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鮮花
1. 昆明開車去斗蘭花市如何走
昆明開車去斗蘭花市請參照以下路線行駛:
從昆明火車站到二環南路輔路,行駛590米回
靠右前方行駛,進答入二環南路輔路,行駛590米
請直行,進入杭瑞高速,行駛1.4公里
請直行,進入汕昆高速,行駛2.3公里
請直行,進入朱家村立交,行駛970米
左前方轉彎,進入彩雲北路,行駛9.2公里
請直行,進入彩雲中路,行駛1.3公里
請直行,進入彩雲中路輔路,行駛390米
向右前方行駛,進入興呈路,行駛440米
右轉,進入金桂街,行駛450米
右轉,從金桂街到斗南花市,行駛170米
2. 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中心和花卉批發市場的營業時間是幾點
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中心
是全天營業的:00-18:00
12路公交車斗南站下
花卉批發市場
是從早上3點以後就開始批發了,天亮以後就開始零售和旅遊銷售。
12路公交車斗南站下
你從火車站出來就可以做到2路,到交三橋轉50路去到菊花村去做12路。
如下:
昆明站(站前廣場)-->交三橋-->菊花村 end 2路去程(6:00-22:00 昆明站—黃土坡): (起始站) 、 昆明站(站前廣場) 、北京路(環城南路口)、和平村(北京路)、塘子巷、東風廣場、 交三橋 、小花園(銀河證券)(人民中路)、文廟(新大新百貨)(人民中路)、青雲街(圓通街口)、雲南大學(青雲街)、府甬道口(文林街)、建設路(師大附中)、西站、西園路口(工人醫院)(昆瑞路)、麻園、雲南財貿學院(西區)(昆瑞路)、黃土坡(昆瑞路)、 (終到站) 50路去程(6:00-21:00 火車北站—昆明站): (起始站) 、火車北站、穿心鼓樓(北京路)、鳳凰村(北京路)、 交三橋 、白塔路口(人民東路)、延安醫院(人民東路)、東華小區、新迎路口(人民東路)、王大橋(二環東路)、東部客運站、 菊花村 、東站(環城南路)、民航路口(環城南路)、吳井橋、北京路(環城南路口)、永安路口(春城路口)、昆明站(永平路)、 (終到站)
也可以做2路到塘子巷轉62路去到菊花村。這個的公交車要好一點。
如下:
昆明站(站前廣場)-->塘子巷-->菊花村 end 2路去程(6:00-22:00 昆明站—黃土坡): (起始站) 、 昆明站(站前廣場) 、北京路(環城南路口)、和平村(北京路)、 塘子巷 、東風廣場、交三橋、小花園(銀河證券)(人民中路)、文廟(新大新百貨)(人民中路)、青雲街(圓通街口)、雲南大學(青雲街)、府甬道口(文林街)、建設路(師大附中)、西站、西園路口(工人醫院)(昆瑞路)、麻園、雲南財貿學院(西區)(昆瑞路)、黃土坡(昆瑞路)、 (終到站) 62路回程(6:00-22:00 梁源三區—菊花村): (起始站) 、梁源三區、麗苑路西段、西山區政府(麗苑路)、梁源小區、秋苑小區、春苑小區、華夏中專學校、白馬、丹霞路口(西園路)、西華小區、西華園(西壩路)、西壩、白葯廠(西壩路)、彌勒寺、靖國路口(金碧路)、金馬坊、得勝橋(金碧路)、 塘子巷 、白塔路口(世博大廈)、市博物館(岔街街口)、東站(環城路口)、 菊花村 、 (終到站)
其他還有20幾種轉車的方法,以便你在丟失的時候問昆明的114查詢可以知道。我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下面是12路的途徑的站,你可以稍微了解一下
12路去程(6:30-20:30 東站—呈貢): (起始站) 、東站(公汽車場)、菊花村、雲大西路口(昆嶺路口)、雨龍村(昆嶺路)、小板橋(珠璣路)、金世紀摩配城(昆洛路)、官小路口(昆洛路)、官小路南口(昆洛路)、子君村(昆洛路)、廣福立交北(昆洛路)、廣福路口(昆洛路)、宏仁村、五臘村、照西村、小新村、小王家營、斗南路口(昆洛路)、北門街口(昆洛路)、興呈路口(昆洛路)、呈貢、 (終到站)
3. 重慶市墊江縣永平鎮鮮花村四組 楊微
聽著像「賈君鵬 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意思 哈哈
在網路知道里找人 有點不靠譜啊
4. 秦皇島的來歷是什麼
秦皇島相傳因秦始皇東巡至此而得名。
傳說秦始皇吞並六國,當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以後,派一個名叫盧生的方士幫他到海里去求長生不老葯。盧生要求齋戒沐浴,帶上珠寶法器,三天後找一個沙軟潮平的地方乘船入海。
秦始皇一一答應,趕緊派出大隊人馬去找入海的地方。三天後,有一隊人馬回報說:「在碣石山東北80多里的海岸上,發現一個翡翠般的海島,那裡風小浪平,適於船隻航行。」
秦始皇登島一看,蒼松翠柏,一片碧綠。島上開滿了鮮花,大海風平浪靜,海邊細沙像鋪了層柔軟的絨毯,景色好極了。
不由贊嘆道:「我游遍天下,不料在此發現一個美麗的地方。如能在此久住,也可算作神仙了。」在這里,盧生帶著一應物品和20多名隨員,分乘三艘船扯風劃船入海了。
秦始皇親自為他們送行。盧生入海幾天,根本找不到什麼仙山,更求不到仙葯。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葯雖然一無所獲。
卻意外地發現了這塊伸入渤海的小半島。後人在秦始皇站過的東山腳下刻碑為記:「秦始皇求仙入海處」。秦皇島也因此而得名。
(4)永平鮮花擴展閱讀:
秦皇島市位於東北地區、冀東北部,有「東北南大門」之稱,北緯39°24′~40°37′,東經118°33′~ 119°51′,東北接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建昌縣和朝陽市的凌源市。
西北臨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西靠唐山市的灤縣、遷安、遷西、灤南四縣市,南臨渤海。北距沈陽市387公里,東距大連市210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65公里。
距天津218公里,距石家莊479公里。秦皇島又稱港城。秦皇島是環渤海地區重要港口城市,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重要的出海口。
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秦皇島港是中國最早的自主通商口岸,目前是世界最大能源輸出港,有國民經濟「晴雨表」之稱。
秦皇島市的氣候類型屬於暖溫帶,地處半濕潤區,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溫和,春季少雨乾燥,夏季溫熱無酷暑,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漫長無嚴寒。
5. 天津市東麗區永平巷附近有氧氣站嗎
天津市東麗區永平巷附近沒有氧氣站。
6. 有關黃河(進來就知道要查什麼了)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九曲黃河萬里沙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裡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一個白鬍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鬍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裡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鬍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鬍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裡。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裡,黃河水就流向哪裡。」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裡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裡。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鬍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裡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樑。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歷史人物:
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俗語、諺語:
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天下黃河富寧夏、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齡的「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杜甫《黃河二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唐代劉禹錫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王維的「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李商隱的「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白居易的「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宋代丘崈《黃河清》鼓角清雄占雲祲。喜邊塵、今度還靜。一線乍添,長覺皇州日永。樓外崇牙影轉,擁千騎、歡聲萬井。太平官府人初見,夢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闈,雲章粲、鳳鸞飛動相映。寶帶萬釘,與作今朝佳慶。勛業如斯得也,況整頓、江淮大定。這回恰好,歸朝去、共調金鼎。
柳中庸《徵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民謠:
黃河滾滾波浪翻,牛皮筏子當輪船
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
信天游:
黃河船夫曲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 幾十幾道灣上,幾十幾只船哎?
幾十幾只船上,幾十幾根竿哎? 幾十幾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我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哎, 九十九道灣上,九十九隻船哎,
九十九隻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個那艄公嗬呦來把船來搬。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他部族,形成「華夏族」。後人把黃帝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有黃帝宮,在陝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 「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 ,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7. 曹洞宗的中興
曹洞宗在立宗之後,在10至11世紀前半期150餘年的歷史中尚未得到長足發展,以年,投子義青接續法脈的戲劇性情節作為分界線,此後就是曹洞宗真正展開生發的年代,芙蓉道楷便是「中興」之祖,以他為新的歷史起點,曹洞宗在此後幾個世紀之中,呈現出一種饒有意趣的梯次發展局面(丹霞子淳和凈因自覺在其間作了必要的鋪墊和過渡):
第一梯次是北宋末到南宋前期的宏智正覺。
第二梯次是貫穿南宋中後期的長蘆清了一系。
第三梯次則是直接發端於南宋,盛行於金元時代北方的凈因自覺一系。
具體地來說,從兩宋之際興盛起來,活躍於南宋的曹洞宗禪師,以丹霞子淳系為主。子淳門下發端出宏智正覺、長蘆清了兩支。
宏智正覺之所以出類拔萃,超徒越眾,蔚然成為道楷中興曹洞宗之後的先鋒人物,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因緣的。
宏智正覺(1091-1157)是隰州(治今山西隰縣)人,俗姓李。七歲能誦儒典,日誦數千言,其祖父與父親兩代都是深受禪宗薰陶的知識分子,參詢禪師,誦習《般若》不輟。如此則使正覺少小與禪宗固結深緣,十一歲出家,十四歲受具足戒,十八歲開始遊方參學。其先游蹤北地中原,首參汝州(治今河南臨汝)香山寺枯木法成禪師。此法成即芙蓉道楷弟子,亦曾受詔住持汴京名寺,名重當代。正覺二十三歲,得遇丹霞子淳,隨侍五年,先掌記室,後升首座,並隨子淳從中原南遷,此間得子淳傳法。子淳入滅後,受清了之邀,曾往真州長蘆(在今江蘇儀征縣)為清了之首座。子淳門下兩大弟子理共住一寺。宋室南渡之後,建炎三年(1129),正覺開始住持明州天童寺(在今浙江寧波),此後近三十年間,除曾應詔住持杭州靈隱寺數月之外,均住天童寺,其倡「默照禪」即在此期間,卒謚「宏智禪師」。有《宏智正覺禪量廣錄》傳世。
有宋禪宗史上,正覺的突出成就,在於其倡導「默照禪」,為南宗禪(主要是曹洞禪)的一種非主流傳統——坐禪傳統創造和闡明了充分的理論根據,具有強烈的指導修行實踐意義。他的朋友兼論敵大慧宗杲禪師評其「烹佛烹祖大爐鞴,鍛凡鍛聖惡鉗錘」,此言可謂知人,而評其「起曹洞於已墜之際,針膏肓於民死之時」則值得深思,深思宗自投子義青續法,至芙蓉道楷門下,已然中興,楷入住帝京賜紫封號,其門徒如法成者亦享此殊榮,正可謂方與未艾之際,宗杲何以斷言其「已墜」和「必死」只有首先弄清此一關鍵,然後總可言「默照禪」要旨。
簡略地來說,曹洞自洞山曹山開宗,九傳至於宏智正覺,其間幾三百年,曲折多舛,間有高僧如警玄、義青、道楷輩出,但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始終未能解決,這就是適應立宗之後的需要、創建本宗獨有的一整套思想理論體系,並使之在可操作層面完善成熟,對本宗修行實踐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惜乎從洞曹兩代起,即一直未能徹底解決此一問題,前文已詳細分析,曹洞立宗之前以「偏正回互」論成立為標志,即已具備思想的早熟性質,洞山曹山兩大師使之更為豐富縝密有加,完成成熟,而在尋找新的理論生長點和依據上則未及開拓,特別是有關本宗在南宗禪法體系之內存在的合理性——其中最突出的是坐禪看經、融會別宗甚至外學(如儒道)這一系列迥異南宗禪主流(洪州、臨濟)的本宗特色,一直未能正面闡明,隨著曹洞宗的次第傳承,這個矛盾越來越突出;舊有的「偏正回互」、「君臣五位」的學說日益不能滿足需要,尤乏可操作性(歷代禪師漸次棄置不言及即是明證),而新的理論體系又未曾建立起來,其矛盾結果事關曹洞宗生死存亡。是以,先有大陽警玄途窮思變、壯士「斷腕」於前,爾後即便在芙蓉道楷中興繁華的表象之下,理論上無以立足的危機依然深重。反之,臨濟名僧宗杲以臨濟禪法蔚為南宗主流、體大思精、大機大用之顯赫背景,冷眼觀之,看破曹洞致命危機所在,自是意料中事,故雲其時曹洞仍在「已墜之際」、「必死之時」!他猛烈抨擊「默照禪」,卻又高度贊揚「默照禪」起曹洞於必死絕境、使其起死回生之功,這一矛盾態度真可謂旁觀者清,最得曹洞宗實際。
明乎此,則知宏智正覺「默照禪」針砭之深切,注重坐禪,自石頭、葯山以來,至曹洞立宗以後,一直是石頭宗系和曹洞宗的修行實踐傳統特色,如果說那些屬於形而上的義理特色可以隨時間推移而有所淡化、脫落,那麼重坐禪這一傳統則貫穿修行實踐,未能迴避,如何與北宗禪之坐禪觀心、拂塵看凈傳統劃清界限,與惠能南宗明心見性、直下頓悟之宗旨保持一致,進而言之,如何對曹洞宗修行實踐提出根本性的指導方針,為其後發展開拓生存空間——以上正是正覺禪師入手處。
「默照禪」者,合守默靜坐與般若觀照之謂也。正覺自作《默照銘》雲: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靈然獨照,照中還妙。露月星河,雪松雲嶠。晦而彌明,隱而愈顯。鶴夢煙含,水含秋遠,浩劫空空,相與雷同,妙存默處,功忘照中。……正偏宛轉,明暗因依。……回互底時,殺活頁紙我。……吾家底事,中規中矩。傳法諸方,不要賺舉。」
正因為切中修行實踐要害,找准了新的理論生長點,正覺認為「默照禪」能給曹洞學人以中規中矩、不被賺舉之信心。這里,既包含和堅持了偏正回互、理事泯融的形而上理念,又更是一種切實便利的習禪方法,他明確否定北宗禪法,認為神秀所謂「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是區分「雪裡粉」、「墨中煤」的荒謬之舉,指出默照者並非觀心看凈,沒有一個身、心一類的特定觀照對象,不僅要求習此禪法者去除一切觀照對象之念,而且連坐禪者自身也要休歇、融入「空」中:「照與照者二俱寂滅,於寂滅中能證寂滅者是你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脫去,地水火風,五蘊十八界,掃除無余。」
通觀「默照禪」之禪法,正覺既堅持和發展了石頭希遷以來禪法宗旨,並將其推展到徹底空心之極致,使曹洞禪法落到實處、站穩腳跟,同時又大膽揚棄了洞、曹二宗師名相過於繁瑣之弊,一改本宗素來不事張揚宣傳傳統,提出簡便易行、富於吸引力的主張,所傳心要,較之往聖,刪繁就簡,明白曉暢,號召力極強。其矛頭所向,直指人心:「參禪一段事,其實要脫生死,脫生死不得,喚什麼作禪?」如此直下了當,不能不令曹洞生命力全活,宗風大振!無怪乎正覺住天童,四方學者爭相奔湊,逾千二百,其住天童垂三十年,寺屋幾千間,無非新者,因緣時節至此而備,天童寺遂為一代習禪中心,此千百學人,得法之後大多「分化幽遠,晦跡林泉」,如龍歸滄海,虎放南山,雖山海之大不顯其跡,而龍吟虎嘯,其影響之大豈可蠡測。
宏智正覺「默照禪」禪法馨香猶溫,長蘆清了一系又連綿繼起,是為曹洞禪入南宋發展之第二梯次。
長蘆清了(1091-1152),法號真歇,左綿安昌(在今四川)人,俗姓雍。嗣法於丹霞子淳,然游歷廣泛,登峨嵋,朝五台,入京師,訪禪講名席,積磨煉之功,南遊詣長蘆,先為祖照禪師充作侍者,後一語投契,繼其法席,有語錄二卷行世,曹洞宗善於融會諸宗特色,至南宋之際,已然袒露於世,無所迴避,其中最為傳統者當屬曹洞與華嚴相為表裡,清了即著有《華嚴無盡燈記》,融華嚴入禪,其末有偈雲:
鏡燈燈鏡本無差,大地山河眼裡花。
黃葉飄飄滿庭際,一聲砧杵落誰家。
又作《凈土宗要》,提倡念佛,強調「信知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凈業,同歸一願。」表現強烈的融會禪、凈、教思想。
天童宗珏(1090-1160),一名大休,舒州人,俗姓鄭。師事長蘆清了禪師,嗣其法。住明州天童寺,學眾恆逾300,較之前輩,曹洞規模至此又見大增。
雪竇智鑒(1162-1191),滁州人,俗姓吳。曾謁長蘆清了禪師,時宗珏以首座示以方便,遂隱居苦參,久之得悟,乃嗣宗珏法緒。住明州雪竇(在今寧波),以本色接人,四方遠來學法,門風大振。
天童如凈(1162-1128),明州葦江人,俗姓俞。初參雪竇智鑒,鑒問:「汝名什麼?」凈曰:「如凈。」鑒曰:「不曾污染,凈個什麼?」凈莫措。一日白鑒曰:「願乞某充凈頭。」鑒曰:「不曾染污,凈個什麼?若道行,許汝凈頭。」凈又莫措。閱數月,鑒召凈室內曰:「前來一拶,道得也未?」凈擬議,鑒大叱:「出!」如果激發數番。一日,忽上方丈,白鑒言:「某甲道得。」鑒曰:「縱脫臼窠,即落便宜,如何道得?」凈擬進語,鑒便打,於是豁然有省,連聲叫曰:「某甲道得,某甲道得。」鑒微笑,即請充凈頭,從受鑒會囑大法,為曹洞法嗣。因其身長而豪爽,時人稱為凈長,後世號為「長翁」。相繼住建康府清涼寺、台州凈土禪寺、臨安府南山凈慈寺和明州天童寺等東南名剎。住天童四年,學者輻湊、門庭清嚴,海內以為法式。臨終遺偈曰:「六十六年,罪犯彌天。打個跛跳,活陷黃泉。咦,從來生死不相干!「嗣其法者有鹿門覺、石林秀等人,日本京都僧人永平道元於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謁見如凈。兩年後,如凈竟許為法嗣,傳芙蓉楷祖法衣、《嗣法書》、《自贊頂相》和《寶鏡三昧》、《五位顯訣》等,與道元攜返日本。
天童如凈在南宋曹洞宗史上有殿軍之慨,這與其個人風格大有關系,其為人豪放,見處高邁,放言縱談,痛斥時弊,則惡拳痛棒。史家往往以「只管打坐」一語概括其宗風,而言不及其內心沉痛激憤之深,實為皮相之言。據永平道元所述,其示雲:「參禪者身心脫落也,不用燒香、禮佛、念佛、修懺、看經,只管打坐而已,」則看似將「默照禪」推展為極致,即所謂「發展」,其實為匡救時弊痛下針砭之行也。禪宗發展至此,其僧界惑溺名利,風紀頹敗之狀亦臻於極致。觀如凈說法之語,不見乃祖從容綿密、回互親切之風,而觸目盡是憤嫉痛言,如指斥「僧堂里都不管,雲水兄弟也都不管,只這與客官相見追尋而已,」又如常就天下僧家長發爪之輩警誡雲「不會凈發,不是俗人,不是僧家,便是蓄生。古來佛祖,誰是不凈發者!如今不會凈發,真個是蓄生!」其它如指斥在服裝上「近來都著直綴,乃澆風也,你欲慕古風,則須著褊衫……近來參禪僧家,謂著褊衫是律家兄弟服者,乃非也,不知古法人也。」又如在經行步態上強調「僧家寓僧堂,功夫最要直須緩步,近代諸方長老不知人多也,知者極少……你試問諸方長老看,畢竟他未曾知也。」他因而規定自己門下:「今日參內里之僧,必著褊衫,傳衣時、受菩薩戒時亦著褊衫。」經行則「肩胸等不可動搖而振也。」以上通見其日本法嗣永平道元在《正法眼藏隨聞記》所轉述之語。以一代豪邁不羈之龍象,卻似乎汲汲於發、爪、著衫、步態等瑣細不堪處,其實睹落棄而知秋之沉痛,扶危局於欲傾之悲苦,堪向何處道得?最後,他竟將曹洞傳法信物,悉數盡付隨參不到三年的異域僧人道元,令其席捲而歸海東,此似為色望之舉,實乃拯救曹洞之一高著眼。回顧曹洞宗歷史,壯士斷腕。自行了斷,以拯法脈,大陽警玄在前,天童如凈殿後,如是再者,其令人肅然深思。
天童如凈目送傳法信物盡隨道元掛帆遠去,回過頭來,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置身其間的五家禪宗的格局的呢?他上堂示眾雲:「如今個個只管道雲門、法眼、溈仰、臨濟、曹洞等家風有別者,不是佛法,也不是祖師道也。」「近年祖師道廢,魔黨畜生多頻頻舉五家門風,苦哉!苦哉!」蓋對五家兒孫落窠窟、競勢利、使正信佛法淪喪之危局痛入骨髓,故出此獨斷之語。道元回到日本,用旁觀者口吻轉述說:
「大宋國120餘年,接引學人者,攀臨濟之四料簡,四照有,雲門之三句,洞山之三路、五位等,以為學道標准,先師天童和尚,常笑此曰:『學佛豈如此也?』
數百年來禪宗界慘淡經營之五家格局,竟被一句「學佛豈如此也?」輕輕問住,這便是曹洞宗在宋代操守清嚴見識高邁的法門龍象——天童如凈所下的總結之語,令人不免有悲從中來之慨。在這里,簡單地批評天童如凈矯枉過王、偏激片面,或指認永平道元有某種貶家禪總格局也好,其成就是絕不容否定的,也無法否定,問題是,面對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佛教歷史局面,人們都能回味這位高僧的輕輕一句笑語:「學佛豈如此也」么?
在芙蓉道楷門下,曹洞宗中興的第三梯次則是由凈因自五傳至萬松秀一系所完成。其歷時近一百五十年,與丹霞子淳至天童如凈一系歷時大體相當,但跨越南宋、金和元三代,中間數傳法脈較為模糊不清。
凈因自覺(?-1117),青州人,俗姓王。少業儒,受知於司馬光。宋紹聖(1094-1098)年間,從芙蓉道楷落發,數年從學,得楷印可。崇寧(1102-1106)間,奉詔住京師凈因寺。政和元年(!!15)遷鹿門寺(在今湖北襄陽)。政和七年(1117)二月示眾而化。灰燼中有舍利如菽,還葬青州,入塔日,有雨華之感應,史家有將天童如凈法嗣名鹿門覺者,與凈因自覺混為一談,緣於凈因自覺後遷鹿門之故。實則二者相距百年有餘。
青州一辨,為凈因自覺法嗣。宋宣和(1119-1125)年間,曾聚十方僧眾,拈提宗綱,設百問示眾,由慈雲覺遂一作答。其後,由元代林泉從倫逐一附頌,集成《青州百問)一書,宣示曹洞宗風,流行後世。
青州中以大明僧寶、王山僧體二代,傳世雪岩如滿禪師。雪岩如滿(1136-1206),一作慧滿。山西汾陽人,俗姓崔。在太原王山謁僧體禪師而得法,並承師丈席。晚遷大明寺(在今河北磁縣),學人四集,盛極一時,有語錄傳世。
萬松行秀(1166-1246),河內之解(今河南洛陽一帶)人,俗姓蔡。少年出家於邢州(今河北邢台)凈土寺,輾轉至磁州大明寺參雪岩如滿,總二十七日便領旨,在滿門下二年,盡得其底蘊,如滿遂付以衣偈,令其嗣法,返回邢州凈土寺後,在寺旁構「萬松軒」以自適,因有萬松之號,次遷中都(今北京)萬壽寺,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行秀應詔赴內廷升座說法,帝躬迎禮,聞法感悟,賜錦綺大衣,建普度會,每歲設齊。後奉詔移住大都仰山棲隱寺,再遷報因寺,晚年退居報恩寺從容庵,秀天資英才,於百家之學無不淹通,曾三閱藏經。著述甚豐,有《祖燈錄》、《釋氏新聞》、《鳴道集》、《辨宗說》《心經鳳鳴》、《禪悅法喜集》和《請益錄》,並語錄等若干卷,而以《從容庵錄》最為著名,及門弟子眾多,得法者一百二十人,影響最大者林泉從倫、華嚴至溫、雪庭福裕等,以居士身份從學護法的還有耶律楚材等金元兩朝官紳。
《從容庵錄》是萬松行秀在耶律楚材敦請之下,將歷年講解公案和頌古的舊稿整理所在之書,集中體現了他所弘揚的曹洞禪風。耶律楚材為此書作序,該書全稱《萬松老人評唱天童和尚頌古從容庵錄》,詮釋正覺的《頌古百則》。其每則集公案與頌古為一。依《碧岩錄》體例,每則之下例分示眾、列舉公案、列舉公案、列舉頌古、夾注和評唱五種內容。行秀自述其撰此書目的有三:「一則旌天童學海波瀾。附會巧便;二則省學人檢測討之功;三則露萬松述而不作,非臆斷也。」行秀博學廣聞,引領學人窺見宏智正覺心要,游刃有餘,其兼通內外典功夫亦在「述而不作」之中畢現。
曹洞宗發展至十三世紀上半期,其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觀。一方面,由丹霞子淳經清了四傳至天童如凈一系,幾經周折,至如凈竟告消歇。前文已分析如凈身陷禪界弊端叢生之局,憤世嫉俗,無力回天,終將曹洞傳法信物悉付日僧道元,任其跨海東去,道楷中興之功,遂傳東瀛。另一方面,凈因自覺至萬松行秀一系由南方漸移北地,入金元之庭,不意在如滿至行秀一兩代之間,不過三四十年光陰,竟然得到自由生發,傾倒朝野,生機勃勃,發揚光大中興精神,又開辟了曹洞興盛北地百餘年的黃金時代。此中底蘊,實令人深思。從社會文化氛圍看,南宋偏安,民族矛盾與社會矛盾交織,雖僧界亦不遑寧處,更兼文化腐朽習氣深重,禪雖如凈之操守清嚴亦回天乏力;而凈因自覺一系,數代傳承之間不知不覺脫離南宋,得遇北地金元政權,少數民族統治者入主北地不久,所染漢人習氣不深,文化上多清新剛健之氣,少滯著陳腐之習,故能為佛教生存與發展提供廣大空間。萬松行秀遇如此時節因緣,於心平氣和之中從容伸展,其庵號「從容庵」,著《從容錄》,力從容道業,此等境遇則為南方曹洞宗人所未敢夢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