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品鑒會
⑴ 毛澤東詩詞賞析——《卜運算元 詠梅》
此詞通過對梅花俊美而堅韌不拔形象的塑造,寄託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英勇無畏,謙虛內磊落,藐視各容種困難的情懷,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同修正主義和一切反動勢力作不屈不撓的斗爭,堅定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會實現的信心。
詞中象徵、擬人、襯托、比喻、誇張、對仗、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寫出了梅花富於挑戰性的個性和謙遜無私的高風亮節,較完美地實現了托物言志的目的。
(1)鮮花品鑒會擴展閱讀:
原文:
卜運算元·詠梅
【作者】毛澤東【朝代】近代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譯文:
風風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飛雪又把春天迎來。懸崖已結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麗競放。梅花她雖然美麗但不與桃李爭艷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來報。等到滿山遍野開滿鮮花之時,她卻在花叢中笑。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1961年,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是歐美封鎖,蘇聯翻臉;面臨的國內環境是經濟困難,災害重重。面對困難和壓力,毛澤東想要表明共產黨人的態度和鬥志,便醞釀寫下這首詞。
⑵ 《金縷衣》杜秋娘 賞析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兩句以「勸君」領起,既賦又興,引人注意。上句開門見山提出問題,金縷衣雖然華貴,但不值得珍惜。「莫惜」,指不要過於看重,言下之意有比其更為重要的東西。「金縷衣」,用金線刺綉的華美的服裝,這里指代一切華貴的東西。
白居易《秦中吟·議婚》有「紅樓富家女,金縷綉羅襦」之句。「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本屬「須惜」,詩人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為珍貴的東西。詩人以物起情,這樣開頭就有一種引人入勝的力量。下句從正面說明需要珍惜青春的大好時光,補充上句。
「惜取少年時」就是要珍惜少年時代大好時光,岳飛《滿江紅》中「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也屬此意。這兩句用賦體陳述,語義之間形成輕重、取捨的比較,詩人用否定與肯定的語氣直陳己見,否定前者乃是為肯定後者,由此更突出後者的珍貴。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字面意思是當鮮花盛開的時候,要及時採摘,不要等到春殘花落之時,去攀折那無花的空枝。
本句以春日花開花落做比,一說時光易逝,美好的青春時光很快就會過去。一說要勇於把握時機、抓住機會,不要優柔寡斷、拖泥帶水,一旦時機錯過,將一事無成,空餘悔恨。
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也是此意。前句的時光易逝,更突出了後句把握時機的重要性。兩句一鋪一宣,渾然一體,讓人心悅誠服。
(2)鮮花品鑒會擴展閱讀
唐·杜秋娘《金縷衣》全文: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惜取 一作:須取)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花開 一作:有花)
譯文:不要愛惜榮華富貴,而應愛惜少年時光。就像那盛開的鮮花,要及時採摘。如果採摘不及時,等到春殘花落之時,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⑴金縷衣:綴有金線的衣服,比喻榮華富貴。
⑵須惜:珍惜。
⑶堪:可以,能夠。
⑷直須:盡管。直:直接,爽快。
⑸莫待:不要等到。
《金縷衣》創作背景:這是中唐時的一首流行歌詞。據說元和時鎮海節度使李錡酷愛此詞,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
⑶ 鮮花滿月樓的歌曲鑒賞
這首《鮮花滿月樓》是為這位古龍筆下最完美的英雄創作的,歌曲第一次內響起是上官飛燕容與花滿樓相識之時,那是春風滿人間,百花滿月樓的時節,兩個人於高樓之上,共賞百花芬芳。歌曲上篇寫景,下篇抒情,使中國傳統詩歌手法,顧嘉輝的配樂則採用的也是傳統戲曲與現代流行樂結合的手法加以表現,歌曲獨立成篇,卻也和花滿樓這個人物形象完美的結合起來,堪稱經典。
⑷ 怎麼品嘗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最大的特色是茶香與茉莉香交織,品飲茉莉花茶時,感到似乎有茉回莉花香漂浮在答唇舌之間,並香透肺腑。
茉莉花茶未品飲,香先到。茉莉花的香氣應純凈、輕靈、鮮活,茶香與花香並現。待茶湯稍涼適口的時候,將其小口喝入,將茶湯在口中稍作停留,以口吸氣、鼻呼氣相配合的動作,使茶湯在舌面上往返流動,充分與味蕾接觸,品嘗茶葉和香氣之後再咽下。
⑸ 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的歌曲鑒賞
林依輪演唱《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時,非常適切地掌握音色的明暗、內語氣的抑揚、層次的強容弱、速度的變化,將《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歌曲表現更理性、更合邏輯,且更為人喜愛。並也確實提高歌詞中蘊含的語言表現力,把隱藏其中的情感、情境,更完整地表達出來。
從《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歌詞中,不難發現,詞作家張海寧,與詩的關系始終不曾斷絕,他的內心,始終為詩保留著一個角落,且悠遊於詩與歌創作的天地。就好像每個人遇到悲傷、遭受打擊,或徜徉戀愛的快樂,面對這些情感起伏與沖突時,本能上都會有深刻感受,因為每首詩都像一個故事,都有它的秘密;詩的語言,隱含深刻的歷史意義,在幽暗的時代中發出清明的亮光;詩的閱讀,除了美學的觀照,更可接觸詩人的意志和情感,在人生的行板中,或回首顧盼,或跳動起伏;當詩與音樂,藉旋律產生對話,文字與音符交織成一首首宛如奏鳴曲式的詩歌,在某個生命轉角不經意地與人們的心靈不期而遇,並隨著節拍偕伴同行。
⑹ 古詩詞中,有什麼關於宋朝人民熱愛花的描寫和體現
《清平樂》是一部展現宋仁宗時期的歷史大劇。從朝堂之事,到帝王、後妃的兒女情長、喜怒哀樂,將北宋皇帝趙禎的人生刻畫的淋漓盡致。這部歷史古裝劇,在豆瓣也收獲了8.7的評分,除了強大的製作團隊與演技兼備的演員以外,《清平樂》最出彩的地方還在於對於大宋美學的體現,這也是這部歷史古裝劇最大的亮點之一。古樸典雅的畫面,服飾、禮儀的高度還原,無一不體現宋人的雅緻生活,劇中播出的一段“四美插花”劇情,就是宋代“文人四藝”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的其中之一。
從這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宋代士大夫其實是在通過對於插花花瓶的選擇,對於賞花之人的規定,對於插花花材的選擇,借插花等級來區分自己士大夫階層與市民階層的不同等級。在文人士大夫眼裡,那些商人、小販、農民等人,與進入朝廷圍觀的士人和官吏相比,是存在巨大的文化、審美差距的。插花藝術可以讓士大夫階層的身份得到認同,他們對於插花藝術的審美,可以區分出雅人與俗人的區別,比如他們借清雅的瓷瓶插梅花,來彰顯自己,如梅花一般,“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凌霜傲雪的不屈精神;他們追求淡薄素雅的高雅賞花方式,是為了彰顯自己超凡脫俗的品味。插花等級的區分,實際上是士大夫階層為了區別自己與市民階層不一樣的身份等級。所以《清平樂》這部劇中,隨處可見的插花,既是為了體現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其實也在彰顯著那個年代裡,不同階層的不同趣味。然而,愛花卻是所有宋人的摯愛——“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
⑺ 求一篇花卉鑒賞選修課結課感想
1.「中考復讀」是指年齡不滿18周歲的初三畢業生,因目前成績不理想或對錄取學回校不滿意,願意用一年答時間復習調整,重新參加下一屆中考的學生。
2.復讀學生的學籍問題:選擇復讀的學生不存在學籍問題,所有的初三畢業生在領取所在學校的畢業證書後,即宣告初中學籍業已失效,成為空檔,下一步等到學生考取高中後再重新建立高中學籍。
3.關於中考復讀的政策。復讀學生再次參加中考符合國家政策規定,中考復讀生在擇校范圍與錄取政策方面與應屆生相同。他們被安排與應屆考生同步進行體檢、體育測試、英語口試等考察項目,並在中考結束後參加下一屆地理、生物水平測試的補考,成績加入總分。
⑻ 花卉鑒賞包括哪些方面
1色-顏色
2姿-姿態,外觀
3神-品味
4韻-包括花的文化成分
⑼ 花卉鑒賞的內容包括什麼
整體效果、構圖與造型效果、色彩、創意、花材的狀況、技巧應用、就是這六項
⑽ 花卉鑒賞與花文化的介紹
《花卉鑒賞與花文化》,是2006年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