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鮮花
❶ 雲南的主要栽培作物有哪些以及它們分布概況,,,,謝謝
雲南主要糧食作物區域布局
(一)稻穀
根據生態環境、生產水平和耕作制度,雲南優質稻劃分為3個區。
1.滇南熱帶秈稻軟米集中發展區。從南部邊緣的低海拔河谷熱區呈樹枝狀伸入內地,有元江、景洪、勐臘、孟連、金平、屏邊、紅河、元陽、綠春、江城、隴川、勐海等縣,活動積溫7000-7500℃。年平均氣溫21℃以上,最冷月平均溫度大於15℃,包括東部海拔低於400米,西部海拔低於700米的秈稻區。
2.滇南、滇西北亞熱帶秈軟米重點開發區。包括紅河、文山州南部,普洱市、臨滄南部、西雙版納和德宏州的富寧,勐海、盈江、隴川、瀾滄、孟連、滄源、開遠、彌勒、文山、硯山、廣南、潞西、景東、雙江、新平、西盟和金沙江流域的巧家、元謀、永勝、華坪、瀘水、賓川等縣市,活動積溫在6000~7500℃,年平均氣溫17~19℃,最冷月平均氣溫10~13℃。該區為東部低於海拔1100米,西部低於海拔1400米的秈粳交錯區。
3.滇中、滇中北亞熱帶粳型優質米開發區。包括文山州東部,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和曲靖市南部,紅河州北部,臨滄北部,保山、昭通地區北部及怒江州等部分河谷地區,活動積溫5000~6500℃,年平均氣溫16~18℃,最冷月平均氣溫8~12℃。該區為東部海拔1100~1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的粳稻區。
(二)玉米
雲南省各地均有玉米種植,但由於氣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條件和玉米本身的生育特性、耕作制度以及群眾的種植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各地玉米種植面積、產量及在糧食作物中的地位各不相同。曲靖、昭通、文山、紅河、臨滄、思茅6個州(市)是雲南省玉米主產區,每個地州玉米面積都在百萬公頃以上,但中低產地面積比例較大。具體可分為四個種植區。
1.滇東北溫涼玉米區。包括東川、昭通地區及宣威、會澤等市縣,是雲南省旱糧主產區,玉米面積佔全省玉米面積的23.5%。該區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400米的地區,多為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實行玉米與小麥或馬鈴薯與玉米間套種,也可一年兩熟,玉米適應性熟期類型為中早期或中熟種。最適宜玉米生長的地區有宣威、會澤、昭通和魯甸壩子,地勢平坦開闊,土壤主要是山地紅壤和黃壤,肥力較高,適宜多種類型玉米品種生長;適宜玉米生長的地區有東川、巧家、彝良、大關、鹽津、綏江、永善、威信、鎮雄、水富等縣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坡耕地比重大,土壤條件差。
2.滇西北冷涼玉米區。包括麗江地區、迪慶州和怒江州共12個縣.玉米面積佔全省玉米面積的7.4%。該區玉米主要分都在海拔2000~2400米,多為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玉米適應性熟期類型為中熟或中早熟種。適應玉米生長的地區有麗江、永勝、華坪和寧蒗等縣的大部分地區;次適宜玉米生長的地區有維西、蘭坪、瀘水、碧江、福貢和貢山等縣在海拔2400米以下的地區;不太適宜的地區有中甸、德欽等縣的高寒地區。
3.滇中溫暖玉米區。包括位於北緯24~26℃的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全部,曲靖和玉溪的大部分縣以及瀘西、鳳慶、永德等共55個縣,玉米面積佔全縣玉米面積的34.5%。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000米的壩子邊緣、丘陵山區和半山區,多實行一年兩熟和兩年三熟制,玉米適應性熟期類型為中熟或中晚熟種。最適宜玉米生長的地區有昆明、富民、嵩明、宜良、路南、安寧、晉寧、綠勸、曲靖、陸良、馬龍、尋甸、師宗、羅平、富源、瀘西、易門、玉溪、澄江、江川、華寧、通海、峨山、新平、楚雄、武定、綠豐、姚安、南華、雙柏、大理、巍山、彌勒、南澗、鳳慶、永德、保山、施甸、昌寧、龍陵、騰沖等海拔220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區;次適宜的地區有元謀、大姚、永仁、賓川、祥雲、劍川、鶴慶、洱源、雲龍、漾濞和永平等縣的多數地區。
4.滇南暖熱玉米區。包括文山、普洱和西雙版納州、德宏州的全部,紅河、臨滄地州的大部及元江縣共46個縣,玉米面積佔全省玉米面積的34.5%。本區玉米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800米的范圍內,可春播、夏播、秋播和冬播,多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五熟,也有一年三熟,玉米適應性熟期類型為晚熟玉米。適宜玉米生長的地區有文山、硯山、邱北、廣南、富寧、西疇、麻栗坡、馬關、彌勒、開遠、個舊、建水、蒙自、屏邊、金平、河口、元陽、綠春、紅河、石屏、元江、普洱、墨江、普洱、鎮沅、景東、景谷、雲縣、臨滄、雙江、耿馬、鎮康、滄源等縣的大部分地區;次適宜的地區有德宏、西雙版納2個州以及普洱的西盟、瀾滄、孟連、江城等縣的大部分地區。
(三)小麥④
小麥是雲南省主要的糧食作物,也是小春的第一大作物,種植區域遍及全省 126 個縣市, 海拔 300~3600米的地方均有分布。雲南小麥播種面積和總產一般占當年夏收糧豆面積和總產的60%左右,近年來呈下降趨勢。全省境內海拔2500米以下絕大部分地區都廣泛種植冬小麥,同時,小麥對生態條件的選擇和適應,使小麥在雲南復雜多樣的氣候環境中的分布和產量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區域性。
根據雲南小麥的氣候適宜性,可以將雲南小麥種植區劃分如下:
1.最適宜區。本區主要分布在滇西大理州、保山市東部及麗江、永勝等地。小麥生長季節內溫度水平處於最適宜指標范圍內,基本無霜凍危害,但水濕條件差別較大。
2.適宜區。適應區分為3個小區。溫、水條件在茬口有較大不同,但產量潛力相當。①溫度最適宜但嚴重缺水重霜凍區,包括昆明、玉溪、楚雄3個地州大部和瀘西、陸良、師宗、宣威、富源等地。②溫高水分適宜區。以綠春、屏邊、元陽、鳳慶、西盟、福貢、瀘水等地為代表,面積小且分散。③溫高適宜缺水中輕霜凍區。主要分布在馬關、廣南、西疇、邱北等地。
3.次適宜區。該區屬低產區,但各地氣候要素值差別較大,幾乎分布在全省各地州。
4.不適宜區。該區包括高溫不適宜區和低溫不適宜區。高溫不適宜區包括河口、景洪、大勐龍、勐臘、元江、元謀等高溫地帶;低溫不適宜區包括以大山包、德欽、中甸等為代表的高海拔地區。
在1990~2008年的19年間,1999年小麥種植面積最大,為72.53萬公頃,1999年以後小麥種植面積均有所減少。到2008年減少為42.5萬公頃。由於面積減少得快,產量也是連年下降,1997年達166.14萬噸最高產量後一直下降,到2008年產量僅為83.05萬噸。由於小麥的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而薯類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到2003年薯類種植面積超過小麥,2001年薯類產量超過小麥,從此薯類的產量和面積在雲南省糧食產量中位居第三,而小麥退居為第四。2008年薯類播種面積58.69萬公頃,產量169.76萬噸⑤,遠遠高於小麥的產量。
三、雲南省主要糧食作物分區域比較優勢分析⑥
2008年,雲南省稻穀種植面積1017.53千公頃,產量621.01萬噸;玉米種植面積1325.8千公頃,產量529.55萬噸,玉米種植遍及全省16個地州市;小麥種植面積425千公頃,產量83.05萬噸。雲南省經濟研究院、雲南省物價局成本調查監審處的研究顯示,1999~2007年雲南省稻穀、玉米、小麥、馬鈴薯四種作物的種植同全省平均相比較的效率優勢指數 、規模優勢指數 、綜合優勢指數 如下(表1):
表1 1999-2007年雲南主要糧食作物 、 、 的平均值
稻穀玉米小麥稻穀玉米小麥稻穀玉米小麥昆明1.971.650.670.760.790.631.221.140.64曲靖1.881.520.550.411.030.350.881.240.43玉溪0.740.580250.720.621.870.720.590.44昭通1.711.180.450.261.690.580.691.400.50楚雄1.691.260.461.200.750.731.420.960.66紅河0.960.590.291.121.080.601.060.790.41文山1.841.130.400.701.330.531.131.220.45普洱0.500.320.181.531.400.420.870.660.27西雙版納0.330.180.132.580.990.010.930.410.03大理1.381.080.571.041.030.501.201.040.52保山0.620.420.241.061.030.590.800.650.37德宏0.210.110.1.1.490.610.230.560.260.15麗江1.480.870.710.751.170.791.051.000.74怒江1.770.960.500.461.710.640.901.230.56迪慶1.711.220.890.291.591.130.691.381.00臨滄0.330.220.111.001.370.670.560.540.26
❷ 請問知道各種民族節日、服裝、民屋等等的習俗嗎
彝族
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石林、楚雄、大理 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 二月初八 大姚、雙江 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 二月初八 石林 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 二月初八 景谷 跳蘆笙舞
賽衣節 三月二十八日 大姚 賽衣
三月會 三月二十八 牟定 趕集、跳舞
虎節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雙柏縣小麥地沖 跳舞
白族
三月街 三月十四至十六日 大理 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大理 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 六月二十五日 大理村寨 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 日期不一 大理 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
頭、歌舞、游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 七月末八月初三天 劍川 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 一月三日 屏邊、永善 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 五月十五日 麗江 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 節期不定 麗江 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 三月七月 牲畜交易
三朵節 二月初八 麗江 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 七月中旬 麗江 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 七月二十五日 瀘沽湖 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 一月十五日 潞西、隴川 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 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 藏歷除夕 迪慶 跳神節目
賽馬會 五月初五 中甸草場 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 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 五月初五 迪慶 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布依族
牛王節 四月八日
羅平、富源 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 版納、德宏 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 景谷 採花獻佛
送龍節 公歷一月 西雙版納大勐龍 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 一月一日 墨江 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 二月屬龍日 金平 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 八月第一二個龍日 紅河 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 六月 紅河 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 十月 思茅、紅河 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 二月二日 紅河 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 三月第一個屬牛日 思茅 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 三月 富寧 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桿節 二月八日 怒江、保山 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 臘月或正月上旬 怒江 賽歌、沐浴
澡堂會 春節 迪慶 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 回歷十月一 昆明等地 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 回十二月 昆明等地 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 十月 瀾滄 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 正月初一 瀾滄、孟連 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 立夏日 瀾滄縣 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 臘月 西盟、滄源 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 五月二十九日 文山、紅河 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 五月五日 寧蒗 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 九月十五日 怒江、德宏 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 三月 版納 跳鼓舞、竹桿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 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 富源 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 臘月 貢山 剽牛、祭天、跳鍋庄、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 六月 版納 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 三月十五日 怒江峽谷 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 臘月二十九日 怒江峽谷 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
❸ 你還知道哪些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節目選擇其中一個節日簡單地介紹一下
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一、特色的少數民族節目蒙古摔跤:
比賽形式:
1、搏克運動的比賽形式古樸而莊重。按蒙古族傳統要求,參賽選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製成的"卓得戈"(緊身半袖坎肩),裸臂蓋背,"卓得戈"邊沿鑲有銅釘或銀釘,後背中間有圓形的銀鏡或"吉祥"之類樣字,
2、腰間系用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策日布格"(圍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澤勒"(褲),"班澤勒"外套一條綉有各種動物或花卉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或馬靴。
優勝者脖頸上配套五色綵綢製成的"將嘎"(項圈)。它是搏克手獲勝次數多少的標志,獲勝次數越多,"將嘎"上的五色綵綢條也越多。
3、搏克比賽在悠揚激情的"烏日亞"贊歌聲中開始,比賽場地無特殊要求,有一塊平坦草地或土質地面即可舉行。選手們揮舞著壯實的雙臂,跳著模仿獅子、鹿、鷹等姿態的舞步入場。
4、比賽規則簡單明了,不限時間,參賽者也不分體重,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為負。搏克運動要求選手腰、腿部動作協調配合,在對抗中充分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二、服裝
比賽時,摔跤手要穿專門的摔跤服:上身著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短袖背心,蒙古族親切的稱其為"召格德"。
上面釘滿了銀質的"大號圖釘",後背中央還有代表著"吉祥"類的字樣,背罩紅、黃、藍三色做成的"布條披肩"。
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褲,外面在套一條綉有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腳蹬蒙古靴。這身"行頭"一亮相,就"震"住了在場的所有觀眾。
雙方交手時要高唱挑戰歌,然後會跳著獅舞出場,顯得相當有氣勢。裁判員發令後,雙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撲、拉、甩、絆等技巧以制勝。
比賽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險動作,除腳掌外,其他膝蓋以上的任何部位著地即為失敗。與其他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是,搏克比賽不受年齡和體重的限制,也無時間限制。
(3)永善鮮花擴展閱讀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和「游戲」。
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葯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匯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又神聖。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那達慕」活動的是1225年用畏兀兒蒙文(古蒙古文)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
元、明兩代,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結合一起,從此形成男子三項,從此形成了「那達慕」大會比賽的固定形式。
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游藝活動,其規模、形式和內容較前均有發展。
當時的蒙古族王公以蘇木(相當一個區)、旗、盟為單位,半年、一年或三年舉行一次「那達慕」大會,並對比賽勝利者分等級給予獎賞和稱號。
但當時由於王公貴族的暗箱操縱,「那達慕」會上經常由王爺的摔跤手、賽馬手和射箭手獲得冠軍。
❹ 昭通市的別稱是
東漢置朱提郡以來,南詔始稱烏蒙部,明置烏蒙府,清朝改土歸流,清雍正專對昭通實行屬改土歸流後,統治者為了標榜其功績企圖青史留名便以更改地名為手段,並想藉此摧垮本地土著的心理防線。
當時負責此事的雲貴總督鄂爾泰望文生義借機曲解烏蒙為「烏暗蒙敝」(據說烏蒙在彝語中有鮮花盛開之意)其在請示雍正皇帝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的奏章中寫到「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宣通」。成為昭通一名的由來。
❺ 苗族資料
苗族
--------------------------------------------------------------------------------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人口:7398035
分布: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
殺魚節 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
「祭鼓節」 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
「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
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
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
苗」等;三是舊時代統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
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苗族」。廣西的苗族佔全國苗族人口5.5%,
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後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雲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區。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
文化。
http://www.gx.cninfo.net/luo/miaozu1.htm
苗族
作者:站長
苗族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據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雲南苗族有89.57萬人。1998年有94.26萬人,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11%。苗族居住較為分散,全省各地幾乎都有分布,人口在5000以上的縣有123個,超過5萬人的有廣南、金平、屏邊、馬關4個縣。其中滇東南文山、紅河兩個州的苗族居住人口相對集中;分布在雲南北部的苗族分為滇東北和滇中兩塊,滇東北是雲南高原面上地勢最高的區域,這里有兩條呈南北走向的山脈:一為烏蒙山,它北起鎮雄、彝良,向南綿延伸展,消失於曲靖地區;一為五蓮峰,它北起綏江與永善之間與烏蒙並行南下,經大關、過昭通而巧家。分布於滇東北的苗家山寨就點綴在這兩條山脈的半坡和山顛之中。在滇中,由於四川西部的幾座大山逶迤南延,其餘脈跨過金沙江,構成昆明和楚雄以北幾列南北走向的山,如拱王山、梁王山和山台山;還有普渡河、龍川江等河流與山嶺相間,由南向北匯入金沙江。在這河川兩旁的群山之間。散布著大大小小的苗家村落,進而把滇東北和滇中地區的苗族聯為一體。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由於居住分散,各自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同,又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支系。這些支系之間不僅自稱不同,習俗各異,而且語言也分屬不同的方言,有的支系相互之間甚至不能直接對話。分布在滇南地區的有花苗、白苗、青苗、紅苗、綠苗、漢苗等。所操語言都屬於川黔滇次方言和滇東北次方言。居住在滇東北和滇中地區的大花苗,自稱「阿蒙」。
關於苗族的歷史源流,據苗族「古歌」和史書記載,苗族的族源和遠古時代的「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關系。距今五千多年前,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一帶,古人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過艱苦的勞動,逐漸形成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九黎」,以□尤為其首領,他們藉助優越的自然條件,不斷開拓創新,生產力日益得到提高,社會經濟發展較快,一躍成為雄踞祖國東方的強大部落。與此同時,以黃帝為首的另一個部落聯盟,也興起於黃河上游的姬水,並向黃河下游發展。和「九黎」發生沖突。最後在逐鹿(今河北省逐鹿縣)將九黎打敗。戰敗後的九黎其勢大衰,但他們還據有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廣闊地區,自然優勢仍然為之所佔。到堯、舜、禹時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即史書上所說的「三苗」。「三苗」經過後來的發展壯大,可謂人多勢眾,又據有洞庭、鄱陽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理方面的優勢,實力非常雄厚,曾和堯、舜、禹為首的部落聯盟進行過長期的抗爭。
到商、周時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在長江中游地區與其他民族一起被稱為「荊楚」。有時也被稱為「南蠻」。後來荊楚的社會日漸強盛,發展成為春秋戰國時「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國主體居民。這不難看出,「九黎」、「三苗」、「南蠻」(荊楚)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而且都包括有苗族的先民。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中。由於部落之間的相互戰爭,導致了苗族大幅度、遠距離、長時期地處於遷徒狀態之中。遷徒方向,先由東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於小范圍內的局部移動則是多向性的穿插。苗民每搬一地,多則三五年,少則一二年,就這樣在群山中輾轉,像流沙般地慢慢滲透到全省的大部地區,有的直至越出國界,進入東南亞。這種長時期的流動,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見的。苗族遷入雲南的時間,最早是在唐代,大量遷入則是在明、清以後。
一年一度的花山節是苗族的傳統佳節,也是青年男女尋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節。由於居住分散,花山節的時間各地有別。滇南苗區的花山節主要是在春節的正月初二至初八九;滇東北和滇中地區主要是五月初五。每到這個時候,周圍百里開外的青年男女身著盛裝,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湧向五彩擯紛的花山場。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來參加的人們敬酒、祝福,隨後宣布花山節活動開始。此時,花山場內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彩旗迎風招展,在歡快的氣氛中各種活動隨之開始。除花山節外,苗族還有嘗新節、端午節等。
苗族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但由於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憑口耳相傳。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由苗族群眾創作,在苗民中廣泛流傳的民間口頭文學,是雲南苗族文學的主要部分,其體裁多樣,不僅有民歌、情歌,還有傳說、故事、諺語等等。苗族先民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遠古時代,一方面頑強地同大自然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方面又展開幻想的翅膀,對當時條件下根本無法作出科學解釋的宏觀世界,進行種種大膽的推測,創造丁許多歌頌人的力量,鼓舞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氣勢恢宏、意境優美的神話。這些神話,使我們生活在科學昌明時代的後來者讀起來,也不禁胸襟為之開闊,意氣為之振奮。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苗族的口傳文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在被書面文學所取代,結束了苗族文學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苗族有自己的舞蹈,且起源很早,早在宋代蘆笙舞就進入朝廷表演。隨著歷史的發展,苗族舞蹈仍處在不斷的完善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雲南苗族在各級政府的幫助下,結束了長期遷徒的流動生涯,過上了定居生活,耕種方式逐步從粗放的刀耕火種向精耕細作發展,這是雲南苗族農耕文化發展史上的飛躍。
在黨和各級政府的關懷下,居住在雲南省境內的苗族同胞,在自己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在自然環境和生產條件的多類型差異影響下,形成了多層次的經濟文化特徵。改革開放以來,苗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逐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得到顯著改善,苗區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今天,苗族人民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甩掉了貧困,正放開步子向小康邁進。
(撰稿:顏恩泉)
❻ 雲南18怪,具體有哪些
雲南十八怪具體如下:
1、雲南第一怪:雞蛋用草串著。
老鄉們為了便於買主攜帶所購買的雞蛋,又不被碰壞,便以竹篾或麥草貼著蛋殼編,每個都隔開,十個為一串,可以掛在牆上,想吃的時候便吃幾個拿幾個。
2、雲南第二怪:摘下斗笠當鍋蓋。
雲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於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於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
3、雲南第三怪:三隻蚊子一盤菜。
雲南的許多地區,天氣較為炎熱,終年蚊蠅不絕,特別是野地與牲畜圈裡的蚊子個頭都比較大,所以誇張說3個蚊子一盤菜。
4、雲南第四怪:火車沒有汽車快。
由於有許多的高山峽谷,所以雲南境內的鐵路坡度很大、彎道較多,使得火車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車沒有汽車快的獨特景觀。
5、雲南第五怪:大理粑粑叫餌塊。
雲南產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後,揉製成長條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顏色白如雪,像內地做的白米粑,當地稱餌塊。
6、雲南第六怪:山洞能與仙境賽。
雲南地處熔岩地形,產生了許多溶洞與地下河流,許多溶洞里都有千姿百態的景觀,尤其在給燈光照射後如同到了仙境與龍宮一般,無比美麗。
7、雲南第七怪:四季服裝同穿戴。
雲南地區氣候多變,夏天不熱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溫差較大,可以說是冷熱瞬四季服裝同穿戴變,在街上四季服飾隨處可見,長的、短的、厚的、薄的,顏色艷麗,絢麗多彩。
8、雲南第八怪:螞蚱能做下酒菜。
雲南許多地區的人都有吃蟲的愛好,變害蟲為佳餚,化昆蟲為美味,所以昆蟲都因為油煎之後,焦脆鮮香,而成為了美味的下酒菜。
9、雲南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
雲南方言里傣族發音是泰族,而且一般會叫老泰。外地方鬧不清怎麼回事見到對著傣族小鋪少(傣語:姑娘)老泰老泰,以為是內地人老太太的意思。
10、雲南第十怪:和尚可以談戀愛。
雲南與幾個信奉佛教的國家接壤,而佛教國家的男子上寺廟當和尚就像內地上學讀書或服兵役一樣,到時還可以還俗結婚生子,受其影響,邊民也穿和尚服談戀愛。
11、雲南第十一怪:老太爬山比猴快。
雲南多高山深谷,當地的婦女們從小到老都勤勞無比,爬山越嶺、種地砍柴都習以老太爬山比猴快為常,因此練就了一身矯健的身板與腳勁,七八十歲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12、雲南第十二怪:新鞋後面補一塊。
少數民族婦女在綉花鞋後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綉花精心點綴。既美觀又有擋灰擋泥的實用價值。
13、雲南第十三怪:竹筒能當水煙袋。
當地人抽煙所用的煙袋很像內地的吹火筒,只不過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裡。火筒能當水煙袋吸,煙氣經過水過濾,可以減低焦油的濃度,味道更加清涼香醇。
14、雲南第十四怪:腳趾常年都在外。
雲南到處崇山峻嶺,行路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會有較多的腳汗,於是就做成淺底淺幫鞋,露出腳趾,能夠感到更加涼爽。
15、雲南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帶。
雲南的婦女們歷來勤勞,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們來干,而男子們相對來說卻比較清閑,大多都呆在家裡帶孩子。
16、雲南第十六怪:花生蠶豆數堆賣。
舊時滇省民風純善,喜歡以物易物,恥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蠶豆等物品都數堆賣,花生蠶豆數堆賣。
17、雲南第十七怪:這邊下雨那邊曬。
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十里不同天的多變氣候的。相差十里便會這邊下雨那邊曬,有不同的天氣景象,而同一座山的兩面也是一面艷陽天,一面雨傾盆。
18、雲南第十八怪:四個竹鼠一麻袋。
山區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筍。食竹筍的鼠多肥碩,形狀與家鼠有很大差異。用這四個竹鼠一麻袋來形容。
(6)永善鮮花擴展閱讀
遊客去雲南旅遊的注意事項如下:
1、雲南每天早晚溫差大(12~15℃),請注意著裝,預防感冒;氣候較為乾燥,外出時請多注意喝水補水;
2、雲南地處雲貴高原,室外紫外線照射較強,注意防曬,帶好防曬用品;
3、麗江、香格里拉、德欽等地海拔較高,注意休息,以防出現高山反應;
4、麗江玉龍雪山下纜車站旁,備有防寒服裝及氧氣包出租,客人可根據自身的需要租用;
5、在麗江、香格里拉、德欽等地地區自費騎馬或騎氂牛拍照時,亦請注意安全,聽從主人安排指導,切勿做出驚嚇牲口的行為,以免給自己造成傷害; 麗江葵花寶典中描述,其中拉市海的馬最為溫順,在香格里拉騎馬則注意不要劇烈運動防止高原反應。
6、雲南旅遊注意事項:旅遊攝影時,請注意安全;
7、在選購旅遊紀念商品,注意不要隨意去動擺設的樣品,以防意外損壞;
8、雲南旅遊注意事項:8月中旬~9月雲南的大致氣溫:昆明19~28℃,大理:18~28℃,麗江:16~28℃。
9、在海拔2800米以上地區不要走太快,否則會有缺氧的感覺;
10、雲南旅遊注意事項:昆明、大理、麗江屬高原型西南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很大,夜晚氣溫偏低。
雲南特產如下:
普洱茶、嘉華鮮花餅、三七系列產品、冬蟲夏草、昭通天麻、斑銅工藝品、民族手工藝品、樹化玉、翡翠製品、銀器、蝴蝶蝶翅畫、民族服飾、乳扇、酸角、酸角糕、甜角、傣味火燒乾巴、「雲南十八怪」小點心、山竹、花卉、花茶、越南水果脆片、袋裝干野生食用菌等。
❼ 花山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花山節是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南部和中西部以及四川南部、雲南東南部。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一帶苗族的傳統佳節,進入臘月中旬,花山主辦人就要在舉行花山盛會的地方高高地豎起一根木桿,稱為花桿。在離桿頂一米左右的地方,掛有紅、黃、藍、白色綵帶,以及象徵喜慶和將要獎給爬花桿優勝者的蘆笙、糖果等。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舉行。雲南永善縣的馬楠山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的花山節規模也很大,文山、馬關、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趕去參加。花山節不論是哪個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參加。主辦人准備一些酒,招待前來採花山的客人。花山場上,舉行武術、鬥牛、賽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賽活動。獲勝者由主辦人掛紅戴花,給予物質獎勵。青年男女對唱山歌,尋愛寄情,互訂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