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裡鋪鮮花
① 夢到媽媽去世了,棺材裡有鮮花
夢都是反的 所以說您母親會很健康的
② 棺材兩邊要放什麼鮮花
一般是放黃色的菊花或者白色的菊花吧。僅供參考。
③ 夢見棺材和綠草鮮花預示什麼
夢見棺材預兆要發財,有財運。
夢見棺材可以隱喻著重生,或者思想或靈魂蛻變進入另一階段,以及戒除了不健康的壞習慣,離開了舊的環境等等。
夢見綠草地:在經過一番調整後,訂下可行的目標與計劃,等這陣子忙完後就可付諸實行,按部就班去執行,不要求快或貪多,都可順順利利;保持冷靜,專心去處理每一件事。
病人夢見綠草地則近期運勢運程:波瀾多,運氣起伏不定,要以柔克剛才好。
離異喪偶者夢見綠草地預兆有機會旅行,旅程上麻煩多,而且耽誤時日,要多加考慮。
未婚男性夢見綠草地主財運:不佳。
夢見花,是有好運和發財的吉兆。
夢見鮮花,幸福將與自己長在。
夢見自己花園里的花全部枯萎,會大禍臨頭。
夢見花更加好看,是祥兆。
夢見有人毀花,會遇到災禍。
夢見鮮花,是吉祥、幸福和歡樂的徵兆。
夢見採摘鮮花,生意興隆或家庭幸福。
夢見採摘枯萎的花朵,是不祥之兆。
夢見採摘時,花朵完好無損,拿到手裡卻調謝了,意味著願望實現不了,經濟要虧損。
夢見戴花環,是高升的兆頭。
夢見有人給自己送花環,預示婚姻幸福,擅長文學。
夢見頭戴花冠,要當地區領導。
夢見手裡的花掉落,會患惡疾。
病人夢中聞到花香,身體會康復。
夢見鮮花被踩在腳下,災難和死期會降臨。
夢見花束,意味著有所獲,能交好運。
戀人夢見花束,愛情會更深。
戀人夢見約會時花束掉落,關系惡化。
夢見花束的花朵枯萎,願望不會實現,戀情會中斷。
④ 夜夢見死亡老人睡在棺材裡身上堆滿鮮花
也夢見死亡老人睡在棺材裡,身上堆滿鮮花,夢見棺材是財要發財有財運,夢見鮮花是家,要有人來
⑤ 我剛才看見自己躺在玻璃棺材裡靜靜的睡著,身上鋪滿了鮮花,我在一旁笑的很開心感覺很欣慰怎麼回事死了
做夢
⑥ 人死後棺材裡讓放鮮花嗎
應該是可以放的啊
再說本來就是需要放的吧
反正我是親眼看到過了
在死去人的床頭和腳邊都會放上了
⑦ 人死後都往棺材裡放什麼! 急!!!!
一般給亡者整理遺容,然後穿好衣服。亡者如果過於消瘦,則多穿點兒,看起來好一些。殯儀館應該做這些的。要是火化的話,一燒就只剩下灰了,放啥也沒用。
雖然一般人不會做,但還有四件事可以做,而且越早做越好:
1。如方便,可去寺院請「往生被」,蓋在亡者遺體之上,以助其轉生善處。
2。可對著亡者遺體,或者骨灰,加持「大光明咒」,以超度亡靈。此咒有大威力,亡者必得利益。
3。將亡者生前遺物,及部分財產等,拿出來施捨給周圍需要的人,並告知亡靈。
4。為亡者誦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堅持三五七天,並告知亡靈。
⑧ 棺材裡鋪棉花有什麼說
人死後的第七日其魂魄會回來家中以作最後的懷念,家人會為逝者准備其生前最喜愛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後的致意,中國人稱這天為頭七。 頭七,中國人的喪殯習俗,是根據死者去世的時間,再配合天乾地支計算出來的日子及時辰,然習慣上大家都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頭七如何祭奠親人?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 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 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壽者照七七四十九日為尾七外,未上壽者即俗所謂「死人快過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為六日,因此實則做尾七為第四十三日。
人去世後要做的程序
建國前,民間對喪葬禮儀極為重視,喪儀繁瑣鋪張,且封建迷信色彩濃重。習俗相沿,以喪事的隆重與否,視為子輩孝道的尺度。葬俗為木棺土葬,兒女侄孫均戴孝,兒女服孝期為3年,侄孫輩服孝1年。子女在1年內不得剃頭理發和化妝,稱「哀戚毀容」。家中3年內過年不貼春聯等。喪儀主要程序有小殮、停靈、報喪、大殮、點主、開吊、發引、擺祭、下葬和下葬後的圓墳、作七、忌日祭等。喪儀日程,少則五至七日,多達半月之久不等,耗費甚巨。一般人家,人過50歲,晚輩即開始為老人做壽衣、打棺材(稱「壽棺」、「喜棺」)、修墳穴,准備後事,被視為孝順。
一、小殮
死者將近氣絕時,家人急速給死者凈身、穿壽衣,俗稱「小殮」。壽衣為棉布或綢料的棉衣和單衣,忌用緞子和皮毛料,顏色忌用黑色,著衣件數講究著單不著雙,最上等的是講究有7根領,有的只穿三兩件,也要多縫上幾根衣領。壽衣上釘布條,不能釘扣子。穿好壽衣後,給死者口內含1枚銅錢或1粒珍珠,再讓死者一手握錢幣,一手握小米餅子,稱「打狗餅子」,傳說是為死者在冥間對付餓鬼和惡狗用的。給死者身覆衾被,用黃表紙或白布蓋臉。然後,將靈床移至堂屋中間,靈床前設供桌,供上一滿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飯,稱「倒頭飯」。家人拈香、焚紙、舉哀後,子女們跪在靈床旁伴靈。此時即為「遵禮成服」。
二、報喪
人死之後,立即差人前往親友、街坊鄰居家報喪。城市上層人家,多是先發出請知帖,在親友中請人協助辦理喪事。辦理喪事的有總理總管喪務,另有內櫃、外櫃、管廚、知賓等。總理差人給親友送「長班條」和訃聞,訃聞格式要求稱謂得當,具名皆為男性,父亡稱「孤子」,母亡稱「哀子」,父母皆故稱「孤哀子」。有的官商之家還隨訃聞發出「哀啟」和「行狀」。哀啟是由孝子具名詳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啟事;行狀是請名人為死者撰寫的傳記,用以徵求誄文、祭文、碑文等。喪家的大門和屋門,均斜貼一白紙條,稱「封門」。再用2尺長的秫秸夾幾張火紙,插在大門框上。男喪插在左方,女喪插右方,稱「出單旐」,以示家有喪事。
三、著喪服
俗稱「戴孝」。死者家中成員身穿白布袍,鞋上縫白布蓋鞋幫,分別謂「孝衣」、「服鞋」,統稱「破孝」。死者之子、婦和未婚的女兒,要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繩,孝子頭戴白布堂巾,上加麻梁冠,堂巾旁墜兩個棉花球,如父尚在的在右邊釘,母尚在的在左邊釘,表示極端哀痛,塞耳不聞外事。孝婦孝女頭扎白布(稱白禡子)和白頭繩。舊時的喪服制度,以親疏為等差,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統稱「五服」。斬衰為最重的喪服,服期3年;齊衰次於斬衰,服期1年;大功服期9個月,小功服期5個月,緦麻服期3個月。
四、指路
人死的當晚,家人購置各種紙扎(俗稱扎彩),在大門外焚燒。如死者為男性,要燒紙扎的馬和馬夫,如是女性則燒紙扎的轎和轎夫。焚燒時,子女繞火正轉3圈再倒轉3圈,並一邊呼喊著對死者的稱謂,一邊高喊:「上西南!」,是為亡魂指路,亦稱「燒倒頭人子」。
五、報廟
亦稱「送漿水」。人死的當天,孝子率子孫們,端一木盤,上置香爐、線香、火紙,提一漿水桶,去土地廟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紙,澆奠漿水。傳說人死之後,必先到土地廟再去冥間。此舉是為賄賂土地爺,使其對赴冥間的亡魂給以關照,以漿水饋贈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漿水需連送3天,最後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送畢漿水,哭泣著返回家,再拈香焚紙舉哀。
六、送盤纏
送漿水後,接著要送盤纏,即給西行的亡魂送路費。城區人家多是在大門外不遠的街口,農村多在庄外的十字路口,焚燒一些用金銀紙箔折做的元寶、錁子和打上錢印的燒紙,另外再燒一些紙扎彩,扎彩有牛、馬、轎、金山、銀山、聚寶盤等。焚燒時,家人拜祭,以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
七、接三、送三
人死後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盤,盤內置香爐、線香、燒紙,到大門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線香點燃豎在牆根,家人跪拜於地,一人將大門框上插的單旐拔下,用挾單旐的秫秸夾取線香放入盤中,端回家中靈前,把單旐與線香一齊焚燒,即表示已將陰魂接回家中。這時,全家人要肅靜,在靈前供飯,並依次跪拜,退至室外,關閉屋門,約待一個時辰後再開屋門,復拈香焚紙跪拜,把香爐放至木盤,端至大門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將亡魂送走,再回家舉哀。此舉即認為是將亡魂接回家中,省視後又送回冥間,俗稱「接三」和「送三」。古禮稱「招魂」。
八、大殮
俗稱「入殮」。人死後,家人將備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貧窮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塗一層黑色,俗稱「大頭匣子」。入殮時,將棺材抬至靈床側,數人將死者抬起,先將褥子、枕頭移入棺內,再徐徐納屍入棺。此時,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為亡人凈面,使死者閉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將眼淚落在亡人臉上。再將殉葬品放入棺內。民國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銀珠寶作殉葬品;以後,用貴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漸少。殉葬品放畢,隨即蓋棺下銷,此時子女要在旁跪祈說:「爹(娘)!收釘!」不然有釘不易進之說。棺頭用白鉛油書寫「某公諱某字某行幾之靈柩」,在農村則只在棺頭書寫一白色或紅漆的「福」字。清末,如生前有官職的,則用整幅紅緞子,上面用白鉛粉書寫死者曾任的最高官銜,覆蓋於棺。
九、點主
入殮後,家人為亡者做一木製牌位,稱「神主」。亦為後輩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喪禮中,要舉行隆重的書主、點主儀式。喪家先請人寫好神主牌,神主牌約2寸寬6寸高,中間一行寫「顯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寫其生卒年月日和時辰,落款寫「孝男某某奉祀」。所寫的「主」字不點上面一點,留待「點主」人用珠筆點上。點主人,要請有名望的人士擔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縣等掌握過生殺之權的執法官吏,因避諱其曾在死囚名字上點珠點。點主時,由贊禮人唱詞引導,由兩位襄點大賓陪同點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筆點上「主」字上面的點。點畢,孝子要脫去孝袍,著素衣,身披紅氈,跪叩致謝,設宴招待書主、點主和襄點大賓。
十、開吊
開吊為停靈期內最大的喪禮。開吊日,親友來靈前弔祭,稱「吊喪」、「弔孝」。死者長子跪於靈前左側答禮,諸子侄跪於右側。「杖期生」(杖,是居喪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喪。期服用杖的稱「杖期」;不用杖的稱「不杖期」,如嫡子為庶母喪。「夫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於祭台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於祭台下右方,對弔客拱揖答謝。女眷跪伏棺的兩旁,弔客弔祭時,即號啕齊哭。棺前設拜墊,濟南有女弔客要先哭後行禮和男弔客行三叩頭或三鞠躬禮的禮俗。開吊日需進行一至三天不等。此期間有賬房專管收受「奠禮」,弔祭者多送燒紙、錫箔、祭帳等,亦有的送輓聯、冥洋、冥鈔等。40年代後,多是送現金。開吊期間,喪家僱用樂班吹奏哀樂,有的還請和尚、道士唪經,超度亡魂。
十一、溫鍋
解放前,農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裡,家人帶平底鍋、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團,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稱給亡者「溫鍋」。糕煎好後,帶回家至靈前全家食用,謂之同亡者共吃最後一頓飯。此俗,解放後漸無。
十二、發引
俗稱「出殯」、「出喪」、「發喪」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後的喪禮。出喪有大喪、小喪之分。舊時,有專門承辦出殯事宜的幡杠行。一般出喪的只用8人抬杠,數個吹鼓手奏喪樂。出大喪的則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數對儀仗,最大的喪要有24或32人抬杠,最多的有48或64人抬杠的,但不多見。儀仗中有成對的木製塗漆的金瓜、鉞斧、朝天鐙和雪柳、素色旗幟等,有的儀仗隊可擺出一公里地遠。
發引日晨,喪家及親友執紼致祭。午時啟靈,禮相將盛倒頭飯的碗砸碎謂之「辭靈」,之後由1名有力氣的杠夫面朝前背棺,8人在棺左右,1人在棺尾,均雙手托棺底,以摔碗為號,10人將棺抬起,喪家男女伏地號啕大哭。抬棺者隨著杠夫首領的敲梆為號,齊步抬棺至大門外,將棺放置於大杠架上,罩上棺罩。孝子等哭跪在杠前,長子打「領魂幡」,摔碎一瓦盆(俗稱「發引」)後,杠夫開始抬棺前行。大喪的儀仗隊排列順序是:最前面是紙扎的開路鬼和先導神;隨後是輓聯、雪柳隊、花絮隊、銘旌亭、影像亭;再後是吹鼓手和唪經送葬的和尚;再隨後的是在棺前送葬的男親友,其中死者的女婿要在孝衣的臂袖上粘一紅紙剪的小蝙蝠,並專管沿路撒「買路錢」,男親友後面是身穿重孝服手拄哀杖的孝子孝孫引棺前進。在棺後是用孝袍兜餅的長子媳和著孝服的眾女眷。沿途有親友擺設的路祭,孝子要跪領叩謝。出喪的隊列,出家門先抬棺向西行,繞街過市,再出城抬至墓地下葬。
十三、下葬
舊時,中上層人家多是有自己家族的墓地,亦稱林地、祖塋。濟南城區人家,多是請幡杠行的專業人員辦理下葬事宜;農村人家,是由本村鄉親中的壯年男子辦理。濟南地區的墳墓多是「竄洞子」壙穴,即先下直(豎)坑,再沿坑底掏一橫向洞穴。下葬時,懸棺入直坑,再推棺入橫洞穴內,用石板封洞口,墳土堆在直坑上,墳狀呈馬鬣式。富有人家則用磚石作拱碹墓頂,稱「大發碹」。一般人家是用磚石將直坑砌成石匣,下棺後,上口蓋條石,墳土堆在石匣上,俗稱「金井子」。最簡易的是挖一能容棺的直坑,墳土堆在棺上,俗稱「直坑子」。掩土時,要由親族中有地位的人先鏟第一杴土,隨後眾人揚土,堆起墳頭,墳前立碑。
十四、葬後祭祀
下葬三日後,家人持祭品去墓前拜祭,俗稱「圓墳」。自亡故之日始,逢七天要上墳祭祀,直至五七,以五七為最隆重。五七上墳,必有亡者之女兒哭泣,傳說是女兒的哭聲能打動五殿閻羅,放亡魂過關。此後,再至百日、周年和每年的清明、農歷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家人要去墳前致祭。
建國後,仍沿襲木棺土葬之喪俗,繁瑣迷信的喪葬儀式漸簡化。60年代,濟南建火化場,逐漸推行火葬。一般喪禮,人死後,家人發訃告給親友,家人臂帶黑紗,弔唁者胸前戴小白紙花,贈送花圈,上掛輓聯。一般停屍3天,即運送死者至火化場,舉行追悼會或向遺體告別儀式。舉行告別儀式的時間,根據死者的家庭情況而定,如果死者家中尚有老人在世,於上午舉行告別儀式,反之則在下午舉行。火化後,有的將骨灰盒存放火化場骨灰堂,有的取回家中或埋至地頭田邊。近年購買墓地埋葬骨灰盒的漸多。在辦理喪事時,有些人家仍沿襲叩頭報喪、燒紙祭奠亡人等舊的喪俗。
⑨ 白事供桌的鮮花怎麼插
具體參考如下:
喪葬,在古六禮中屬於凶禮,也是人生禮儀最後一件大事。人們總希望亡故的親屬到陰間能得到安寧,所以特別重視治喪,在力圖悼慰亡靈的同時,也竭力標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發治喪的規模越來越大,花費越來越高,禮俗也越加復雜,實際上違背了「厚養薄葬」的古訓。
備 喪
過去,老人年滿六十,可以以稱為享壽。所以,老人年過五十以後,做子女的開始為老人備喪。所謂備喪,就是給老人准備送老的衣物、棺木等。舊社會,民間農家生活困難,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備全,因為沒有這種經濟實力,而是陸續辦置。衣物只是備料,不必預先製作。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閑屋裡,通常稱做壽材。壽材由底、幫、天三部分組成,其用材和規格,視喪主的經濟條件而定。上等材選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規格也就有了差異。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幫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幫二寸五、底—二寸;有「凈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幫二寸、底和回頭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幫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鋸破板,荒板推凈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稱「荒二五」。達不到上述標准者,則將材就料打成,規格小一,統稱薄皮棺材。而壽衣只有年過七十者才可預做,因年過七十而亡者,俗稱「喜喪」。七十歲以下者,壽衣都是臨時趕做,做時,不能啼哭流淚,否則淚水滴在壽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兒女,心情會不安的。縫線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陰間疙疙瘩瘩,不順利。壽衣的件數忌雙喜單,多為五件上衣,三條褲子,因到陰間,以棉衣為主,男用黑,女用黑、藍,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男女皆用褥子、枕頭,枕頭是三角形,內裝穀皮,紅布縫制,俗謂「元寶枕」或「雞鳴枕」。
初 喪
舊社會衛生醫療機構很不發達,有葯房而無醫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炕上咽氣。初喪就是處理亡前事宜的,人體包括四個部分:
沐浴更衣
當病人生命垂危之際,首先要為病人沐浴更衣,俗稱「穿衣裳」。臨終前的沐浴吏衣,實際上是為病人作最後一次整齊。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女兒料理。沐浴更衣一般足給垂危之人洗臉、理發、洗手、洗腳、擦拭身體、修剪指甲、梳頭等,然後給其穿上「送老的衣裳」。如果病人突然咽氣,沒來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稱「光著身子走了」,死者親屬會抱憾終生的。
移床
榮成習俗忌諱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因此,沐浴更衣後,將其移至正屋明間,或客屋、倒房臨時搭就的靈床上。搭靈床有規矩,不能隨心所欲。死者年齡大、子孫滿堂,靈床可高些,用兩條長凳平行排列,架門板其上;年輕無子,靈床必須矮停,以土坯將門板墊起即可。靈床上鋪送老褥子,擺送老枕頭,然後長子抱頭,次子抱腳,其他人兩側幫扶,將病人抬上靈床。頭的位置,如按正房可頭東腳西;按地脈走向,可頭高腳低。移到靈床後,親屬日夜守候,時刻不得離開,使其度過彌留時刻,謂之「送終」,對病人則謂「挺喪」。病人臨咽氣時,守在身邊的子女和親屬要含悲大聲呼喊:「爹(媽)別走哇,別扔下我們不管!」直到咽氣,謂之「叫魂」。
病人斷氣後,使其仰卧,頦下塞以棉絮,並將用紅紙包好的銅錢塞進死者嘴裡,俗稱「擎口」,以示含銀而去,後人旺發。再將兒子或重孫的頭發剪下,和在面里團成球,上插一棒,塞在死者手裡,此謂「打狗餅」、「打狗棒」。據說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後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駐守屍身,二魂轉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遙遠,又多惡犬攔阻,必須用棒子驅趕,或用餅塞狗嘴。因餅子有頭發,會塞住狗的嗓子,使它無法施威。靈床底下,要放一盞點亮的豆油燈,俗稱「照屍燈」,防狗貓進入靈堂。一盆半生不熟的米飯,上撒掰碎的碎餑餑,俗稱「倒頭飯」,並用秤砣壓住死者胸口,以免詐屍。
告喪
屍體暫時安排停當後,首先要在大門上貼張白紙,通知村鄰,家有喪事。然後製作喪幡,或稱「招魂幡」,榮成俗稱「掛挑信」。喪幡,過去用「毛太」紙,一裁兩截,每截為一張,按死者的年齡,每歲一張,外加「天」一張,「地」一張,一並用半圓形紙鑿鑿為三節。第一、二節分兩列,一列寬二寸許,一列寬寸,長等於紙寬,皆鑿制錢印痕;第三節,成長方形,下方中間鑿一方孔,用青麻搓成繩聯結起來,用長竿挑起,按男左女右懸於門旁。其作用既用於招魂,亦用於告喪,以示周知。
對道
又稱報喪。人死後,喪主必須立即差人會知親友。報喪人多為子侄等晚輩,腋下夾著喪服去外村親屬報喪。如死者為女性,必須立即向其娘家報喪。見面後跪倒磕頭,聲言「某某於某時病亡」。娘家人得凶信後,立即趕去查看,看看是否屬於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殮方能入殮,否則是不能入殮的。過去,大戶人家或書香門第多用訃文或訃告,平常人家則以口傳。報喪人每到一家,必須吃點飯或點心,不得空口而歸,
⑩ 棺材裡放什麼對後人好
一般講究:
裡面放物品少。主要是墊背錢,用古代銅錢(用內有方孔的那種多,年代不限)在棺內底擺成北斗七星圖案,勺頭在頭部方向,一般勺口朝向男的朝左(就是人站在棺頭處面向棺時,你右手的位置。站在棺尾面向棺時,你左手的位置),女的朝右。
棺外一般放梅瓶,曰四方生平。棺兩側稍前各一個、稍後各一個;
棺木要下的不深不淺,棺帽最高處大概距地面30至40公分左右,堪輿說,這樣深度對後人有好處。
供參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