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框鮮花
❶ 用框架編織毛線球地毯的詳細製作方法
情眾毛線編織根麻繩結實情經歷風風雨雨才算情仇恨像根毛線件事都能讓厭惡恨讓受並讓知道誤仇恨毛線扯斷(我亂說啦望滿意)
❷ 怎麼編草編蟈蟈籠
草好 用竹子 吧 而且漂亮
蟈蟈籠
1.工具
砍刀、削刀、刮刀、鋸子、分規、圓規、銼子、砂紙、拉絲板、鑽子。
2.製作方法
⑴選較粗而無裂紋的老竹,竹壁的厚度過厘米左右。將竹子放在沸水中煮半小時至1小時,經過煮沸的竹子性能穩定,不會變形、開裂。用刮刀將竹面刮凈。
⑵用砍刀將竹子劈成寬約6厘米的竹片,取其兩片使用。其中一片去掉竹里,留下竹皮,用削刀修成厚6-7毫米,斷面成底平上凸的形,作籠子的上蓋。另一片去掉竹皮部分,留下竹里部分,厚4-5毫米,斷面成【形,作籠的底板。將兩片合在一起,用小銼將有出入的部分修整一下,使兩片大小完全相同。
⑶用砂紙將竹片打磨干凈,尤其是四周的飛邊要磨掉,使整個竹片變得非常平滑、光潔。
⑷用尺子在兩片上畫上長寬相等的方框,框距竹片的邊緣3-4毫米。再在方框上用分規作出鑽孔的記號,孔距4-5毫米。
⑸鑽孔的鑽頭不宜太粗或太細,應與籠絲的直徑相等,一般為3毫米。上蓋除籠門的兩眼要鑽透外,其他孔眼皆不要鑽透,只需2-3毫米深即可。底板留門處的兩眼不必鑽,其他孔眼亦不要鑽透,要求與上蓋相同。上蓋的中央亦鑽透一眼,釘掛鉤時用。
⑹製作籠絲的竹節要長一些,應用竹肉較厚的新鮮竹料,較易拉制。將竹子破成比拉絲板孔眼稍粗的竹條,一頭削尖,插入拉絲孔後,以鐵鉗夾住尖頭,用力拉出,即成圓條的竹絲。如不光滑,再用砂紙抽拉幾遍。將竹絲截成完全相等的長度,一般為10厘米。如嫌些法麻煩,可上街選購粗細合度的織毛衣用的竹針代之,既省力價也不貴。
⑺可以上下抽動的籠門是一個底托再插上兩根竹絲而成。做底托要用厚一些的竹料,托厚0.8厘米,高0.8-1厘米,寬1.3-1.5厘米,刻成「凸」形。托的上方鑽兩孔,深0.5厘米:左右兩側挖出半圓形的溝槽。門托以骨質製成更好。
⑻用粗0.2-0.3厘米的銅絲彎成掛鉤,釘在上蓋中央的孔上。有的用銅鏈或其他東西均可。
⑼組裝時先將蓋板和底板上的孔眼打磨干凈,不要留有竹屑。將底板平放在桌上,每孔內點入乳膠適量,將竹絲順序插入。籠門底托上的兩孔亦插入竹絲,將底托嵌入兩旁「門框」之內。上蓋的圓孔亦點乳膠,逐次對准竹絲的上端,慢慢插入;門上的竹絲會從上蓋鑽透的兩眼中冒出來。這時竹籠的組裝就完成了。如發現歪斜不正處,要及時調整,免得乳膠干後不易修正。
為了使竹籠更為美觀耐用,還需上漆。一般用清漆或亮油塗刷兩遍,既保持了竹子的本色,又光亮可人;且防蟲防蛀,便於沖洗。也可用天然後漆加20%的熟桐油,調勻後刷上,干後籠子呈板栗色,色澤美觀,經久耐用。
❸ 草編帽 發色問題
黑頭發 與 草編帽 搭、如果染色了、時間長了會覺得很乾枯
❹ 怎樣盤發編織最簡單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桿」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布「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鬥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歷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後,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鬥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