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回民收鮮花么

回民收鮮花么

發布時間: 2021-03-09 16:12:40

A. 回民下喪可以擺鮮花嗎花有規定嗎形式有要求嗎

回族的喪葬習俗,是人結束一生後,由親屬、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活動,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世界上無論什麼人,他的地位再高,錢財再多,壽命再長,都會有死亡這樣一個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為在世的人,對於死亡,不講貴賤,不論貧富,不管是子孫滿堂,還是鰥寡孤獨的人,一律要盡埋葬的責任,並要葬之以禮。回族的喪葬習俗,既有回回民族的習俗特點,又有伊斯蘭教處理亡者的信仰性質。

B. 什麼是回族花兒

回鄉花兒回族花兒俗稱山曲兒,最早流傳於寧夏、甘肅、青海一帶。 「花兒」約產生於明代,有關它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是在蒙藏民歌影響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民歌;有人認為它是從外地遷來的回族人民的思鄉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認為是明初從南京遷往洮州地區的移民常以花卉為比興的一種民歌。總之,「花兒」自近代以來成為回族人民傳唱的一種主要藝術形式。「花兒」按傳唱地區劃分,又分為「青海花兒」、「河州花兒」和「寧夏花兒",其源泉則源於河州(今甘肅臨夏)。 「花兒」內容豐富,大都為頌揚愛情忠貞、懲惡揚善、反映人民疾苦。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詞多即興創作,十分口語化,且不避俚語俗詞。「花兒」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文字優美,格律謹嚴。它的音樂主調令達100多種,旋律、節奏、唱腔都有著獨特的風格。由於「花兒」最早產生於山間田野,歌手們在空曠幽美的環境中無拘無束,放聲高歌,所以它的曲調多高昂、奔放、粗獷、悠揚,表現了回族人民對幸福生活和純真愛情的追求和渴望。 回族人民喜歡唱高亢、婉轉、動聽的民間高腔山歌——「花兒」。當你來到六盤山區和同心、鹽池一帶,無論是在盤山的羊腸小道上,牧羊的山坡上,還是在拔草的麥田裡,打穀的禾場上,以及在送媳婦回娘家的驢背上,農家小院的炕頭上,不時都能聽到或男或女、或雙或單、或領或合的花兒歌聲。寧夏花兒又稱「山花兒」、「乾花兒」、「土花兒」。花兒形式靈活,曲調優美,不用樂器伴奏,即興演唱,把手往耳後一搭,張嘴就唱,想唱什麼就唱什麼,內容非常廣泛。人們唱勞動,唱生活,唱家鄉,唱愛情,唱未來…。有兩首花兒唱道:「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子拿來頭割下,不死還是這個唱法。」、「白日里不漫花兒意不過,夜晚里不漫花兒睡不著。」漫花兒,已是回族男女老少生活、勞動、娛樂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C. 花店回收鮮花嗎一般幾折回收

大多數都會回收,要看你的花是多久的了。放久了白送人家都不要。

D. 回族葬禮可以送鮮花嗎,急需,謝謝!!

任何人在他離開今世無常的時候,他帶不走任何東西。送鮮花什麼都不能。 -------------------對於信道者,此中確有許多跡象。

E. 回族人一般收什麼禮物

回族風俗習慣

一、主要習俗
回族的生活習俗與"清真"融為一體。"清真"的宗教意義是"潔凈無染"、"真而獨一"和 "至清至真",因此,回族生活習俗,十分講求身心的清潔干凈,質純品正。
從用水來說,回族對生活用水十分講究。在城鎮自來水系統產生以前和現在的農村,家家都有磚砌加蓋的水井,提水的桶不用時懸空垂掛,汲水前必須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為上,平時洗滌均用湯瓶、吊罐或勺澆沖洗法,不用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雞、鴨、駱駝、魚、兔等動物肉,忌食豬肉,不食猛禽猛獸及爬蟲類動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安拉名義宰殺的動物肉,不食動物的血。

二、飲食
回族群眾主食為麵食,其種類繁多,如饃類就有花捲、塔鍋盔、糖酥饃、油酥饃、烘饃、蒸餅、各種花樣的蒸饃、油香(油炸餅)、各種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面條類有干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條子、片片揪面、韭葉切面、撥刀子面、炒麵、蘸片子;帶湯吃的有燴面、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麵、面條、面旗子、臊子面、拌湯;此外還有攪團、涼粉、粉湯、涼皮子、面精、餃子、粉湯餃、包子、油塔子、肉龍、油炸糕、火燒、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臘牛羊肉、醬牛羊肉、煮牛羊肉、羊雜碎、涼拌牛舌、全牛湯等。逢年過節或嫁娶喜慶待客人,大部分人家仍然做傳統待客菜看"九碗三行子"席。90年代以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也興一道道上菜,一般上10道菜。
舊社會,回族家中的飯一直是妻子做,丈夫回到家裡不過問做飯問題,只等妻子端飯上桌,吃飽了一抹嘴就完事。直到50-60年代,丈夫也只有個別人干點輔助工作。70年代 後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不少丈夫能主動下廚與妻子共同做 飯,有些雙職工家庭,誰早回家誰做飯。1990年調查86人,其中妻子做飯的佔21.24%,父 母做的佔1.74%,丈夫做的佔1.24%;74.78%的人回答誰有時間誰做飯,其中30歲以下 佔60%多。

三、飲料
回民喜喝茶,一般用獲磚茶,有的老年人用熏茶,還添加糖、紅棗、沙棗、葡萄乾、杏仁、 核桃仁、蜂蜜、果乾、杏干、枸杞、桂圓等輔料。一般老人在晨禮之後先喝茶。各家各戶都有 蓋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盤、蓋子配套。給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紅糖磚茶、白糖清 茶、冰糖窩窩茶,尊貴的客人要放八寶茶或三香茶。沏茶講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當著客 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喝茶時,邊刮邊喝邊添水。除喝 清茶外,還飲用一種不用茶葉的茶,叫"油條",即將牛、羊油炒熟,加麵粉炒至微黃,加蔥 花、鹽末等,三者拌均,飲用時用沸水沖泡或煮沸用,這是回族人外出時食飲兼用的一種方 便飲食。

四、服飾
回族講求"服飾凈,居處凈"。服飾偏愛白色,嬰兒用白布包,長大戴白帽,歸真(死亡) 後用白布裹屍。因白色不藏污垢,發現不潔之處便於及時清洗。
焉耆回族婦女都精於針線活,特別擅長綉花,綉工精細,枕頭、馬甲、鞋、嬰兒的褲子、 帽子甚至男人的襪跟上都綉上花、昆蟲。姑娘出嫁後,能取得"上炕的裁縫,下炕的廚師"稱 號,才能算是個好媳婦。中年婦女多穿短裝,上衣上窄下寬且長,一般都是過膝蓋或達到膝 蓋;頭戴發網,有的則蒙上棕色或白色的頭巾。青年婦女愛穿顏色鮮艷的服裝,不少少婦、 少女穿的肚兜、夾襖、棉襖、坎肩的胸部和褲腳上都綉有各式各樣的花邊,頭扎紅、綠色絲 綢頭巾,腳穿綉花鞋。年老婦女喜歡青、黑兩種顏色的布料,服飾純朴、素凈。
60年代前,焉營的回族男子服裝多肥大,外衣為黑色,內衣為白色小褂,對襟直領,鎖 扣、外穿坎肩;褲子多用黑色,長及腳面,扎褲腿(青年不扎);一般常戴白色小帽。
新中國成立後,服飾已發生很大變化,除一些老年人還循舊俗外,一般青年人大多穿中山裝、軍便服。80年代以來,流行西服、連衣裙和牛仔褲等。1990年,從各年齡段的115人抽樣調查中,喜歡穿流行服的49人,佔42.6%;喜歡穿西裝的32人,佔27.83%;兩者 相加81人,佔70.43%。根據伊斯蘭教規要求,婦女的腿、臂、胸部都是絕對不能外露的,不論男女衣褲都要寬大些。但現在穿短袖、無領連衣裙、短腰窄褲管的牛仔褲的人日漸增多。經抽樣調查,認為牛仔褲難看的32人,佔27.82%;認為連衣裙難看的4人,佔43%;認為違犯教規的12人,佔10.43%;認為傷風敗俗的2人,佔1.74%;有72.17%的認為牛仔褲好看,可以穿。新式的時裝被大部分回族青年所喜愛。
60年代後,焉耆回族婦女中只有老太太戴頭巾,只遮發不遮面,中年以下婦女很少戴 頭巾的。新中國成立前,婦女婚前多梳辮子,婚後改為發髻。新中國成立後,中青年婦女中 逐漸盛行短發。80年代,盛行燙發和披肩發。1990年,對77名具有各種職業、不同年齡的 婦女進行調查,有38.96%的人喜歡燙發、披肩發,有37.66%的贊成傳統發式,認為女式 短發好的人佔13.3%。
焉耆婦女向有喜戴飾物的習慣。過去女孩最遲在五六歲就要扎耳朵眼,開始戴銀絲耳 環,買不起耳環的貧窮人家用粗細適中的茶葉棒塗上清油塞住耳朵眼,以防長嚴,有的女 孩十幾歲仍用此法。除耳環外,金戒指、金手鍋、玉鍋、項鏈、發卡也都是回族婦女喜愛的裝 飾品。經調查77位婦女,平日經常佩戴首飾的佔51.95%,只有節日和會客才戴的占 23.38%,從來不佩戴的佔18.18%,學生禁戴的佔6.48%。在各不同年齡段的婦女中平日 經常佩戴首飾的,16-20歲的佔20%,21-30歲的佔30%,31-40歲的佔32.5%,41- 50歲的佔17.5%。

五、住行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國傳統古典四合院建築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點, 形成一種本民族的建築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層木結構框架式的閣樓,樓前為木結構 "勾連搭式"卷棚,所有外露的木構件都有精細的雕刻,兩側廂房也是雕梁畫棟,每一根椽 頭都刻有花紋,過道對廳都是用木結構花格扇門組裝而成。這種住宅要求門窗大、房屋開 間大採光好、所有的雕梁畫棟雕刻以花卉圖案。
70年代後,建房為土木結構平房,房上草泥抹頂,一般房屋布局是一明兩暗三大間。 生活富裕戶,住房分卧房、客房、廚房、庫房等。生活差一些的人家雖然一切都較簡陋,但仍 保留了較大窗口、大開間的特點。
過去,一般人家均是土炕(即火炕)。70年代後,城鎮大部分人家換上了新式床,只有 個別有老人的家,還有土炕;農村家庭,新式床、木板床、土炕並存。1988年,對110人抽樣 調查,歡迎新式床的佔77.39%,喜歡木板通鋪的佔15.65%,喜歡傳統土炕的佔6.96%; 喜歡炕的均是40歲以上的人。
家戶室內都注重擺設,陳設整齊,窗明幾凈,庭院每日灑水清掃,室內常燃巴蘭香等。 栽植葡萄、養花是焉耆回民的傳統習慣,家家葡萄架成蔭、院子里花草繁茂。
離城較遠的農村,人們上街多騎毛驢,或坐毛驢車。80年代,由於生活改善,年青入外 出騎自行車、摩托車。要是全家上街,部分人家乘上小四輪拖拉機,部分人以毛驢大篷膠輪 車代步。每逢星期日,鎮內街道上車水馬龍,人如潮湧。

六、婚姻
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結婚,不管有無親屬和血緣關系,只要吃過同一個人的奶(母親或 奶媽),都不能通婚。雙方都是穆斯林才能通婚,如遇特殊情況也可以通婚,但非穆斯林一 方必須改信伊斯蘭教。
回族人結婚必須舉行宗教儀式,婚姻才算合乎教律。回族的婚禮喜慶熱鬧,但不奢華。 70年代前,回民聯姻過程中的求婚、允婚、納聘、證婚雖說禮節繁多,但很講節儉。一般男 女青年婚事由父母包辦。先由男方請1-2位媒人帶著糖、茶、乾果等四色禮到女方家提話 (說媒),女方家經過了解男方家情況,並向至親和女兒徵求意見,如果不中意,在媒人第二 次上門時,婉詞回絕,並退還禮物;如果還需進一步了解,則托詞延緩幾天給話,一般在媒 人第三次上門時,要作決定,如同意,女方父母就給媒人明確表示,並提名點定另2位媒 人,加原提話的媒人共為四大媒人。然後由男女家請四大媒人共商下聘定親事宜。定親禮 隨男家心意,一般是4套衣服。80年代,多是8塊布料。定親後,通過媒人串連決定送大禮 和結婚日期。大禮由女方提出禮單,通過媒人與男方家反復相商確定,在送大禮時決定結 婚日期。然後男女一同去領結婚證。結婚前二三日,媒人給女方家送催妝(一般為一套棉 衣)。
結婚這天,男女家都要搭喜棚,招待親友。上午女方家先給新娘絞臉(即把新娘臉上額 前的毛發除去),再打扮一新,然後打發新媳婦的弟弟或者小侄兒到男家新房門上去釘門 簾(表示女方己准備好,即將發親)。這時,新女婿由陪女婿(伴郎)及至親好友約10多人, 前往女方家娶親,娶親隊伍到女方家後,先認親,然後由阿訇念"尼卡哈爾"(證婚詞)。阿訇 念"尼卡"中詢問雙方是否同意結為夫婦,男方自己回答,女方由至親(窩其力)代答。從 1950年起,阿訇念"尼卡"時,必須詢問是否領過結婚證,到此證婚儀式結束。發親前,先由 娶親來人將小面值的紅包和糖果、花生、乾果向圍觀的人眾撤布,然後新媳婦由已婚至親 婦女作伴娘,另有女方至親送親,並帶上嫁妝。喜車快到男方門前時,男方客人耍公公、婆 婆,要給公公翻穿皮襖,倒騎毛驢,背上插掃把,臉上抹黑灰;給婆婆戴紙糊高帽,耳朵上掛 兩串紅辣椒。公公前往迎親,婆婆在采棚前候親。過去,迎送新娘還有"姑不娶親,姨不送 親"的說法。晚上,要鬧洞房(叫耍床),一般只限於青年和小輩之間,現在改為參加婚禮的 青年人和新人一同唱歌跳舞,越熱鬧越好。
第二天清早,娘家弟弟給新媳婦送睜眼包子,以示父母關心女兒,同時新女婿由陪女 婿陪同到岳父家行謝禮,並在岳父家吃睜眼包子。有的親友和好事者還在個別包子中包上 鹽巴、辣椒等物,以試探女婿是否精明。夾上鹽巴或辣椒餡的包子,只要咬開,不管多麼難 吃,新女婿都得吃下去,也會引起一場鬨笑。吃完睜眼包子後,由送親的人領著新媳婦一一 認婆家的大人、小孩。中午,娘家人要攜帶禮品去婆家"下堂"。第三天,新婚夫婦和公婆到 女方家拜謝新娘父母,叫做回門。此後,婆婆還要帶著新媳婦到娘家各親戚家去認親。
婚後如感情不和允許離婚,離婚後的婦女要等一百天後才能改嫁,這叫"守限於"。這樣的規定,一方面是為了讓雙方重新考慮是否復婚,另一方面是查看婦女是否懷有身孕, 以免釀成不必要的糾紛。
1950年國家頒布《婚姻法》後,嫁娶習俗發生了較大變化。現在男女青年多自由戀愛, 但在婚禮形式上仍然保留著傳統風俗。

七、命名
焉耆回族無論男女,每個人都有一個"經名",習慣上把這種名字叫"小名"。嬰兒出生 '的第三天要用清水沐浴,同時請阿訇念經起名,男嬰一般用《古蘭經》和伊斯蘭教史上的先 聖、先哲、英雄的名字,如"而不都"(穆罕默德的父親)、"木合買"(穆罕默德)、"阿里"(穆罕默德堂弟)等;女嬰用《古蘭經》和伊斯蘭教史上的婦女名,如"海迪車"(穆罕默德的妻子)、 "在乃拜"(穆罕默德的另一妻子)、"法圖買"(穆罕默德的女兒)等。命名時,阿訇要詢問家 人,避諱長輩中的同名。也有以出生時間命名的,如"主麻"(星期五聚禮日)、"古爾邦"(古 爾邦節日)、"潘閃"(星期四)。兒童入學或成年步人社會時,都要起官名(學名)。
焉耆口語中經名的最後一個字往往兒化,而且通過兒化給這個名字增添了一些親呢 的感情色彩,如阿舍兒、海姐兒等;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家長非常疼愛孩子,在經名外又有 愛稱小名,如燕燕、蛋蛋、豆豆、二姐、三姐、四娃、大頭等。
經名的叫法與阿拉伯語有很大變異,如回族命名中往往選擇較為簡短的經名,凡是超 過3個字的,在口語中都有意無意地壓縮在3個字以內,如經名"而不都拉"成了"而不 都"、"穆罕默德"成了"木合買"或"穆罕爾"。回民起官名(學名)時,舊社會家中兄弟多的有 用"福祿壽喜"、"榮華富貴"、"仁義禮智信"和"龍虎豹彪"等排行的;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 人名有解放、建新、建國、學兵等;80年代,給小孩命名多用單字,如男孩叫晶、敏、銳、卓、 淵、濤、斌、波等,女孩名瓊、靜、援、萍、莉等。

八、割禮
回族男孩10歲左右要作"遜奈提"(行割禮)。割禮這天要請阿訇過"也貼",邀請親友前來祝賀。

九、喪葬
回族主張簡葬、速葬,提倡"入土為安"。當一個回民"無常"了(死了)後,就要及早安 葬,以求得落土安然。所謂"亡人盼土"就是回民共同的喪葬觀。一般對年老、病重的人早 就准備了喪事,當天"無常"就當天埋,不得已才拖延一天。
回民推行土葬,不用棺木,不穿壽衣,不放隨葬品。人去世了,先給親友報喪,親友要前 往弔唁,弔唁來的親友不論男女都戴白布孝帽或束白腰帶。安葬前要做好四件事:一是挖 墳,焉耆回民墳墓都是先挖南北向2米多深長方形深坑,再在坑底西側壁挖一個洞口,洞 內再南北方向挖1個高1米多、長2米、寬1米的洞,活人能躬著身出入;二是縫"克番" (屍衣),"克番"用的布料是3塊白布,共3丈3尺,亡者生前、亡後概不用綢緞細軟做"克 番";三是准備水床、浴板、皂角水或肥皂水。亡人在埋葬前,要將遺體洗凈、揩乾,然後包在 "克番"里,一般要在埋體(屍體)的額頭、手腳之處放上冰片、紅花等防腐葯物,然後放入塔 木匣子(一個公用的木匣子)裡面。塔木匣子、木床平時都存放在清真寺里。遺體入塔木匣 子後,由阿訇站"乃麻孜"(阿訇站立誦讀古蘭經有關經文,祈求真主寬恕亡人在生前所犯 的過失,祝願亡人安息),然後把遺體抬到墳地,放置在挖好的"拉哈提"(洞穴)內,放置埋 體必須頭北腳南,仰面平放,打開面部"克番",將面部扭向朝西,然後用土坯封住"拉哈提" 洞口,再用土填平,多餘的土堆成馬脊樑形墳包。一般還在墳上用土坯作標記,在墳旁栽樹 木,有的地方漸興立碑。
不準婦女送葬,不準進墳地。亡人埋葬後,"三天"、"頭七"、"二七"、"月齋"、"四十"、 "百天"、"周年"都要請阿訇在家念"索兒"(《古蘭經》章節),祭奠亡人。逢"主麻日"或肉孜 節、古爾邦節親人都要去上墳。過去,老人"無常"後還要請阿訇或念經人走墳念經100天。

十、日常禮俗
回民對長者均尊敬有禮,晚輩見長輩要道"色蘭"問好,宴席上長輩要坐上席;吃飯,要 先讓長輩;行路,要讓長輩先走。禁止背後誹謗別人和議論別人的短處,反對驕傲、怠惰、欺 騙和惡語傷人,禁止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反對抽煙、喝酒、賭博、游手好閑,禁止在果樹旁和 河邊大小便。
回民很講究禮節,熱情待客,親友間往來密切,平時常互相走訪、問候。第一個孩子過 滿月時,親友要賀禮;一百天要過"百祿",請客;一年過"歲歲"(周歲),親友也要行賀禮。

十一、忌諱
在孕婦面前忌談難產、怪胎,以防止孕婦憂慮,情緒不穩。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子、駱 駝肉,怕生"豁唇子"。孕婦不能坐門檻,怕難產。在月婆子的房門上掛條紅布,以示產房, 外人不得擅入。禁忌產婦在坐月於期間動冷水,出門外。
忌坐著晃腿,怕妨父母。忌小孩子坐石頭,怕出濕疹。忌孩提時騎狗、坐籮篩子,怕成 親時刮風下雨。忌坐門檻,怕得病抽風。不欺負燕子,不掏燕子窩,怕要害眼病。忌小孩掏 麻雀窩和欺負乳雀,怕長大了手顫。不能傷害鴿子,因鴿子救過聖人。
禁吃有牙的魚,伯有牙的魚吃了死在水裡的動物或者死人,不幹凈。害瘡的人忌吃韭 菜,怕留宿根復發。
解手時不得面向西方,因天房(克爾拜)在西方,也不能對著日月解手。
上、下炕時,不能從人的面前過,否則是對客人不禮貌。客人剛走,忌打掃、倒垃圾、潑 臟水,因為這樣表示不友好。

十二、節日
回族有三個重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一)開齋節每年的回歷九月為穆斯林齋戒日,齋戒的最後一天,要登上清真寺的望月樓,觀望新月,見月開齋,現在則統一按全國伊斯蘭教協會推算確定日期開齋。開齋這一 天的清晨,回族男人要沐浴凈身,穿新衣服,熏香,到清真寺參加會禮。會禮結束,要走墳, 探親訪友,待客;同時,自願向清真寺出"也貼"(布施),向老弱病殘、生活貧困、孤寡無依靠 的人施捨。因此,開齋節又被稱為"濟貧節"。在回族人的心目中,齋月是"吉祥的月份",齋 月里不能說傷害別人的話,不幹損人利己的事。無論窮富都齋戒,提倡施捨行善。
(二)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易難節",其宗教本意在於提醒穆斯林學習聖賢為遵 主命而獻身的精神。節日這天的清晨,回族要上寺會禮,之後走墳,回家舉行宰牲儀式。宰 殺的牛、羊、駝肉不能出售;除自己食用一部分外,分送親友和貧窮的人。吃完肉後,要把骨 頭埋在干凈的地方。根據伊斯蘭教義宰牲可以1頭牛抵7隻羊或1隻駱駝抵12隻羊。
(三)聖紀節先知穆罕默德的生日與逝世之日,都在回歷三月十二日,因此習慣上把聖紀和聖忌合並紀念。這天,穆斯林們聚集在清真寺里冰浴,誦《古蘭經》贊聖,阿訇要講述穆聖的功績、品德,之後清真寺施散油香。

F. 回民朋友結婚,可以送鮮花嗎

可以啊,不過送花沒新鮮感了,送他們一些比較希奇也不算貴的禮物吧,去禮物點買對鴛鴦什麼有意義的東西吧

G. 回族的花兒戲劇是怎麼來的

臨夏,是花兒之鄉。花兒源遠流長,聞名遐邇,蜚聲中外。 花兒為花兒劇的誕生,提供了豐厚的基礎。它的誕生, 為我國的戲劇百花苑增添了一朵嬌艷醉人的 藝術奇葩 。同時, 也把臨夏花兒這一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推向了一 個更高的藝術層面,達到了民間藝術與戲劇藝術的完美統一。 花兒劇的綻放,是各族兒女精心澆灌的成果, 是全州廣大文藝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結晶。在1984年, 臨夏州文化局專門成立了花兒劇創作組。他們深入生活, 搜集大量素材,創作了一批較好的花兒劇文學 劇本 。如《恭喜發財》 、《娑羅樹傳奇》、《喜鵲喳喳》、《米拉尕黑》、《瓜園情》、《 花兒案》等.為參加全省調演,決定以《花兒案》為素材, 重新結構編寫。集中人力,八易其稿,劇本脫稿時,更為《 花海雪冤》自治州歌舞團於1985年12月首演該劇。 這是第一次將花兒以大型戲劇形式搬上舞台,是我州向新劇種挺進,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動作。《花海雪冤》以濃郁的民族風格, 優美的唱腔,動人的故事,別致的舞蹈,奇特的風情與習俗, 幽默詼 諧的語言,榮獲1985年甘肅省戲劇調演 特別獎 。 1987年7月,應文化部邀請,進京演出。在北京演出期間, 國家領導人及眾多戲劇家、藝術家觀看了演 花兒劇 出。文化部隆重召開專題 座談會 ,對演出作了全面的肯定。 首都各大報紙紛紛發表專題文章,評介該劇的演出盛況和成就。 著名作家、時任文化部部長王蒙指出:「《花海雪冤》的故事、 音樂、唱腔、唱法、舞蹈都是民間的,民族性特別強, 給首都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花兒漫上首都、奇葩享譽京華」 是花二劇轟動北京的真實寫照。 編輯本段 回目錄 花兒劇 - 藝術特點 花兒劇 是一種集歌、舞、劇為一體的綜合性 舞台戲劇 。 花兒以即興 山歌 為主,河湟花兒的曲調有快調和慢調之分: 快調里的襯句教少,拖腔也相應減少,較為簡潔緊湊。 慢調曲柔緩悠遠,曲首、曲中和曲尾亦大多使用襯句來拖腔, 聲調音域范圍廣,多有起伏,其高音階區域用假聲演唱。 劇本的唱詞以花兒的曲令為 基調格式 , 並援引信天游等西北地方民歌等演唱形式和對仗等我國古典詩詞的修 辭方式。花兒劇本的唱詞大多採用比興的修辭手法, 並在段落中較多地運用疊字、疊句的手法,以及諸如 花兒劇 「者」、「嘛」、「呀」、「哈」、「哎」等虛詞來做襯字。 花兒的原有旋律是花兒劇的主要基調的花兒在演唱的時候, 大多是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進行的 對唱 模式,其中第一、 二句和第三、四句各分為相對應的兩段,一般是「比」在前半段, 後半段(第三、四句)為興。在兩段中的上句各多為三、三、 三句式,而下句則為三、三、二句式; 並且一般上句多用單音節詞結尾,但下句一定要用雙音節詞結尾。 河湟花兒的唱詞通常是一種單音節和雙音節相互交錯、 奇偶句式交相出現的格律詩歌。在念白上則使用六盤山地區的 方言 。 花兒的唱詞在結構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稱為「齊頭齊尾式」, 一般是按四句一組,分為兩段。如《金雞姑娘》中的唱段:「 四季里日月來又歸,比不上母親的勞累。小溪(者)彎彎流不盡, 好似那母親的汗水。」;另一種稱為「 折斷腰式 」:也是四句一組, 但在齊頭齊尾式的第一和第二句之間或第三和第四句之間, 各有一個半截句,從而形成由五句或六句組成的長短相間的句式。 如《曼蘇爾》中的唱段:「上去(嘛)高山望東海,亮閃閃, 好一條美麗的綵帶,告訴給白雲捎過來,浪花里,放養的 曼蘇爾 穿戴 。」 舞蹈 是花兒劇的重要表現手段,它以回族民間舞蹈動作為主, 並在此基礎上廣泛地吸收東鄉族、 維吾爾族以及阿拉伯舞等的其他舞蹈形式加以融合。 除了吸收如回族舞蹈《 宴席曲 》 中的一些動作外還在民族的日常習俗如「禮拜」、「睹瓦」 等形式中尋找舞蹈的餓藝術所在, 並從中提取出不同的舞蹈語匯來表達,並在個別地方還大膽地 花兒劇 借用了回族的民間傳統武術形意拳的某些動作。 花兒的演唱曲調稱作「 令 」,不同的曲調有不同的令名(曲牌名), 象{三令}{白牡丹令}{大令}{尕馬兒令}等。 它的唱腔則是在各種「令」的基礎上, 進一步吸收了其他民族及其相關的戲曲和其他相近的 宗教音樂 加工而 形成的,在保持原調色彩的基礎上又豐富了本身唱腔的音樂渲染力。 當然,原初的花兒曲調一般只是一個個的小片段,後來, 為了使劇本的演出更加適合劇本人物的感情起伏,諸多變化的需求, 也逐漸嘗試運用吸取外來板式變化的手法,使演出更富有表現力, 取得了的戲劇效果有較好的反響。例如《金雞姑娘》 的演出就是在傳統的花兒的曲調(令)的基礎上,加進了戲曲的 打擊 樂,文場以板胡、高胡伴奏為主;武場伴奏樂器有梆子、堂鼓、 鼓板等;道白則是採用了韻白的形式, 使得整個演出風格更向戲曲形式轉變,豐富了表現能力。 編輯本段 回目錄 花兒劇 - 發展 早在1956年農歷「六月六」蓮花山花兒會上, 庄壯第一次目睹了美麗的蓮花山盛大的花兒會, 被花兒歌手們出色的演唱所傾倒,從此,他致力於收集、 整理花兒曲令,將花兒 曲調 運用到自己的音樂作品中。 他還利用一切機會,實地走訪調查,上山爬窪,蓮花山、 臨夏的大小村莊、溝溝岔岔都曾留下他的足跡, 並結識了許多花兒歌手。他告訴記者:「 花兒可以說是我們甘肅的民族品牌, 為甘肅的音樂創作作出過許多貢獻。我省的音樂工作者 大都受到過花 兒的熏陶、影響,像《馬五哥與尕豆妹》《花海雪冤》《 牡丹月里來》《向陽川》等都是以花兒音 花兒劇 樂為素材創作的,曾受到過專家和觀眾的好評。2004年, 臨夏 被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 中國花兒之鄉 』的稱號。」對今後花兒的發展,庄壯有自己的想法。他說:「 對我來說,搞花兒劇這種想法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自己早年也做過努力,但種種原因,還不盡如人意。我認為用花兒搞 歌劇是有一定基礎的。 回族文化是寧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花兒文化又是回族文化體系中最大的亮點。截至目前, 已有4名海原回族花兒歌手在中央電視台星光拍攝基地錄制節目。 去年9月,該縣著名回族花兒歌唱家馬漢東、 妥燕參加了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部、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政府主辦的「和諧中華」第三屆全國 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一首 《心中的花兒火辣辣》,以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時代特徵, 向全國人民展示了寧夏獨具特色的回 族風情 。 花兒旋律優美、抒情悠揚,曲調豐富,地方特色突出, 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每年的各種花兒會, 使花兒有著廣闊的演唱陣地。我省應該利用花兒這一獨特優勢, 充分發揮花兒這張品牌,花大力氣搞出成果,讓全國、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參與進來,互相交流,互相促進。」 他談到具體實施時可以採取兩個措施,那就是一手抓花兒會,一手抓 花兒劇。「抓花兒會就是將群眾每年舉行的花兒會與政府的號召、 組織、引導結合起來。像『松鳴岩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 在我省是有代表性的花兒會,利用這些花兒會, 吸引國內外歌手來參加,為歌手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 同時還可以從中發現更多優秀歌手,進行培養, 以推動花兒演唱會水平的不斷提高。」「 抓花兒劇 , 就是在原生態花兒的基礎上, 廣泛吸收靠近花兒風格的各族民歌及用花兒素材創作的歌曲、歌劇、 器樂曲、舞蹈等藝術形式的優點,創立花兒劇。」 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花兒 劇團 。臨夏完全可以成立一個花兒劇團, 集中精力,搞出精品花兒劇,在群眾中廣為傳 花兒劇 唱,這樣花兒發揚光大,走向全國就有了一定的保證。 隨著回族花兒的聲名日盛,海原縣以此為基礎,結合回族舞蹈、 戲曲等表演形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整合、創新, 全力開創獨具一格的寧夏特色舞台劇種——回族花兒劇。 從2000年創作編排的第一部大型作品 《 花兒故鄉 》在全區巡演中大獲成功、 連續3年被確定為自治區迎接福建省黨政代表團的 「保留節目」以來,該縣已推出表現閩寧合作互助主題的巨制《 海風吹綠黃土地》等20餘部大大小小的花兒劇作品, 先後通過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音樂頻道等媒體與全國觀眾見面。

H. 回族人對鮮花有忌諱嗎

回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灣省),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萬以上的地區還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雲南、甘肅和新疆等。以東、中、西三大地區來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區最多,占其總數的60.75%。其次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最少。從南北來看,回族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區,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較少。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在56個民族中,回族按省區市顯示出的人口分布離散度僅次於漢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這表明回族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民族之一。

I. 回族葬禮可以送鮮花嗎

不送花圈,但是送一束花是可以的。

熱點內容
wow2015情人節 發布:2025-07-05 04:10:04 瀏覽:916
合家歡蘭花 發布:2025-07-05 04:03:18 瀏覽:444
干玫瑰花瓣泡澡的功效 發布:2025-07-05 03:56:14 瀏覽:381
盆栽葵花 發布:2025-07-05 03:49:23 瀏覽:728
七夕割韭菜 發布:2025-07-05 03:26:08 瀏覽:405
新加坡貴族花藝學院 發布:2025-07-05 03:14:46 瀏覽:108
牡丹圖落款 發布:2025-07-05 03:02:18 瀏覽:967
傑克玫瑰手杖七夕要返場啦 發布:2025-07-05 02:52:27 瀏覽:216
遼瓷圖案花卉 發布:2025-07-05 02:52:27 瀏覽:437
畫荷花兒童畫 發布:2025-07-05 02:50:09 瀏覽: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