劃入西安街道辦事處管轄。2003年底轄3個街道、6個鎮: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富灣鎮、人和鎮、楊梅鎮、明城鎮、合水鎮、更樓鎮。 2005年5月27日,廣東省民政廳批准(粵民區[2005]27號)調整佛山市高明區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富灣鎮、荷城街道辦事處、三洲街道辦事處、西安街道辦事處(除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以外)設立荷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荷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富灣鎮、荷城街道辦事處、三洲街道辦事處、西安街道辦事處(除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功逕村委會以外)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24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總面積178.5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53425人。荷城街道辦事處駐原西安街道辦事處駐地。(2)撤銷楊梅鎮、人和鎮,設立楊和鎮。調整後,楊和鎮管轄原楊梅鎮、人和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3個居委會和7個村委會,總面積246.2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5920人。楊和鎮政府駐原人和鎮政府駐地。(3)撤銷合水鎮、更樓鎮,將合水鎮和更樓鎮(除羅穩村委會)合並設立更合鎮。調整後,更合鎮管轄原合水鎮和原更樓鎮(除羅穩村委會)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3個居委會和19個村委會,總面積348.9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9607人。更合鎮政府駐原更樓鎮政府駐地。(4)將原更樓鎮羅穩村委會和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劃入明城鎮。調整後,明城鎮管轄原明城鎮、原更樓鎮羅穩村委會和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1個居委會和11個村委會,總面積186.4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2244人。明城鎮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明區轄1個街道(荷城)、3個鎮(楊和、更合、明城)。 荷城街道辦事處(440608004) 轄24個居委會(河江、慶洲、躍華、荷美、長安、華山、中山、玉成、健力、竹園、福源、嶺南、民樂、金華、安泰、玉泉、月明、星河、育才、永興、石岐、三洲、江灣、照明)、14個村委會(上秀麗、羅西、孔堂、仙村、尼教、鐵崗、倫沖、石洲、南洲、塘南、泰興、泰和、范洲、王臣)。 楊和鎮(440608106) 轄3個居委會(人和、河東、河西)、7個村委會(對川、崗水、園崗、豸崗、清泰、沙水、石水)。 明城鎮(440608107) 轄1個居委會(明城)、11個村委會(明東、明南、明西、明北、明陽、光明、崇步、潭朗、新崗、苗逕、羅穩)。 更合鎮(440608108) 轄3個居委會(更樓、新圩、合水)、19個村委會(版村、澤河、珠塘、大幕、白石、平塘、歌樂、官山、香山、布練、小洞、白洞、吉田、水井、巨泉、界村、良村、宅布、高村)。 [農業]2001年,全區農業總產值15。9億元,比亡年增長6.6%o為提高農業質量,增加農民收入,高明區對具有開發價值和區場潛力的名、優、特、稀、新農產品實施重點扶持和優先培育,著力打造高明的農業「名牌」。2001年,全區共創出了4個農業品牌:合水粉葛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更樓鴻基農場的龍眼繼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後,再獲得「國家環保總局中華(華南)綠色環保產品證書認證」;萬豐糧油食品公司與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生產的「高綠牌」大米獲得國家綠色產品證書認證,成為佛山區首個獲得該項認證的優質米品牌;荷城區荷馥生態農業示範園獲得「中華(華南)綠色環保食品獎」。這些名牌的創立和推出,提高了高明區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區場競爭力,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工業]工業的發展,大大增強了高明區經濟綜合實力。2001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38.85億元,增長12.6%。其中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117.8億元,增長15%,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8.1%,比上年高出2.9個百分點。全區工業產銷銜接較好,產銷率97.14%,呈現產銷兩旺的良好勢頭。工業已經成為高明區國民經濟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高明區對外貿易的支柱,增加了財政收入,提高了綜合實力。 [招商引資]全區各級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以誠招商,以商引商,取得了較好成績。2001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908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2%;全區引進外來投資項目87個,其中工業項目83個,合同投資總額10.35億元。招商引資有效拉動了鎮(區)經濟發展,有7個鎮(區)工業總產值增幅超過20%。引資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培育了石化、電子電器、特種印刷、傢具製造等新興產業,支撐起高明經濟發展大局,為加快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財政金融]2001年,認真執行中央一系列財政政策,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全區財稅總收入(不含關稅)6.8億元,增長33.15%,其中區本級財政收入2.53億元,增長49.02%。金融運行平穩,信貸秩序良好。2001年,全區金融部門存款余額46.66億元,增長6.1%,貸款余額52.67億元,增長1.1%。 [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暢旺,集貿活躍,外貿出口形勢趨好。2001年,流通業抓住擴大內需這一有利時機,著力採取抓內聯外、改善經營、積極拓展區場等措施,商品銷售保持良好的勢頭。引入一定品牌的超區,如永安、昇平、嘉業商場,使高明區零售貿易業檔次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城鄉集貿興旺,供應充裕,集貿成交額6.23億元,比上年增長23.1%。2001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降低了0.1個百分點。 [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企業改革。通過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積極化解歷史債務,妥善解決轉制企業的各種遺留問題,進一步明晰了政府和企業的經濟和法律責任。至2001年底,區屬兩級公有企業已轉制365家,轉制面85.7%,其中屬產權制度改革的259家,占轉制面71%。2001年,高明區轉制企業37家,其中股份合作制4家,資產轉讓1家,轉換經營機制11家,關閉19家,關停1家,組建有限公司1家。 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完善,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至2001年底止,全區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5.58萬人、工傷保險人數3.39萬人、失業保險人數4.55萬人,社會保險參保單位達3582個,社會保險費收繳率達97%。提高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救濟金和城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繼續推進再就業工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努力化解各類勞資矛盾,依法清還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 殯葬改革順利進行。積極推進殯葬改革,建立健全的領導機構,由於宣傳教育工作到位,措施得力,使殯改工作順利實施,全區火葬率達100%。
❺ 獅山明陽學校和佛山南海區獅山博雅學校哪個更好
獅山明陽學校和佛山南海區獅山博雅學校
這兩所學校差不多的
對於關鍵的是取決於自己
自己如果能用心,就能學到東西
❻ 請問佛山南海區明陽小校學費多少
:沒有中學。
教育局那邊來招生的就有,這些學習都是按集分招進去的,如果集分不夠,那麼教育局那裡就沒有學籍號,如果沒有學籍號,升初中是沒有可能的!讀完小學一樣回戶籍所在地去讀初中!
❼ 明陽村在哪
明陽村是廣東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最大的村委之一,轄下27條自然村。農村工作面廣量大,涉及千家萬戶。
❽ 佛山市南海區所有初中名單。
南海區中學學校名單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嘉興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桂江第一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桂江第二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疊滘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石肯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南海實驗中學 南海區
南海區業余體育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東翔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平洲第一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平洲第二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平洲第三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平洲第四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平洲博雅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大圃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許海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謝邊南橋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博雅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嘉福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黃岐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海北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石門實驗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鹽步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鹽步第三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水星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中山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獅城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石門實驗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小塘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桃園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官窯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官窯第二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里水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旗峰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和順第一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里水鎮和順第二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儒林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華光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九江嘉華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金沙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羅村街道第一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羅村街道第二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西樵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太平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樵北初級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汾陽廣豪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新芳華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超盈實驗中學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外國語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石門實驗中英文學校 南海區
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雅翠學校 南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