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尋埔女鮮花

尋埔女鮮花

發布時間: 2021-11-20 09:05:41

① 潯浦女四年級作文400個字

潯埔女是與惠安女、湄洲女齊名的福建三大漁女之—。
潯浦女生活在福建泉州豐澤區東海鎮的潯埔村,勤勞,美麗,至今還保留母系社會的走婚習俗,常年裝飾美麗的頭飾,住都獨一無二的特色房子(用牡蠣殼建造的房子),是民俗文化的寶庫。
潯埔女的服飾獨特,別具一格。她們身穿褐色的衣服,下穿黑布褲,頭發盤到腦後,綰成一個圓髻,用鮮花串成花環,俗稱「簪花圍」,簪戴在綰髻四周,中間插一根象牙筷子。她們挑著海鮮到泉州沿街叫賣。
以鮮花簪首作為一種民俗事象,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四川成都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俑,就在發髻正中插一朵碩大的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數朵小花。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 。
除了婦女簪花,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現象,到了宋朝已日益普遍,而且還成為某些典禮的儀節。《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可見當時參加重要典禮的百官及隨侍人員都要簪花。在民間婚儀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勝即花勝,古代的一種首飾。宋朝朝廷宴會,「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所至設宴,惟從官預,謂之曲宴。」皇帝要給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朋友之間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國家大災之年、瘟疫、忌辰等,則不可以簪花。

② 泉州的風俗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綵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

2、綵球舞

綵球舞又稱"踢球"、"貢球",是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為4位妙齡少女丫"髻簪花,身著綵衣綉鞋和一位頭戴"丁香托"的丑婆,圍繞著一手持長柄綵球的男性雙手舞動的綵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頭、膝捧球、托球、頂球、踢球,活潑多姿丑婆表演詼諧風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雙肩顛球,或抬腳繞球,載歌載舞,惟妙惟肖。

3、唆鑼謎

"唆鑼迷"又稱"采蓮",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采蓮舞隊"。舞隊一般由10至幾十人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執橘木長煙管;火鼎婆手執大圓蒲扇;村姑身著襟衣和寬筒褲,腳穿綉花軟底布鞋,肩挑一擔用繩子扎系的木柴,屬"丫環"打扮。

公與婆抬著用長竹竿架著的大鐵鼎,鼎中火焰熊熊,隨著民間小調「十花串」等樂曲的節奏,在觀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同觀眾交流逗樂。村姑隨其身後,挑著柴擔,踏著舞步緊相配合。

這個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過得興旺紅火。

5、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由4人表演,一對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綁著 用竹、紙裱制的"驢子",作騎驢狀;老夫牽驢,後面跟著女兒和"憨女婿"。

情節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兒婚事與親家發生爭吵,帶著女兒等騎驢要到男方家評理。舞蹈表現了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詼諧,妙趣橫生。"驢子探親"最早在清末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出現。

6、車鼓舞

"車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異較大。動作大多吸收戲曲科步。音樂多採用民間小調,如「車鼓調」、「四季歌」、「更鼓調」等。隊舞陣容壯觀,整齊劃一,氣氛熱烈。

7、惠安女

這是流行於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寬腿褲,腰束鍛鏈,手帶銀鐲,手提竹編小籃子,這是傳統的惠東女打扮。

8、潯埔女

泉州市郊漁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這種婦女發飾相傳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傳播的風俗。簪花圍製作簡便,花樣別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絲線綴成,環繞成簪花圍,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扦玉簪、銀梳等。

(2)尋埔女鮮花擴展閱讀:

泉州的主要特產:

1、特色主食

咸飯, 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2、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5、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干燉豬腳,燜豬肘,烘豬腳,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③ 潯埔女的特點

潯埔女的服飾獨特,別具一格。她們身穿褐色的衣服,下穿黑布褲,頭發盤到腦後,綰成一個圓髻,用鮮花串成花環,俗稱「簪花圍」,簪戴在綰髻四周,中間插一根象牙筷子。她們挑著海鮮到泉州沿街叫賣。
以鮮花簪首作為一種漢族民俗事象,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四川成都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俑,就在發髻正中插一朵碩大的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數朵小花。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 。
除了婦女簪花,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現象,到了宋朝已日益普遍,而且還成為某些典禮的儀節。《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可見當時參加重要典禮的百官及隨侍人員都要簪花。在漢族民間婚儀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勝即花勝,古代的一種首飾。宋朝朝廷宴會,「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所至設宴,惟從官預,謂之曲宴。」皇帝要給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朋友之間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國家大災之年、瘟疫、忌辰等,則不可以簪花。
簪花除了有審美之外,還有避邪的象徵意義。「茉莉花能驅鬼,戴上菊花能長壽」等。
簪花是中國古代漢族婦女裝飾的遺風,在泉州高甲戲《桃花搭渡》的唱詞中有「四月圍花圈,一頭簪兩頭重。」泉州地區的惠安洛陽、南安豐州、洛江河市、雙陽等地,很多婦女至今還保持「簪花圍」的風俗。
關於潯埔女的服飾,李亦園教授有精闢的論述,他用人類學族群關系來解讀。他說:我這里所說的結構關系是指族群之間的結構關系。族群關系常因文化特質的強調而形成所謂結構對比,在惠安人族群的結構對比意義上,表現在惠東人與崇武人構成對比,他們各自擁有各自的傳統,他們彼此之間不只合作也同時相對立,崇武人多少看不起惠東人,惠東人多少要和崇武人有分別,這種對立的關系,可能就是導致惠東人保持原有特色的原因。這一點是我從早期經驗得來的,住在泉州城裡,早上一定會遇到從晉江一帶挑賣牡蠣進城來的人,我們以閩南語稱她是「潯埔姨」的漁村女。這些「潯埔姨」大都有特殊的服飾,戴有大笠子,頗有惠東女的特色,她們如果不穿著奇怪的話,我們就以為她是冒充的,她的牡蠣就不好,一定是要穿著那種形式的衣服的人來,我們才會以為她是與我們不同的另外一種人,她的牡蠣才是好的。這種族群識別的觀念,是族群關系結構最明顯的表現。換而言之,這是一種藉服飾的差異,以分別不同群體的做法,不同的服飾用以族群交易關繫上是一種判別的「商標」,在族群互動上是一種辨別,在族內則是一種認同。
總之,潯埔女的服飾具有族群的特徵,在交易關繫上是一種判別的「商標」,在族內則是一種認同。潯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潯埔婦女與各地顯然不同的特色,這里從古至今見不到封建社會強加在婦女身上的一道枷鎖——纏足,老少因勞動的需要,都有一雙自然的天足。為了生活,潯埔婦女天天下海抓魚蝦,上灘塗敲蚵,挑海味販賣等與男子一樣的強體力勞動。因此,潯埔女在持家與下海搬運和討海都可說是強人。
潯埔女名稱繁多,主要稱她為「鷓鴣姨」、「潯埔阿姨」。這因潯埔東北有一鷓鴣山,明天啟七年置銃台(即槍城)在鷓鴣山上,到了清康熙從祥芝移遷來的巡檢司在潯埔,又命名為「鷓鴣巡檢司」。因此,所在地的婦女,便稱為「鷓鴣姨」。
潯埔婦女溫柔謙遜,生兒育女後,不是教兒女叫自己「阿母」、「媽媽」,而是要兒女稱自己為「阿姨」(本來兒女稱自己母親同輩姐妹為「姨」,現母親自己降級卻要兒女叫她為「姨」)。早年,年輕潯埔婦女最討厭同齡或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稱自己為「潯埔阿姨」,以為這是有意侮辱她;可是長期以來很多外界不明底蘊的人,普遍認為「阿姨」是尊稱,因此,潯埔婦女不得不改變過去的看法,初期有人稱她「阿姨」只一笑了之,現卻習以為常而成為「尊稱」了。

④ 泉州的家鄉風俗

泉州民俗風情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綵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動作以蹲步為主,手依次擊掌、胸、脅、腿,主要動作組合有"七擊"、"八拍雄姿"、"擊掌迴音"、"玉驢顛步"、"金雞獨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閹雞行"等。凡節日慶典、踩街遊行都少不了這一舞蹈參加。
2.綵球舞
綵球舞又稱"踢球"、"貢球",是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為4位妙齡少女丫"髻簪花,身著綵衣綉鞋和一位頭戴"丁香托"的丑婆,圍繞著一手持長柄綵球的男性雙手舞動的綵球,翩翩起舞。少女、丑婆以手、肩、頭、膝捧球、托球、頂球、踢球,活潑多姿丑婆表演詼諧風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雙肩顛球,或抬腳繞球,載歌載舞,惟妙惟肖。
3.唆鑼謎
"唆鑼迷"又稱"采蓮",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采蓮舞隊"。舞隊一般由10至幾十人組成。隊前開道並作聯絡的是丑扮的"鋪兵",肩上的扁擔,一頭吊著草鞋和豬腳、另一頭掛著盛酒的新尿壺,手敲銅鑼;接著是2~4名"妝人"(妝扮人物,又稱"小纛旗")手擎幡旗,旗桿末端扎束艾草和榕枝;再後是四管樂隊;四壯漢抬一木雄或泥塑、紙扎的龍王頭墊後,旁隨男扮女裝的"花婆"四人(或另加四女孩扮"花童")手提盛滿鮮花的紅漆籃。遊行時,樂隊反復吹奏"鑼漣"舞曲,大家隨聲唱和。每至一家,手擎前導幡旗的"妝人"口呼吉祥辭句,入廳堂;用幡旗於屋粱間舞動數下,花童(或花婆)'踏著舞步給戶主送花,戶主答以紅包。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執橘木長煙管;火鼎婆手執大圓蒲扇;村姑身著襟衣和寬筒褲,腳穿綉花軟底布鞋,肩挑一擔用繩子扎系的木柴,屬"丫環"打扮。公與婆抬著用長竹竿架著的大鐵鼎,鼎中火焰熊熊,隨著民間小調"十花串"等樂曲的節奏,在觀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同觀眾交流逗樂。村姑隨其身後,挑著柴擔,踏著舞步緊相配合。這個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過得興旺紅火。
5.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由4人表演,一對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綁著 用竹、紙裱制的"驢子",作騎驢狀;老夫牽驢,後面跟著女兒和"憨女婿"。情節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兒婚事與親家發生爭吵,帶著女兒等騎驢要到男方家評理。舞蹈表現了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詼諧,妙趣橫生。"驢子探親"最早在清末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出現。
6.車鼓舞
"車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異較大;有一車鼓公和一車鼓婆抬著一個用竹篾做的大鼓,作顛顫進退的對舞表演;有一老頭打大鼓,兩小生打小鼓,一車鼓公打銅鑼,一車鼓婆打拍板的群舞表演,有車鼓公打大鼓,車鼓婆敲銅鉦的隊舞表演,有將大鼓置於架上,配以鍾、鑼、鈸、大吹,二人扮丑、旦,執扇子的雙人舞表演;有將鼓置轎亭上,二人扮老夫妻面對面抬鼓,一人居中司鼓的三人舞表演(也稱"鼓亭公婆")等。動作大多吸收戲曲科步。音樂多採用民間小調,如。"車鼓調"、"四季歌"、"更鼓調"等。隊舞陣容壯觀,整齊劃一,氣氛熱烈。近幾年鯉城部分郊區從"車鼓舞"中的"車鼓婆"發展為"車鼓婆舞隊",其舞步獨特,別有韻味。
7.惠安女
這是流行於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寬腿褲,腰束鍛鏈,手帶銀鐲,手提竹編小籃子,這是傳統的惠東女打扮。這種服飾在全國獨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隨這裝扮的,是束縛惠東女子的框框架架。隨著現代生活的步步深入,這些無形的束縛正悄悄地遁去,但這身打扮卻益發顯示出風情萬種,顯示出現代與古老和諧共存的獨特風韻。
8.潯埔女
泉州市郊漁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這種婦女發飾相傳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傳播的風俗。簪花圍製作簡便,花樣別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主要是含笑花、玉蘭花或其他小朵鮮花)用麻絲線綴成,環繞成簪花圍,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扦玉簪、銀梳等。

⑤ 福建泉州有哪些特別的風情民俗

泉州民俗 泉州民俗文化,積淀深厚,絢麗多彩。動態靜態,林林總總。在節日民俗中,元宵節最為風光,被譽為泉州人民的「狂歡節」。節日期間,城鄉各地張燈結綵,花燈展覽、文藝踩街,萬人空巷,舉城同樂。隨著改革開放,這一傳統習俗、人文景觀,已成為當地一大旅遊資源並加以開發,近年來確定為「旅遊文化節」。五月節也就是端午節,泉州也十分紅火,「龍舟競渡」、「采蓮」習俗,蔚為壯觀。泉州人過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僅次於元宵節,明月當空,家人團聚賞月、吃餅或搏「狀元」餅。泉州城裡,這一夜,許多人都到江上泛舟賞月,有的在江邊悠然地鳴奏南曲,很有雅趣。 泉州被稱為「戲曲之鄉」、「戲窩子」,擁有一批風情萬種、不可多得的傳統藝術珍品。 在戲台上,有優雅委婉的梨園戲,有妙趣橫生的木偶戲,有端莊詼諧的高甲戲,武功高超的打城戲,以及韻味深長的南音藝術。如今,這些「中國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藝術,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傳誦於泉州城鄉、海峽兩岸、東南亞乃至歐美拉。除此,民族音樂、舞蹈、曲藝等,也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如籠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謠、大鼓吹;拍胸舞、綵球舞、車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說書講古等等。 泉州是南派少林拳術的搖籃,其中,五祖拳、白鶴拳等南少林武術祖拳獨樹一幟,流傳於福建、廣東、台灣以及東南亞、日本等地。古代泉州民間練武之風極盛,至今傳承有人,所以群眾性武術運動很活躍。 在傳統工藝方面,彩扎、剪紙、刺綉、竹編等千姿百態,紛呈異彩。木雕、石雕、瓷雕蜚聲中外,尤其是惠安青石雕更是讓海外華人華僑引為自豪。閩南文化研究學會副會長范壽春說:「海外鄉親對青石雕很有感情。我的家鄉在惠安,當然對惠安青石雕也就更有感情了。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崗石雕),主要用於建築裝飾,以龍柱、石獅和各種人物浮雕為代表,它的特點是雕畫結合,精雕細鏤,形象生動,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泉州對外開放歷史悠久,形成多元宗教共存。在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勝跡,還有遍布城鄉的民間信仰習俗,如天後媽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灣同胞尊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誠敬奉。其中,世界罕見、中國獨一無二的摩尼教遺跡摩尼寺,也就是草庵寺就坐落在晉江羅山鎮華表山麓。畢業於大學歷史系的蔡惠瓊小姐對家鄉的景觀了如指掌,她介紹說,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於公元三世紀創立的一種宗教,唐高宗年間傳入中國,至唐元開中已傳至泉州。這座草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庵依山崖而建,用石頭構築,單檐歇山頂,崖壁上鑿有一個圓形佛龕,裡面雕刻摩尼佛像。摩尼佛像高1.52米、寬0.83米。佛像身上穿著寬袖僧衣,坐在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庄嚴肅穆。」 泉州的民居建築,又是一道亮麗風景線。漫步在泉州古城,隨處可以看到古老的宅第。泉州南建築博物館館長黃金良說:「泉州的建築特色體現了『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宮殿式』的建築風格。」 其中那「官式大厝」,中軸對稱,富麗堂皇,屋頂懸山曲線、燕尾翹脊,生機勃勃;屋下木雕石雕,金碧輝煌。現存的南安官橋蔡資深古民居建築群,鱗次櫛比,出磚入石,古色古香,氣勢宏偉。這些民宅是泉州古代建築的精華。 泉州的人物服飾,更是獨領風騷。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惠安女。黃斗笠、花頭巾、齊肚裝、銀腰帶、大折褲,被人戲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那濃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協調的造型,與惠東沿海蔚藍的海水、金黃的沙灘相映成趣,傾倒了不少慕名而來的藝術家與采風者。又如東海霞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歡在頭上簪花插釵,成了頭上的「花園」、「發髻中的彩虹」。 泉州的飲食文化更是別有風味。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豐富的食物資源,用以傳統的製作工藝,形成僑鄉的風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揚四海。泉州市旅遊局局長說:「泉州牛肉羹飲譽海內外,它又脆又酥鬆,美味可口。蚝仔煎、炒蟹花、深滬水圓湯(魚丸湯)、崇武魚卷、捆蹄等都很有特色。」 此外,元宵湯圓、燒肉粽、面線糊、衙口花生、安溪柿餅、永春老醋、安海土筍凍、泉州綠豆餅,南安花生糕、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型大小食品,則是海外赤子魂牽夢繞、激起無限鄉思鄉戀的故鄉風物。如今,泉州溫陵美食街更成為泉州風味食品的窗口之一。 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的擴大,以弘揚傳統文化,發展地方經濟為主旋律的綜合節俗也因地制宜,應運而生。如南音大會唱、國際木偶節、南少林武術節、廣場民間藝術節、旅遊文化節、民間歌詠節,又如德化陶瓷節、安溪茶藝節、惠安石文化節、石獅燈謎藝術節、晉江服裝鞋帽節、南安建材博覽會等融產品推介、旅遊觀光、藝術博覽、民俗風情於一體,盡情地顯示當代泉州新風尚……

⑥ 潯埔的發式與發飾

中國人對發式的態度,曾是非常慎重和嚴肅的,甚至把它納入禮法統轄的范疇。清末民初的泉州女發式,幼女留雙短辮,沿兩耳後邊垂下;少女梳單長辮,扎紅頭繩,垂於背後;成年婦女挽發髻,別簪子,小型「包髻」「螺旋髻」,套發網。其中以東海潯埔婦女的發髻最有地方特色。
潯埔婦女把長發梳成一串後,即把這串長發盤成幾圈髻子,中間橫插一根象牙或塑料筷子,兩端外伸,就輕而易舉地乾脆利索地完成。據世代口碑相傳,當時有一隊官兵到這里圍剿,當地老百姓慌成一團,到處亂竄,特別是婦女拖兒帶女並隨便帶點生活用品,慌亂中頭發散亂,嚴重影響逃生。為了求生,在慌忙中把頭發隨便卷幾圈,就地拿起魚骨或豬羊骨甚至墓中的人骨,往頭髻橫向一插,果然很實用。我認為官兵圍剿說法,現在還無史書記載,但潯埔正處在江海交匯,常有狂風惡浪或海嘯橫掃而 來,每遇此天災之時,當地男女老幼自然是大難臨頭,在逃難中婦女是難中之難,拖兒帶女算是苦中之苦(傳說朱熹曾坐船到此,見此地系鹹淡水交界處,又是狂風惡浪,人丁不能興旺,就不把家安在此),免不了披頭散發,在慌亂中只隨手把亂成一團的散發卷幾圈,就地把能抓到的硬枝條隨手往發髻橫向一插。很明顯,這是在生活斗爭中逐步總結創造 出適用於海邊的「發髻」,是她們的光榮和驕傲。
後人把這根橫插發髻的材料換成象牙或塑料,但仍沿用傳統稱謂「骨格」,並以 「骨格」橫穿發髻兩端大小一樣或一頭大一頭小,表明夫妻雙雙對對健在,或夫已亡故守寡。此俗在訪問中說法不一,姑提出待大家或知情者予以補充。
愛美是人之天性,特別是女性更是天性使然。潯埔婦女創造了既簡便又牢靠的獨特發髻,經過長期使用後,逐漸感到必須在美上下功夫,除橫竄的「骨格」從隨地取材到採用貴重象牙或塑料製成外,花是女性裝飾重要必需品,而東海的花色品種為泉州一帶之冠。這因宋末元初,回人蒲壽晟(時泉州守將蒲壽庚之兄),曾隱居在東海法石雲麓村,在自己的別墅——雲麓花園,廣種各地花卉,特別是來自阿拉伯各國的名花,其中有潔白高雅的白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稱的素馨花,有含苞待放的鵝黃色的含笑花,有球狀的粉紅色的粗糠花……,這些名花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逐漸流入民
間。潯埔婦女便用花苞或花朵,用麻絲把它綴成一串串碗口大小的花環,然後在發髻四周圍攏起來。平時只用一二串就夠,每遇喜事時則圍上四五環之多,有的還可再選一二朵美麗的鮮花,用鍍金珠子針插在頭髻上,使整個頭髻花團錦簇,美麗而芬芳,形成潯埔婦女在頭飾上一大特色。與頭飾一樣,耳飾也是婦女的特色之一。在頭髻上還較難區別潯埔女的老、中、青輩分,但在耳環上卻有明顯的區別。未婚女子僅戴耳環,不加耳墜;結婚後即需在丁勾耳環下加上耳墜,特稱為「丁 香」墜;做奶奶後,就改戴「老媽丁香」墜。這是外人區分潯埔女輩分的重要標志。
為了避免在生產中受風吹日曬,年輕婦女又在頭上圍一條花頭巾,老婦人同樣也在頭上罩上一條紅頭巾,這也是海邊婦女為防風日而形成的另一特色。?

熱點內容
野生山茶花樹 發布:2025-06-28 14:50:45 瀏覽:999
下雨蘭花6 發布:2025-06-28 14:49:58 瀏覽:956
七夕告別圖 發布:2025-06-28 14:49:58 瀏覽:615
香春百合 發布:2025-06-28 14:49:47 瀏覽:196
花藝圓環 發布:2025-06-28 14:49:46 瀏覽:789
七夕相惠 發布:2025-06-28 14:40:12 瀏覽:794
盆栽芫荽菜 發布:2025-06-28 14:35:00 瀏覽:44
愛的櫻花季 發布:2025-06-28 14:33:58 瀏覽:861
青海省花卉 發布:2025-06-28 14:32:17 瀏覽:481
荷花買賣 發布:2025-06-28 14:25:26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