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家送鮮花
㈠ 男女朋友送禮物的禁忌
禮物禁忌一:花語寄情有時誤。
送鮮花打動美人芳心是最常見的求愛術,但可別以為什麼花都可以送。表示財富、長春的金盞花在西方可是代表別離、失望的語意,黃玫瑰的花語則是忌妒、失戀、分手、拒絕的愛。
禮物禁忌二:手帕喻永別。
手帕跟毛巾都是喪家送給參加喪禮與會者的物品,俗語說:送巾,斷根(閩南語),意思是贈人毛巾代表永別,也隱喻事情不要再發生,所以最好手帕、毛巾、圍巾都不要。
禮物禁忌三:贈扇從此難相見。
扇子的諧音同「散」,贈人予扇表示從此難以相見。如若真的要送扇子,對方必須反贈銅板一枚,象徵扇子是買來得,也表示團圓之意。
禮物禁忌四:送禮莫贈傘。
和情人共撐一把傘固然很有情調,但「送傘」與「送散」同音,代表感情交往散掉了。忌送傘不是指下雨天你不能送一把傘去解救對方,而是說不可以在情人節把傘當成禮物贈送對方。
禮物禁忌五:送刀剪尋仇意味濃。
送刀剪給對方有「尋仇」的味道,暗示對方一刀兩斷,感情交往不再。
禮物禁忌六:送鍾大不吉。
「送鍾」音同「送終」,聽起來讓人很不舒服,有與對方終止交往的意思。
禮物禁忌七:贈鞋要人走路。
「送鞋」與「送邪」同音,而且有請對方走路、分離的意思,也不宜拿來作禮物。
禮物禁忌八:送布娃娃。
有形就有象,有象就有應,應就是靈應,容易招靈侵入,最好不要送。
禮物禁忌九:送蠟燭。
在華人傳統的觀念中,蠟燭是祭祀亡者使用,尤其是白色蠟燭,千萬不可以拿來送對方,非常不吉利。
禮物禁忌十:表同婊。
情侶更不能送女生表(暗喻「婊」有侮辱女生之意)。
民俗傳說僅供參考,切勿過度迷信。
㈡ 老人去世後,五七應該准備什麼
五七要到逝者墳上燒紙祭奠。
北方傳統的燒五七的方式:五七的日期在喪禮的那天由主事的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宣布,親戚朋友到了五七的日期,自行祭奠,不會另行通知。家人這天很早起來准備酒席,等待著親戚朋友們到來。
親戚朋友們要拿禮的,重要的是女婿方要置辦梁桌子的菜飯拿過來,人齊之後,穿上喪禮上穿過的孝服,把收到的祭禮全部由家人挑到墳上去,家人排成一排哭著上墳祭拜,兒子女兒兒媳們繞著墳撒上幾把土,表示讓死者安息,回到家之後要把祭禮吃完。
(2)喪家送鮮花擴展閱讀:
「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周年。
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日起,在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在燒七時,喪家要在大門口掛白紙燈籠,表示家有重孝。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
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禮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不哭靈,稱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這兩個「七」日,親友都要到墳上燒紙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場。「末七」又稱「盡七」,喪家大都要誦經禮懺,親友也要送冥幣、香、紙、大蠟、金銀斗等祭奠。
㈢ 喪葬習俗有什麼
第一,穿喪服。
在整個喪葬儀式期間,所有的家屬和親人都要穿喪服。直系親屬比如女兒、兒子,還有孫子孫女,是要披麻戴孝,穿麻衣。其他的親戚朋友,要根據身份和輩分的不同,穿著不同的喪服。
現在各個地方的喪服顏色各有不同,一般是藍色、黃色、白色為主。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地方可能不同的人家,穿著的顏色也有講究,因為有喜喪和普通喪事的區別,這要根據每個喪主家庭的實際情況而定。
第二,出殯。
在過去,出殯就是將棺木抬到山下下葬。親人在送葬的途中,需要三跪九叩。但是現在已經取消了土葬,都改為火葬。所以就是將遺體火化之後,將骨灰盒取回,葬在墓地里。
(3)喪家送鮮花擴展閱讀:
喪事辦理程序
1、辦理死亡手續:
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開取的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2、注銷戶口:
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3、聯系火化:
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
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
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4、接運遺體:
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5、遺體火化:
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
2)遺體整容;
3)遺體告別;
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
5)領取骨灰。
6、骨灰安放:
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㈣ 歐洲婚喪如何操辦 如收受禮金嗎
婚喪嫁娶是人生旅途中的大事,一個人一生可不嫁不娶,獨身終生,但萬物之中,有生就有死,這是無法避免的。人與塵世告別是痛苦的,人死了就要辦喪事,這是天下皆然的風俗,為了讓死者能安詳地離去,各國民問都有種種習俗。
(一)臨終慰藉
在德國萊茵河地區,至今仍遵循著一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喝臨終酒。人在臨終之時,必須喝一口陳年老酒。據說這種酒是聖酒,可喚醒死者亡靈,驅散圍繞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臨終者得到安寧。 人在臨終前,家人會將洗禮燭、聖餐燭、聖光燭點燃,並同時點燃一支紅色大蠟燭,把它們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燭光為亡靈祝福;二是為亡靈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國的民間傳說中,鏡子被視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隱蔽的場所,妖魔利用鏡子的反照能力,擾得人不得安寧。因此,人在臨終前要將鏡子用布蒙住,以使亡靈能安詳地解脫塵世罪孽,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在德國南部山區,人在3臨終時,家人要打開窗戶,揭開樓頂磚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死者敞開一條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因為他們相信人在脫離凡塵之後,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人們通過這些臨終慰藉,使亡者能安詳地離去。
(二)葬禮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葬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家裡如有人去世,先要與教堂商定舉喪日期,並要用適當的方式通知親友。此外,屍體要用清水洗凈,他們認為水有著無限的神力。它能凈化人的軀體、凈化人的心靈和靈魂,並能祛邪鎮妖。人降臨塵世要洗禮,離開塵世也要洗屍,洗刷塵世間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舉行葬禮的這一天,親朋好友手持鮮花或花圈陸續來到教堂。首先由牧師或神甫主持追思禮拜,參加葬禮者按事先的安排唱聖詩贊詩、奏哀樂、禱告、宣讀由喪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禮只是整個葬禮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只有死者的家屬、近親和親密的朋友參加,-般好友在參加完教堂葬禮後即可離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國,葬禮多以土葬為主,親朋目送靈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們圍繞在墓穴周圍,為死者禱告,願他安息、靈魂升入天堂。 應邀參加親友家的葬禮,惟一可送的禮物就是鮮花。可送成束的鮮花,也可送用鮮花做成的花圈(德國人不用紙花做花圈)。在鮮花的飾帶上要寫上死者、弔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別了"之類的題詞。
在德國(以至整個西方國家)出席葬禮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盡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無花圖案的領帶,如果沒有黑衣服就穿顏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鮮麗的服裝。同時,在葬禮上要保持肅穆、安靜,切不可大聲談笑,否則就被視為對喪家的不尊重,也顯得自己缺乏教養。整個葬禮自始至終都沉浸在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中,沒有捶胸頓足、嚎陶痛哭的場面。除了小聲的抽泣聲,多數人都在沉思默禱,默默地為死者送行。 與人們肅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裝相反,德目的墓地是萬紫千紅、鮮花盛開的。墓地四周是鬱郁蔥蔥的樹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在和暖的季節,百花齊放,鮮花既代表了人們對死者的追思,也是對生者的慰藉。每當想起死者,人們會到墓地去掃墓、獻花,靜靜地呆上一會兒,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葬禮舉行後,喪家還有一個喪期。雖然近些年對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麼嚴格,但作為一名新寡的婦女在丈夫剛死之後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頻繁應酬,難免不招來非議。一般要求新寡的婦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顏色為主,除小型聚會外不要參加舞會、宴會及場面熱鬧的大型應酬,親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請她參加喜慶的聚會,以一段寧靜的生活度過喪期。對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婦嚴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時期內穿著要規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際。
㈤ 母親去世周年祭奠准備什麼
這個祭日是尤為重要的,所以一般子女都是必須去的,而且要注意好周年祭日的以下講究:准備好祭品、體弱者不可隨同、不要提前或延後等等。
為已故之人悼念是一種流傳了數千年的傳統習俗,而這些悼念的祭日里最為重要的就是頭七、七七、百天和周年了。而周年也是最後一次最隆重的祭日,一般子女都必須要去的,而且去了之後要注意好相關的講究,首先要准備好祭品,比如水果、香燭、紙錢等等;
其次要注意一起去的人,如果有身體虛弱的人就不要讓他去了,比如孕婦、小孩、老人、體弱者等等;最後還要注意祭祀的日期要准確,不要提前或延後。
(5)喪家送鮮花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給死者過一周年祭日是比較重要的事情,所以在取祭祀之前,我們一定要准備好相關的祭祀物品,比如香;香燭;水果,一般水果准備五種,而且寓意要足夠吉利;糕點,一般人們會選擇饅頭、桂花糕等糕點擺放;
紙錢,在燒周年的時候,人們都是要給死者燒紙錢、紙房子等物品的,這也是整個祭祀緩解中最重中之重的一部分。
2、燒周年的日子要准確,可能有些地區流傳著女兒提前過或可以延後過,但事實並非如此。按照陰宅風水來說,哪天祭祀都是有規則的,而周年正日子就是一個祭祀的良辰吉日;
如果錯過了那麼也不要延後補過了,可以再找一天祭祀,但那時的祭祀就不是周年祭祀了,所以平時我們最好提前做好相應的准備,不能延後過周年。
㈥ 朋友家裡老人去世,我去參加葬禮,要送什麼東西
可以送花。
(1)黃菊和白菊扎在一起表示肅穆哀悼。
(2)白菊表示真實的哀悼。
(3)翠菊表示追念和哀悼。
(4)黃色和白色的康乃馨表留戀之意,i者走好。
(5)白色大麗花可布置靈堂、靈車,寄託哀思.
(6)白百合在印度寓意對亡靈的哀悼。
(7)白玫瑰表示對故人的追思和哀悼。
(8)白色馬蹄蓮表示真摯的哀悼。
葬禮禮儀
各民族傳承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各個地區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數十里的村落,一些講法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對死者的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殯儀、舉哀等。除近現代才出現的非宗教性葬禮外,各種喪葬儀規均與宗教觀念有關。
中國禮俗:葬禮禮儀算是中華五千年傳承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各個地區差距很大,就是日照相隔數十里的村落,一些講法和做法也不盡相同。下面說的這些禮儀應該在嵐山區後村鎮比較通俗流行的一種禮儀。其中一些說法,也不是十分明白,希望懂得這些禮儀的人的指正。
西方禮俗:西方國家的喪葬禮儀基本上屬宗教式的喪葬禮儀。人死後,首先在死亡地或屍體發現地的登記處進行登記,由醫生或驗屍人員簽發書面證明,並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層組織辦理登記;而後對親友發出通知或在報刊上公開宣布。
以上參考內容:網路-葬禮
㈦ 喪葬客套話
喪 葬
本地民俗認為,人享年70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為壽終,稱之為「喜喪」,所謂「半喜半憂」,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舊時均用棺葬,俗稱「墳葬」,喪禮甚是繁瑣。
送終
舊時各地對送終都極重視。老人即將離開人世之際,兒子、兒媳、孫子、未出嫁的女兒、孫女,以及親兄弟、親侄兒等聚集在一起,照料護理老人,護送老人逝世,直到咽氣。咽氣後,全家哀哭,守屍伴靈,燒紙箔,謂之「燒落地紙」。找來年事高的單身(膽大的),替死者抹身、梳頭、更衣,稱為「穿衣裳」。死者身著壽衣,移至堂前靈床上,頭朝門,腳朝里,覆以被單,卧於中堂。靈前置長明燈、老盆,燒香焚紙。死者衣服扔到房頂上,睡的床扔外面,被褥、席草之類在路口燒毀。視兒子個數砍幾根二尺長柳棍,糊上白紙穗,側立床頭下,稱為「哀棍」,糊一小幡插於大門前,稱「招魂幡」,門上貼白紙,門前插白幡,以示鄰里。孝子披麻戴孝,向親友報喪。
老知
「老知」,即年老知事者,每村有穩定的三五個人,專門操辦村中紅白喜事,多以操辦白事為主。老知德高望重,無所不知,能說會道,民俗練達,可以把事情辦得很完滿。遇到棘手的問題有辦法解決,比如喪事,喪客中弔唁時常出現爭上風、爭先後,經驗豐富的老知就能說合,擺平。
報喪
喪事由時人共推的「老知」操辦,擬出喪客名單,按輩份派死者的侄兒、侄孫,或族人中的晚輩等人前往報喪。將喪因、喪期、喪餐、葬期等報告給親友,以便他們在大殮前趕來。一般以口報為主。俗語雲:「爹親有叔,娘親有舅」,「娘親舅大,爺親叔大」。父死先去伯父叔父家報喪,長子去報才算恭敬。母死,先去舅父家報喪。喪家使者穿戴孝服,一般只在門外報喪訊,不進別人家門,以免帶去不吉利。報喪時,態度悲痛謙恭,說話帶哭音。對至親長輩先跪下叩首,之後再報,可失聲痛哭,但長輩一勸阻,就止住哭聲。報後,喪客不挽留應立即離去。親戚朋友居住分散,路程遠近不一,老親較多的,有時要用一二十人分頭去報。
報喪須上午去,其他時間不恭敬
孝具
孝具包括花圈、紙扎冥供、大幡、小幡、哀棍、紙錢、孝衣、鮮花等。用料首先是容易燃燒,多由死者親屬奉扎。花圈都見過,葦子紮成的圓圈上綴滿紙質白花黃花。紙扎冥供又稱「社火」,就是紙糊的童男童女、挽帳、樓閣、三牲(馬牛羊)等祭品。死者為男,則扎紙馬、紙人;為女,則扎彩轎、紙人。另扎4筒彩幡。大幡又稱招魂幡,豎式,最上面是六角的6個綉球,往下是並聯的6個圈,用紅綠紙糊上,由葵花桿撐著。小幡看上去像上身的小褂,用白紙糊,葦子扎,底系兩飄帶,專由長孫挑著。哀棍用柳棍,一把粗,約1米高,上纏紙花,作為孝子手中時刻不離的信物,同時便於孝子磕頭、跪拜時手拄著。成墳後,哀棍插在棺頭墳上,往往就活了,日後長成柳樹,稱「老林樹」。死者後裔對墳樹十分在意,不允許動其半根枝條。
孝衣先前是老粗布,後來是白洋布。男的孝帽,女的孝手巾,規格般大。白鞋穿三年。現在都改穿白色平底運動鞋。
守靈
守靈又稱護靈,是晚輩向長輩盡孝的一種方式,是傳統喪俗之一。守靈分守護靈床和守護靈柩兩個階段。死者咽氣後,先進行初殮,將屍體移放到靈床上,守靈便正式開始。大殮後,死者被抬入棺材,開始守護靈柩。孝子輪流侍守棺側,晝夜不離。守靈人面帶悲哀之情,氣氛莊重肅穆。弔唁開始後,弔唁人來往不斷,遇到大哭的,守靈人也隨聲哭泣,以示悲悼。舉行出殯儀式後,守靈才算結束。
成殮
成殮又叫入殮,由老知安排專人進行。棺進屋,老知用口袋裝紅高粱,不扎口,斜靠在棺木後頭。(等出棺抬起時,口袋自然倒地,高粱流出,流的越遠越好)。棺木放置屋正中,將死者殮入棺木。入棺前,知近的親友看最後一眼,現在火葬前也看最後一眼,向遺體告別。
入殮時,死者背墊銅錢,口含銅錢,手拿餅子,臉蒙一紙。棺頭點長明燈,置一小罐,插筷一雙,謂之「密封罐」。地上放一土盆,死者有幾個兒子,在盆底鑽幾個眼,謂之「老盆」,以備親屬弔唁燒紙之用。宿縣地區有的請僧、尼、道士念經、做齋、取法、取水,超度亡魂。
哀樂
白事情奏哀樂,像「快前場」,吹《秦雪梅弔孝》、《諸葛亮弔孝》等哀曲,唱大戲過關牌也用它。
弔唁
弔唁俗稱燒紙。淮北弔唁儀式,程序繁瑣,內容豐富,可謂葬禮之高潮。前來弔孝(吊喪),奠儀(俗稱「燒紙」)有錫箔、幛子、輓聯、供菜等,另外還有現金,數目不定。一般親友,只上禮,不上墊,不進棺屋,不下地。知近親戚,除上禮,還上墊,在靈堂上行三叩九拜之禮。由孝子跪迎,跪送。跪棚有男有女。若來者為女眷,則由死者兒媳或女兒至孝堂跪迎。
客到先上禮薄,發孝衣孝帽,一樣的親戚到齊了,進行弔唁、燒紙。開始時,主事老知喊:「客到——」,「棚下齊不?——」就是棚下跪棚(亦即陪弔)的准備好了沒有。棚下老知拖著長腔,答:「——齊!」於是主事老知喊:「請客燒紙——」。弔唁的親友來至棚下,依序站成一排(人多站兩排),由跪棚的陪同,哭,行三揖三跪禮。孝子簾里叩謝。之後在老知「請——請——請——」的三喊聲中,止哭,進棺屋瞻仰死者遺容,並看望孝子,說些客套話,如咋病的,咋走的,並勸孝子「節哀」雲雲。進棺屋的路線是右進左出。客去時,跪棚的與男客握手跪謝。
燒紙次序很有講究。女死由其娘家人先燒。鼓樂、紙物、翻棺禮都由女兒出錢。
送湯
三日(內)晚,兩人抬土罐,內裝面湯,帶上端菜托盤,家人隨之,哭入附近神廟,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稱「送湯」。禱告後,打碎土罐,舉家痛哭,盡哀始還。又說知近親戚來了不走,晚上做一大盆面湯,由兩人抬著,圍廟轉三圈,嗩吶在前吹,孝子用木勺舀著在後澆,謂之丟湯。這時親友排號燒紙,嗩吶奏哀樂。
墓地
墓地大多事前由堪輿先生選定。死者斷氣,喪事一明,老知即安排人在墓地為死者挖墓穴,稱為「打坑」。坑的位置有的是風水先生看好的,有的是遵死者的遺囑,還有的是孝子的心意。坑長、寬、深都有一定規矩,方向也頗有講究。
殯葬
出殯前,行「家奠禮」,俗稱「辭靈」。打開棺蓋,全家與至親圍棺一睹死者遺容,娘家侄三斧頭封棺,口中念叨:「俺姑,躲扣!」 後封棺出殯。親人依次跪拜祭奠後,親人哭靈,拆除靈堂,用發面水澆灌柱子眼,意思是後輩能發。
棺起身,老知迅速跺倒辦酒席的泥灶,意思是喪事不能接著下去。長孫持招魂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躬身前行。領棺下地。家屬親友持紙人、紙馬、幡幛等隨後。沿途燒化紙錢,多伴有嗩吶奏哀樂。至墓地,長子在棺前繞墓穴左右各轉三圈,後引棺入穴。棺材前上方用瓦片壓一張弓,以抵擋壞人狩獵。夫妻合葬時,中間搭一平板,叫「過橋板」,蘆葦大席拆邊蓋於棺上。族人或親友堆土成墳,焚燒社火。哀棍、白幡插於墳上。葬畢,宴謝親朋。次日,孝子到送禮各家叩頭「謝孝」。
路途中和棺木入坑前,一般地近親戚再燒兩回紙。地上鋪個大席,跪棚的陪同,孝子拄哀棍跪於棺前,老知依親戚遠近喊:「請客燒紙——」,為表客氣,又喊:「請遠客先燒!」客表客氣,謙虛答:「遠近都是客!」燒紙儀式與弔唁時同,但節奏明顯加快。
入葬時,杠具上有孔眼,有鐵轂,可拆裝。棺底四角有鐵環,棺材在懸梁、繩索的配合下徐徐滑至坑底。棺木入地,孝子解麻摘白。
有的大戶人家或子女少的或沒有子女的老人去世,為烘托氣氛,花錢從嗩吶班裡找人替哭。替哭者披麻帶孝,儼然孝子,在整個喪儀中哀哭,十分悲痛。
圓墳
葬後第三日,家人同往墓地,添土築墓,並焚燒紙箔,圍墳跪哭,謂之「圓墳」。
守孝
老人死後,兒女要穿孝三年。百日之內,孝子見親友不分長晚輩均叩頭,以示行孝。孝期內有三忌:百日內不剃頭、不喝酒、不打牌,三年元宵節不蒸燈,三年春節不貼紅對聯(當年不貼,第二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黃對聯)。
立碑
老社會,立碑成風。社會上有影響的官宦和名人自不必說,家道殷實的富戶也盡力立個大碑,以彰顯富貴,光宗耀祖。碑材多為青石製成,高2米,寬1米,厚約20厘米。大戶之家有用漢白玉立碑的。特別是唐朝,石碑高大,碑文巨細,死者生平、業績一一敘說,中間幾個大字:「×××之墓」。後面是立碑人的排名。立碑多在死者過世第三年的清明節進行,並舉行一定規模的立碑儀式,有客行禮,有酒宴。
祭墓
祭墓,又稱掃墓,即親友通過在墓前祭奠的方式,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和哀思。每到清明節、中元節(民間稱鬼節,農歷七月十五日)、送衣節(農歷十月初一)、春節以及死亡後周年,後人和至親便攜紙來至墓前,擺上供品,倒酒,作揖、磕頭,焚燒,邊燒紙邊輕輕呼喚:「××拿(拾)錢啦」,表示孝意。後給墳墓培土,整修墓道。
新葬
建國後,演化成新舊混合的喪葬儀式,既送花圈,又扎紙人紙馬;臂纏黑紗,又帶白布孝帽,現金吊禮取代了「箔塊」。人死後,發訃告。
建國初期,民間仍沿襲過去喪葬習俗。20世紀60年代後,人民政府廢除舊葬,各種殯葬活動基本禁絕。民間雖仍土葬,但須深埋。現時,農村通行新舊結合葬禮,對舊喪禮進行簡化,出現「先火」、「後土」的雙重葬儀,「亡靈」和活人爭奪土地的問題擺在人們面前。隨著殯葬改革的實施和推進,城市喪葬習俗變化很大。工作人員去世,由其所在單位張貼訃告,屍體放在殯儀館,定日召開追悼會,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會場正中懸掛死者遺像。死者親友佩帶黑紗(按死者性別男左女右戴在手臂上),子女黑紗上綉白色「孝」字,參加追悼會者,胸前掛白花。親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喪禮者。追悼會多由單位負責人致悼詞,對死者一生給予評價,然後家人致答詞。會後,遺體火化,骨灰多存放於殯儀館,有的埋入公墓。整個喪禮簡朴、肅穆。城鎮,火葬已成習慣。祭掃儀式也有新的改革,先獻上花圈或一束鮮花。如系墳墓,在行鞠躬禮或祭奠默哀後,打掃墳墓周圍的環境衛生。寄放在殯儀館的,先獻上精製的微型花圈和塑料花束。然後,把骨灰盒的積塵撣凈,瞻仰遺像,鞠躬行禮,並低頭默哀,寄託哀思。有的還在網上祭奠。
近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舊的迷信做法死灰復燃,有的請和尚、道士設靈台做道場,超度亡靈。有的用紙扎糊祭靈物品,如紙馬紙牛、紙彩電、紙冰箱、紙洗衣機、紙空調器、紙轎車等,名目繁多。無論城市、農村,均出現鋪張勢頭,攀比、講排場之風日盛。有的喪家不惜重金大辦酒席,大修墓地,送葬隊伍浩大。禮金也水漲船高,幾十,上百,甚至幾百元不等。此種陋俗已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和政府的關注。
㈧ 清明節怎麼祭祀海葬先人
海葬是將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種葬法。要求骨灰撒海的喪家可先與專門從事海葬服務的機構聯系登記。海葬服務部在每個殯儀館內設有代辦處,分布在市區的殯葬服務部各網點也可代辦登記。登記時須持證明親屬關系的戶口簿、登記人的身份證、《火化證明》或骨灰寄存證。由海葬服務部安排時間,通知喪家。若骨灰盒寄存在殯儀館,應在海葬前領回。海葬服務部有專車將喪家送往碼頭登上海葬船,在有關部門指定的海域內將骨灰撒入大海。海葬結束後,由海葬服務部發給喪家《海葬證書》。 舉行儀式:骨灰撒海時要舉行告別儀式,由專人主持(也有宣讀祭文的)並請家屬代表講話,回顧逝去親人的生平,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並行默哀禮。隨後,在哀樂聲中,家屬將鮮花與骨灰相伴,緩緩撒入大海。骨灰回歸自然。 撒海時不能將骨灰盒及骨灰袋等其它雜物投入大海,要注意環境保護。
網上祭掃:骨灰撒大海,親情留人間。海葬的家屬思念故去的親人,希望能有機會祭奠親人。為了滿足這部分喪家的願望,對於祭掃不便的海葬家屬特別是遠在海外的家屬,網上祭掃解決了他們的困難。將來不論逝者有無實在墓地,其家屬都可為其登記網上墓地。屆時,人們足不出戶便可祭掃亡靈,寄託哀思。在網上公墓,逝者的親人和朋友可以看到逝者的生平事跡介紹,可以瞻仰逝者的照片遺容,可以聽到逝者的談話錄音,可以播放一段逝者最喜愛的音樂,還可向逝者獻上自己喜歡的鮮花和說上幾句想說的話。網上公墓真正實現了遠程祭掃,大大方便了喪家。
或者是在當初下葬的地方撒菊花祭祀。
㈨ 參加追悼會送什麼鮮花 參加葬禮的注意事項
基督徒的葬禮,重在未亡人。如果你是一位基督徒,只需要陪同喪家一起安靜,可以懷念逝者回,也可以安慰未亡答人。如果你不是基督徒,你如何紀念都不重要,但一定不能自己找出不合大家狀態的祭奠方式,如果對方是喪事禮拜,你只管安靜跟隨就可以了。不妨也可以聽聽他們在分享一些什麼內容,或者對你有什麼感動,也可以有不少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