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與鮮花瑋
1. 曹劌論戰與曹瑋誘敵比較閱讀
甲 曹瑋誘敵
瑋(曹瑋)在鎮戎,嘗出戰少捷,偵虜○1去已遠,乃驅所掠牛羊輜重而還,頗失部伍○2。其下憂之,言於瑋曰:「牛羊無用,不若棄之,整眾而歸。」瑋不答。
西蕃兵去數十里,聞瑋利○3牛羊而師不整,遽還襲之。瑋行愈緩,得地利處,乃止以待之。西蕃軍將至,逆○4使人謂之曰:「蕃軍遠來,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5,請憩士馬,少選○6決戰。」蕃人方苦疲,皆欣然,嚴軍○7而歇。良久,瑋又使人諭之曰:「歇定可相馳○8矣。」於是各鼓軍而進,一戰,大破蕃師,遂棄牛羊而還。
徐謂其下曰:「吾知蕃已疲,故為貪利以誘之。比其復來,幾行百里矣。若乘銳便戰,猶有勝負;遠行之人,若少憩,則足痹○9不能立,人氣亦闌○10,吾以此取之。」
(選自《續資治通鑒》)
【注釋】
○1虜:敵人。○2頗失部伍:軍容很不整齊。○3利:貪圖。○4逆:迎上去。○5怠:疲乏。○6少選:過一會兒。○7嚴軍:使軍容很整齊。○8相馳:這里指交戰。○9足痹:指腳麻木。○10闌:盡。
乙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曹劌(3張)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2. 帶有瑋字和甜字的詩句
「瑋」字:
1、晉陽佩瑋,西門帶弦。——《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
2、梁惠王瑋其照乘之珠,齊威王答以四臣。——《後漢書》
3、藝德雙馨有人愛,瑋瑋相思情竇開。
4、藝姿嬌容紅顏伴,瑋玉琪美共嬋娟。
5、瑋默笑、金戈琴簫醉
「甜」字:
1、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李賀的《馬詩》
2、蒲萄酒白雕臘紅,苜蓿根甜沙鼠出。——前蜀貫休的《塞上曲》
3、已得餐霞味,應嗤食蓼甜。——《開元觀閑居》
4、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的《蜂》
5、團團甜如蜜,皛皛凝若脂。——岑參的《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樹降甘露詩》
6、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
7、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杜甫的《解悶十二首》
8、戶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詩。——白居易的《久不見韓侍郎,戲題四韻以寄之》
9、瓊液酸甜足,金丸大小勻。—— 白居易
的《與沉楊二舍人閣老同食敕賜櫻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韻》
3. 寫出幾個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
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盡皆在此,隨意取用。
〖按兵束甲〗 成語典故: 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案兵束甲〗 成語典故: 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阿斗太子〗 成語典故: 丈夫是個阿斗太子,哪怕你是諸葛亮,也只好嘆口氣。 高陽《胡雪岩全傳·燈火樓台》
〖半籌莫展〗 成語典故: 周瑜雖能用計,豈能出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
〖八攻八克〗 成語典故: 北敵勢方強,婁師德八遇八克;南蠻心未服,諸葛亮七縱七擒。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
〖閉門思愆〗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來敏傳》「坐事去職」自謂能以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
〖比居同勢〗 成語典故: 樹葉強大,比居同勢,各結朋黨,競進憸人。 三國·蜀·諸葛亮《兵要》
〖八面駛風〗 成語典故: 八面駛風,左右逢源,真乃諸葛亮也。 老舍《神拳》第三幕
〖閉門思過〗 成語典故: 因入卧傳舍,閉閣思過。 《漢書·韓延壽傳》自謂能敦厲薄俗,帥之以義。今既不能,表退職,使閉門思愆。 三國·蜀·諸葛亮《黜來敏教》
〖不求聞達〗 成語典故: 不求聞達於諸候。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不知所言〗 成語典故: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不知所雲〗 成語典故: 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成敗利鈍〗 成語典故: 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遲回觀望〗 成語典故: 上孜孜圖治,求言詔屢下,而諸臣遲回觀望者,皆以從前言事諸葛亮臣,一經懲創,則流徙永錮,相率以言為戒耳。 《清史稿·李森先傳》
〖除患寧亂〗 成語典故: 除患寧亂,克復舊都。 三國·蜀·諸葛亮《後主出軍詔》
〖草廬三顧〗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豺狼之吻〗 成語典故: 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
〖淡泊明志〗 成語典故: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蜀·諸葛亮《戒子書》
〖德薄任重〗 成語典故: 德薄任重,慘慘憂慮。 三國·蜀·諸葛亮《坐上與杜微書》
〖頂頭上司〗 成語典故: 鄒韜奮《抗戰以來·「諸葛亮」和「阿斗」搏鬥》:「對於我們的『頂頭上司』,也以極誠懇的態度,商量挽救這一個文化堡壘的辦法。」
〖二三其節〗 成語典故: 語曰奕者舉棋不定猶不勝其偶,況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節,可以摧服強鄰,囊括四海者乎?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孫盛曰
〖二桃三士〗 成語典故: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三國·蜀·諸葛亮《梁甫吟》
〖方寸已亂〗 成語典故: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伏龍鳳雛〗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非學無以廣才〗 成語典故: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負阻不賓〗 成語典故: 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固壁清野〗 成語典故: 社客(崔社客)宿將多謀,諸葛亮城各自保,固壁清野。 《北齊書·李渾傳》
〖苟全性命〗 成語典故: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肝心若裂〗 成語典故: 騰用傷悼,肝心若裂。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豪傑並起〗 成語典故: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虎踞龍盤〗 成語典故: 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晉·吳勃《吳錄》高城新築壓長川,虎踞龍盤氣色全。 唐·雍陶《河陰新城》詩
〖好尚不同〗 成語典故: 人各有好尚。 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三國志·蜀志·法正傳》
〖漢賊不兩立〗 成語典故: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軍不血刃〗 成語典故: 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 三國·蜀·諸葛亮《為後帝伐魏詔》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鞠躬盡力〗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成語典故: 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積功興業〗 成語典故: 《意林》傅子曰:『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 卷五引晉·楊泉《物理論》
〖計日而待〗 成語典故: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積思廣益〗 成語典故: 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集,亦作「積」。
〖進賢進能〗 成語典故: 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器》
〖儉以養德〗 成語典故: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儉以養廉〗 成語典故: 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繼之以死〗 成語典故: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開誠布公〗 成語典故: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
〖枯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跨州連郡〗 成語典故: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蒙塵〗 成語典故: 主上蒙塵。 《三國志·諸葛亮傳》
〖木牛流馬〗 成語典故: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命世之英〗 成語典故: 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 《三國志·蜀志·鄧芝傳》
〖民殷國富〗 成語典故: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龍蟠虎踞〗 成語典故: 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晉·吳勃《吳錄》
〖力排眾議〗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理所不容〗 成語典故: 且沖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
〖凌上虐下〗 成語典故: 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為笑千載,皆不以義,凌上虐下故也。 《三國志·魏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
〖陵上虐下〗 成語典故: 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後主傳》裴松之引諸葛亮集
〖臨危受命〗 成語典故: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難以逆料〗 成語典故: 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難以預料〗 成語典故: 凡事如是,難以逆料。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囊中取物〗 成語典故: 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三國志通俗演義·諸葛亮二擒孟獲》
〖偏安一隅〗 成語典故: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情見乎言〗 成語典故: 謂為信然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註:「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
〖七擒七縱〗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遷善黜惡〗 成語典故: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考黜》
〖棄邪從正〗 成語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
〖棄邪歸正〗 成語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
〖去邪歸正〗 成語典故: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 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載後主劉禪詔曰
〖親賢遠佞〗 成語典故: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爾其尊師重傅,親賢遠佞,非道勿履,非禮勿行。 唐·韓愈《順宗實錄》卷三
〖蹺足而待〗 成語典故: 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蹺足而待矣。 三國·蜀·諸葛亮《勸將士勤功己闕教》
〖七縱七禽〗 成語典故: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事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七縱七擒〗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擒縱自如〗 成語典故: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如虎生翼〗 成語典故: 今玄德得諸葛亮為輔,如虎生翼矣。 《三國演義》第三九回
〖如虎添翼〗 成語典故: 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臂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 三國·蜀·諸葛亮《心書·兵機》
〖人心如秤〗 成語典故: 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三國·蜀·諸葛亮《書》
〖如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使法量功〗 成語典故: 是故先王之治國也,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韓非子·明法》良將之為政也,使人擇這,不自舉;使法量功,不自度。 三國·蜀·諸葛亮《兵要》
〖三顧草廬〗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 毛澤東《組織起來》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 毛澤東《組織起來》
〖三顧茅廬〗 成語典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事後諸葛亮〗 成語典故: 不是我事後諸葛亮,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我們不拉出去,郭忠還可以存在,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
〖社稷之器〗 成語典故: 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三國·蜀·諸葛亮《又稱蔣琬》
〖十命可受〗 成語典故: 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三國志·蜀志·李嚴傳》注引諸葛亮答言書
〖受命於危難之間〗 成語典故: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上樓去梯〗 成語典故: 琦乃將亮游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示?』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深入不毛〗 成語典故: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食少事繁〗 成語典故: 先是,亮(諸葛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晉書·宣帝紀》
〖識時務者為俊傑〗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
〖事無大小〗 成語典故: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委蕭瑀以庶政,事無大小,莫不關掌。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五
〖事無巨細〗 成語典故: 政事無巨細咸於亮。 《三國志·諸葛亮傳》
〖視微知著〗 成語典故: 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
〖視微知著〗 成語典故: 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
〖思賢如渴〗 成語典故: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所向無敵〗 成語典故: 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三國蜀·諸葛亮《心書》《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士風勁勇,所向無敵。 注引《江表傳》
〖芟夷大難〗 成語典故: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聖主垂衣〗 成語典故: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葛亮乾坤。 語出《易·系辭下》
〖舌戰群儒〗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舌戰群儒。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
〖受制於人〗 成語典故: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推誠布公〗 成語典故: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
〖畏敵如虎〗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卷三十五
〖危急存亡〗 成語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危急存亡之交〗 成語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危急存亡之時〗 成語典故: 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位極人臣〗 成語典故: 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 三國·蜀·諸葛亮《答李嚴書》
〖萬全之計〗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親待亞於諸葛亮」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威刑不肅〗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裴松之注引《蜀記》
〖我心如秤〗 成語典故: 《馮堂書鈔》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卷三七引諸葛亮《雜言》
〖威儀不肅〗 成語典故: 優游風議,性簡傲跌宕,在先主坐席,猶箕踞傾倚,威儀不肅,自縱適;諸葛亮已下則獨擅一榻,項枕卧語,無所為屈。 《三國志·蜀志·簡雍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成語典故: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諸葛亮集》
〖妄自菲薄〗 成語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胸有鱗甲〗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三國志·蜀志·陳震傳》
〖胸中鱗甲〗 成語典故: 諸葛亮與長史蔣琬、侍中董允書曰:『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三國志·蜀志·陳震傳》
〖應變將略〗 成語典故: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游辭巧飾〗 成語典故: 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
〖元惡未梟〗 成語典故: 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義結金蘭〗 成語典故: 《太平御覽》張溫英才鑲瑋,拜中郎將,聘蜀與諸葛亮義結金蘭之好焉。 引《吳錄》
〖應機權變〗 成語典故: 若孝文卑辭匈奴,先主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三國·蜀·諸葛亮《絕盟好議》
〖一箭之地〗 成語典故: 放我一箭之地,埋鍋造飯去。 元·無名氏《諸葛亮博望燒屯》第三折
〖應權通變〗 成語典故: 詔策亮曰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 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
〖以弱斃強〗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
〖以柔克剛〗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
〖以柔制剛〗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
〖以弱制強〗 成語典故: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
〖揚武耀威〗 成語典故: 臣已有退諸葛亮之計。不用魏軍揚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
〖猶魚得水〗 成語典故: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與亮情好日密,自以為猶魚得水也。 晉·常璩《華陽國志·劉先主志》
〖魚游沸鼎,燕巢飛幕〗 成語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游於鼎,亡不俟夕矣。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戒備》
〖魚游沸釜,燕處危巢〗 成語典故: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游於鼎,亡不俟夕矣。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戒備》
〖搖羽毛扇〗 成語典故: 小說和戲劇上的諸葛亮,幾百年來在群眾中,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形象,即所謂搖羽毛扇的人物。 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
〖引喻失義〗 成語典故: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誅暴討逆〗 成語典故: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
〖志存高遠〗 成語典故: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美趣?何患於不濟?(三國·諸葛亮《勉侄書》)
〖坐而待斃〗 成語典故: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陟罰臧否〗 成語典故: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作姦犯科〗 成語典故: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眾難群疑〗 成語典故: 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眾難群移〗 成語典故: 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志慮忠純〗 成語典故: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中情烈烈〗 成語典故: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飢寒,此萬夫之將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卷一
〖誅凶殄逆〗 成語典故: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
〖誅凶討逆〗 成語典故: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
〖坐以待斃〗 成語典故: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斟酌損益〗 成語典故: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4. 帶有瑋字和甜字的詩句
「瑋」字:
1、晉陽佩瑋,西門帶弦。——《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
2、梁惠王瑋其照乘之珠,齊威王答以四臣。——《後漢書》
3、藝德雙馨有人愛,瑋瑋相思情竇開。
4、藝姿嬌容紅顏伴,瑋玉琪美共嬋娟。
5、瑋默笑、金戈琴簫醉
「甜」字:
1、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李賀的《馬詩》
2、蒲萄酒白雕臘紅,苜蓿根甜沙鼠出。——前蜀貫休的《塞上曲》
3、已得餐霞味,應嗤食蓼甜。——《開元觀閑居》
4、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的《蜂》
5、團團甜如蜜,皛皛凝若脂。——岑參的《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樹降甘露詩》
6、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
7、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杜甫的《解悶十二首》
8、戶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詩。——白居易的《久不見韓侍郎,戲題四韻以寄之》
9、瓊液酸甜足,金丸大小勻。——白居易 的《與沉楊二舍人閣老同食敕賜櫻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