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鮮花王國
1. ()到過荷蘭,()知道什麼叫花卉國王
(未曾)到過荷蘭,(怎麼)知道什麼叫花卉王國?
(因為)到過荷蘭,(所以)知道什麼叫花卉王國。
2. 鮮花王國是指哪個國家
荷蘭是當之無愧的鮮花王國。南、北荷蘭省大片的花地,種滿了(專黃)水仙,風信子和鬱金屬香,馳名世界,每年吸引好幾十萬遊客。花季為每年的三月份到九月份,這段時間內整個荷蘭是一個萬紫千紅的世界,令遊人賞心悅目。譬如位於利瑟的邱肯霍夫鬱金香公圓和格羅寧根的霍特斯哈倫。阿爾斯梅與納爾德維克鮮花遊行和鮮花拍賣以及眾多的公圓與城堡花園則終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
3. 荷蘭為什麼被稱為花之國
荷蘭之所以稱作花之國是因為那裡的花很多,他們的國花是鬱金香,品種達200多種,除鬱金香外,還有風信子、水仙、薰衣草.........每年3月到9月,整個荷蘭就是一個萬紫千紅的世界,成了當之無愧的鮮花之國!
荷蘭是種植蔥屬植物的全球領袖,有大約44430英畝鮮花,花卉產量占荷蘭農業總產量的3.5%。鬱金香是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總產量47%。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全世界每個人可以分到兩朵。其中鬱金香球莖有30億個,如果把它們排列起來能夠圍繞赤道7圈。
如果你去過荷蘭,置身於花海環繞之間,相信更能領悟花之國的傳奇。
荷蘭是種植蔥屬植物的全球領袖,有大約44430英畝鮮花,花卉產量占荷蘭農業總產量的3.5%。鬱金香是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總產量47%。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全世界每個人可以分到兩朵。其中鬱金香球莖有30億個,如果把它們排列起來能夠圍繞赤道7圈。
荷蘭人不僅愛花,而且懂得「點花成金」。荷蘭大約有600個出口商,把70億個鮮花球莖運往120多個國家,收益能達到7億美元。美國是荷蘭最大的花卉市場,銷售額為1.3億美元;第二是德國,銷售額1.1億,佔15%;另外有53%被銷往歐盟以外的國家。
有調查顯示,77%的歐洲人與北美人見到「球莖花卉」這個字眼時首先想到鬱金香,其次才是水仙花、劍蘭、百合與番紅花。紅色鬱金香是全世界消費者的首選,黃色占第二位。目前全世界有8100多種鬱金香,在花瓣上灑有紅點的黃花,叫「國王的血」;在花瓣上有條紋分布的紅花,叫「奧林匹克火炬」;而花瓣相互抱卷的紅色花,叫「情人的熱吻」;被大仲馬贊美為「黑寡婦」的黑鬱金香「艷麗得叫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因此黑鬱金香身價百倍,被花迷們視為稀世奇寶。荷蘭人變著法子推出新品種,花卉專家通常需要12—15年,才能培育出新的品種。
荷蘭流傳的關於鬱金香的故事挺浪漫:古代有位美麗少女住在雄偉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一個送她一頂皇冠,一個送把寶劍,一個送金塊。但她對誰都不鍾情,只好向花神禱告。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便把皇冠變鮮花,寶劍變綠葉,金塊變球根。這樣合起來便成了一朵鬱金香。
很多人以為鬱金香原產荷蘭,事實上,嬌媚迷人的鬱金香並不喜歡肥沃的土地,它特別耐寒,適合貧瘠的沙地。它原產於土耳其和中亞細亞一帶,原名Tulipa,是土耳其語「美麗的頭巾」之意。在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御花園中,是皇室貴族的專賞。鬱金香在17世紀引進到荷蘭,荷蘭的壞天氣和惡劣環境反而非常適合鬱金香生長。鬱金香進入荷蘭近400年,不僅深得荷蘭人喜愛,被評為國花,而且使許多荷蘭人致富,荷蘭也因此成為「鬱金香王國」。
推薦於 2018-06-20
4. 廣州南沙的荷蘭鮮花王國現在還存在嗎
存在
一個充分展現荷蘭風情,以「鬱金香」為主題的荷蘭鮮花王國落戶南沙。為廣內大市民和遊客奉容上新年最美麗的禮物,從此為南沙新區增添了一個以荷蘭人文風情為主題的旅遊景點。
荷蘭園是一個真正擁有歐洲文化底蘊的花卉公園,濃郁的歐洲風格、熱情幽默的荷蘭人文風情、多姿多彩的猶太人商業本色,為花園的國際化鋪滿了美輪美奐的七彩繽紛,更帶來了豐富的 國際元素。
5. 荷蘭鮮花王國的區位條件
種植的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培育良種,鮮花質量好。交通便利。填海造陸,地形平坦。位於萊茵河出口處,水源充足。市場廣闊,暢銷全球。
6. 荷蘭的六月是當之無愧的鮮花王國。修改病句
改:六月的荷蘭是當之無愧的鮮花王國。
很高興為你解答,希望能幫到你!
7. 荷蘭為什麼是花之國
荷蘭人利用不適於耕種的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現已達人均一頭牛、一頭豬,躋身於世界畜牧業最發達國家的行列。他們在沙質地上種植馬鈴薯,並發展薯類加工,世界種薯貿易量的一半以上從這里輸出。花卉是荷蘭的支柱性產業。全國共有1.1億平方米的溫室用於種植鮮花和蔬菜,因而享有「歐洲花園」的美稱。荷蘭把美麗送到世界各個角落,花卉出口占國際花卉市場的40%~50%。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據考察,鬱金香的故鄉其實最早是在我國的西藏,在2000多年前傳到中亞和西亞一帶,大約在16世紀,荷蘭航海家由土俄其帶到菏蘭.荷蘭人民酷愛這一名花,家家栽種,代代相傳. 鬱金香像是上帝賜給人間的一位絕色美貌的神秘女子,400年來,無數追求者前仆後繼地沉醉於她的誘惑之中。鬱金香象徵勇敢、神秘、灑脫,鬱金香代表了愛情、幻想與浪漫,而對荷蘭人來說,鬱金香絕不僅是美艷與夢想,它更是個具有魔力的金礦 荷蘭是種植蔥屬植物的全球領袖,有大約44430英畝鮮花,花卉產量占荷蘭農業總產量的3.5%。鬱金香是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總產量47%。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全世界每個人可以分到兩朵。其中鬱金香球莖有30億個,如果把它們排列起來能夠圍繞赤道7圈。 荷蘭人不僅愛花,而且懂得「點花成金」。荷蘭大約有600個出口商,把70億個鮮花球莖運往120多個國家,收益能達到7億美元。美國是荷蘭最大的花卉市場,銷售額為1.3億美元;第二是德國,銷售額1.1億,佔15%;另外有53%被銷往歐盟以外的國家。 有調查顯示,77%的歐洲人與北美人見到「球莖花卉」這個字眼時首先想到鬱金香,其次才是水仙花、劍蘭、百合與番紅花。紅色鬱金香是全世界消費者的首選,黃色占第二位。目前全世界有8100多種鬱金香,在花瓣上灑有紅點的黃花,叫「國王的血」;在花瓣上有條紋分布的紅花,叫「奧林匹克火炬」;而花瓣相互抱卷的紅色花,叫「情人的熱吻」;被大仲馬贊美為「黑寡婦」的黑鬱金香「艷麗得叫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因此黑鬱金香身價百倍,被花迷們視為稀世奇寶。荷蘭人變著法子推出新品種,花卉專家通常需要12—15年,才能培育出新的品種。 荷蘭流傳的關於鬱金香的故事挺浪漫:古代有位美麗少女住在雄偉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一個送她一頂皇冠,一個送把寶劍,一個送金塊。但她對誰都不鍾情,只好向花神禱告。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便把皇冠變鮮花,寶劍變綠葉,金塊變球根。這樣合起來便成了一朵鬱金香。 很多人以為鬱金香原產荷蘭,事實上,嬌媚迷人的鬱金香並不喜歡肥沃的土地,它特別耐寒,適合貧瘠的沙地。它原產於土耳其和中亞細亞一帶,原名Tulipa,是土耳其語「美麗的頭巾」之意。在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御花園中,是皇室貴族的專賞。鬱金香在17世紀引進到荷蘭,荷蘭的壞天氣和惡劣環境反而非常適合鬱金香生長。鬱金香進入荷蘭近400年,不僅深得荷蘭人喜愛,被評為國花,而且使許多荷蘭人致富,荷蘭也因此成為「鬱金香王國」。 荷蘭人的鮮花拍賣行如何運作? 荷蘭的花卉貿易是其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而荷蘭花卉的拍賣制度直接使花卉貿易順利進行。阿什米爾拍賣行每天的花卉拍賣成為荷蘭花卉貿易的象徵,全世界80%花卉產品的拍賣是在阿什米爾拍賣行舉行的,阿什米爾鮮花拍賣市場的商業大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之一。這里每天平均拍賣1400萬朵鮮花與100萬株盆栽植物。 早上7:00,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花農羅·卡迪夫把他的鮮花運往阿什米爾拍賣行,此前,他的紅色鬱金香已經接受花卉種球測試中心的質量標准測試,保證種類標識正確並且不攜帶細菌或疾病;7:30,阿什米爾拍賣行對這束鬱金香進行質量分類並標識了莖的長度,並進行裁剪與包裝;7:45,根據當日花卉的價格,拍賣行為此束紅色鬱金香定價,並送到銷售部等候售出;8:00,經過電腦管理系統的出口商的購貨要求,這束鬱金香與其他鮮花一起,裝箱並運往機場;8:30,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的飛機運載著鮮花起飛;13:00,飛機到達紐約(當地時間早上9:00),紅色鬱金香被花商運往各處花店;14:00(紐約時間10:00),早已訂購好的紅鬱金香被送到紐約一對新人的婚禮上,此時的紅鬱金香依然新鮮飽滿、嬌艷欲滴。 荷蘭數量龐大的鮮花都是這樣以極高的效率運轉並售往世界各地的。在高效的花卉銷售網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荷蘭的鮮花拍賣行。荷蘭鮮花拍賣市場是6年前發起的,當時的園藝者厭倦了小作坊間的殘酷競爭,努力促使大型鮮花交易機構形成。今天,荷蘭有3家著名的大拍賣場:阿什米爾拍賣行,BVH鮮花拍賣行和泰麗花拍賣行。 其中阿什米爾是荷蘭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國際鮮花植物拍賣行,全球有60%的切花從這里拍賣出,每天早上成交5萬筆生意,1900萬枝鮮花和200萬盆栽植物從這個佔地100萬平方米的大型機構行銷全世界。這些花是由全球范圍內的7000多位花農提供的,並被1370多個批發商與出口商買走,在幾個小時之內這些鮮花就能被運輸到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 運往全球的花卉植物價格每天都在阿什米爾做出決定,價格取決於鮮花的品種、數量、季節時間、顏色與需求量等等,最貴的鮮花每株在4—5歐元之間浮動。阿什米爾大約有300類不同鮮花植物,每一類都有不同的品種,每天有1900萬的鮮花和植物被賣出。鮮花供應的旺季在春季和夏季,但冬季聖誕節期間拍賣場的松樹和冬青樹非常受歡迎。賣不出去的鮮花一年通常不超過千分之五。 大量鮮花每天都在三大拍賣場中匆忙而安全地旅行,每秒鍾都為聰明的荷蘭人積累財富。 荷蘭人的花期如何帶給人享受? 位於溫帶的荷蘭,總讓人有氣候宜人的綺想,但卻錯得徹底。每年9月中旬到3月中旬,無情的風橫行平原,吹得人頭暈腦漲;無情的雨下得急驟,無法預測。梵谷曾在給弟弟的信里說:「離開荷蘭以前,我一直不曉得世界上有樣東西叫太陽。」英國大使潭波則說:「這里的空氣不是因為降霜而凄冷,就是因為降霧而迷濛,天氣狂暴,總讓人出乎意料。」許多荷蘭人想要離開的原因,不是治安不好,福利不好,而是天氣不好。 當荷蘭人詛咒天氣,縮頭縮腦地等待度過漫長的冬季時,荷蘭的花期卻不約而至。天空變得澄清,路面瞬間熱鬧起來。人們在寒冬不經意播下的種子幾乎都一夜間盛開,鬱金香、風信子、水仙、小雛菊、風鈴草……遍布荷蘭的土地。當溫暖的陽光灑在身上,人們無法相信4月的荷蘭竟然會如此美好,一個天堂般的「鮮花王國」。
8. 為什麼說荷蘭是鮮花王國
荷蘭是種植蔥屬植物的全球領袖,有大約44430英畝鮮花,花卉產量占荷蘭農業總產量的3.5%。鬱金香是種植最廣泛的花卉,占總產量47%。荷蘭每年大約培育90億個鮮花球莖,全世界每個人可以分到兩朵。其中鬱金香球莖有30億個,如果把它們排列起來能夠圍繞赤道7圈。
荷蘭人不僅愛花,而且懂得「點花成金」。荷蘭大約有600個出口商,把70億個鮮花球莖運往120多個國家,收益能達到7億美元。美國是荷蘭最大的花卉市場,銷售額為1.3億美元;第二是德國,銷售額1.1億,佔15%;另外有53%被銷往歐盟以外的國家。
有調查顯示,77%的歐洲人與北美人見到「球莖花卉」這個字眼時首先想到鬱金香,其次才是水仙花、劍蘭、百合與番紅花。紅色鬱金香是全世界消費者的首選,黃色占第二位。目前全世界有8100多種鬱金香,在花瓣上灑有紅點的黃花,叫「國王的血」;在花瓣上有條紋分布的紅花,叫「奧林匹克火炬」;而花瓣相互抱卷的紅色花,叫「情人的熱吻」;被大仲馬贊美為「黑寡婦」的黑鬱金香「艷麗得叫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因此黑鬱金香身價百倍,被花迷們視為稀世奇寶。荷蘭人變著法子推出新品種,花卉專家通常需要12—15年,才能培育出新的品種。
荷蘭流傳的關於鬱金香的故事挺浪漫:古代有位美麗少女住在雄偉的城堡里,有三位勇士同時愛上了她,一個送她一頂皇冠,一個送把寶劍,一個送金塊。但她對誰都不鍾情,只好向花神禱告。花神深感愛情不能勉強,便把皇冠變鮮花,寶劍變綠葉,金塊變球根。這樣合起來便成了一朵鬱金香。
很多人以為鬱金香原產荷蘭,事實上,嬌媚迷人的鬱金香並不喜歡肥沃的土地,它特別耐寒,適合貧瘠的沙地。它原產於土耳其和中亞細亞一帶,原名Tulipa,是土耳其語「美麗的頭巾」之意。在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御花園中,是皇室貴族的專賞。鬱金香在17世紀引進到荷蘭,荷蘭的壞天氣和惡劣環境反而非常適合鬱金香生長。鬱金香進入荷蘭近400年,不僅深得荷蘭人喜愛,被評為國花,而且使許多荷蘭人致富,荷蘭也因此成為「鬱金香王國」。
9. 荷蘭的資料急!!!!每年的三月到九月,整個荷蘭就是一個( ),當之無愧的鮮花王國。
荷蘭足球在二戰後的25年裡一直默默無聞,荷蘭國家隊雖然在戰前參加過兩屆世界盃,但水平和戰績微不足道,戰後30年裡只配和愛爾蘭、盧森堡和挪威這些「魚腩」為伍,毫無地位。荷蘭足球在歷史上也非一無是處,他們在1902年就倡議建立國際足球的管理機構,並在兩年後成為國際足聯的發起成員,是歐洲大陸普及足球運動僅次於丹麥的國家。英格蘭職業球隊在19世紀末頻頻出訪該國,是為英荷足球血脈相連的源頭,包括阿賈克斯在內的多家荷蘭俱樂部日後稱霸國內足壇,就有許多英格蘭教練的功勞。荷蘭在20世紀初的國際賽場上短暫地風光過——1920年和1924年連拿兩屆奧運足球銅牌,當時還沒有世界盃,奧運銅牌得主自然就是世界季軍了。 嚴格來講,荷蘭只是在職業足球圈子裡沒有地位,在業余足壇則是不容輕視的力量。為「業余」二字所累,荷蘭足球足足等了50年才重新踏進頂級賽事的決賽場,更絕的是,那兩次奧運會半決賽的經歷似乎註定了日後荷蘭屢屢在半決賽或者半決賽前功虧一簣。業余足球的體制拖了荷蘭足球發展的後腿,1949年到1955年間,荷蘭打了26場國際比賽,輸了22場,只贏了兩場。他們竟然打不過盧森堡和北愛爾蘭:前者居然在「主場」鹿特丹2比1取勝,將荷蘭淘汰出1964年歐洲杯,後者索性將他們擋在1966年世界盃門外。 不過,西德足球在戰後也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業余狀態,直到1963年才開創職業聯賽,荷蘭足球職業化領先了近鄰8載,反倒是西德首次打進世界盃就掄元了。值得一提的是,荷蘭因為沒有職業選手,拒絕了戰後頭兩屆世界盃,1954年推行職業化後名正言順了,卻連著4屆不得其門而入——奧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亞是「辣手摧花」的另外三家。既然過去如此不濟,荷蘭隊哪來的神力,一夜之間變成了白天鵝?捷克和阿根廷不也是首次參加世界盃就打進了決賽? 荷蘭的蛻變並非旦夕而成,其職業化經歷了10年的嘗試,1960年代中期才逐漸有了規模。從1965年到1974年,是荷蘭足球卧薪嘗膽的10年,在米歇爾斯的推動下,阿賈克斯迅速崛起,和費耶諾德輪流統治荷蘭足壇,為1974年世界盃一鳴驚人打下了基礎。 業余,是荷蘭足球戰後10年的標簽。實行職業化之前,許多有天賦的荷蘭球員紛紛到工資高的義大利或西班牙謀生。這種「叛逆」行為一旦被荷蘭足協發現,必遭禁賽處罰。1950年代初,荷蘭有一位盤球和射門的高手名叫法斯·威爾克斯,綽號「鹿特丹的蒙娜麗莎」,是克魯伊夫兒時的偶像,他在1950年加盟國際米蘭,結果被荷蘭國家隊除名長達4年之久。 有件事促成了職業化的到來。1953年,荷蘭西南部的澤蘭地區發生特大洪水,荷蘭的一批尖子球員自發前往巴黎和法國義賽,為災民募捐。此事居然遭到荷蘭皇家足協的公開反對。足協前主席卡雷爾·洛特西出身貴族,曾在戰前擔任國家隊主教練,在荷蘭足壇一言九鼎,足協的許多官員是他的門徒。他是職業化的死對頭,最喜歡在重大賽事前道貌岸然,聲如洪鍾地說教,主題無非是每個球員要恪盡職守,為國爭光,不計名利雲雲。可在1979年,荷蘭記者揭了他的老底:洛特西在戰時曾和納粹勾結,甚至不等德國人開口,就把猶太球員趕出了國家隊。這場義賽迫使皇家足協妥協,職業聯賽終於在1954年開鑼。1988年,「三劍客」古利特、里傑卡爾德、巴斯滕加盟意甲豪門AC米蘭,並橫掃皇家馬德里,並在決賽4比0奪得冠軍杯,這也標志著荷蘭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