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鮮花配送
㈠ 詔安哪裡有好玩的地方
城區懷恩古井系唐代開鑿,清泉不竭。金星九侯山譽稱「南閩第一峰」,有九侯禪寺(九侯岩)、望海樓、福勝岩、陳吊洞和歷代名人題刻。閩粵通衢分水關有「閩粵之交 」、「漳南第一關」石坊,鄭成功曾屯兵於此。梅嶺是俞大猷、戚繼光抗倭紀念地。烏山有中共閩南地委機關舊址。太平白葉村為元初畲漢農民軍陳吊眼出生地和首義地點。詔安灣北岸港口人工湖游覽區內接田園庄舍,外連汪洋人海,城州島綠草如茵。名勝古跡還有:城區澹園院,南門關帝廟、梅嶺懸鍾城、望洋台,臘洲麒麟山祥麟塔,四都漸山七賢庵(石榴洞),西潭斗頭岩,深橋南山寺,橋東甲洲臨江亭、洋尾橋。 烏山:位於詔安縣東北部,總面積9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17米。叢崖、奇石、深洞、巨壑、雨林構成烏山獨特的自然景觀,分為早春探梅、鄉野覓趣、九侯懷古、金溪漂流、西山探險、烏山覽勝、紅土尋根、亞湖泛舟等8大景點,2004年11月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烏山同時是歷代農民起義的發祥地和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開展革命活動的根據地,歷史遺跡隨處可見,紅色旅遊資源豐富。 九侯山:位於詔安縣東北部,山上有天開門、九侯禪寺、五儒書室、棋盤石、香爐石、風動石、雲根石、天然橋、牛眠石、鯉魚石、觀音石、三寶石、飛來佛、羅漢洞、松澗泉、瀑布泉、花瓶石、福勝岩等二十四個景點,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梅嶺:位於詔安灣的西北岸、詔安縣東南的半島上,三面環海,既是福建省古文化遺址之一,又是宋元以來著名外貿口岸和海防重地,還是詔安灣內的著名風景區。[8] 烏山自然風景區:距紅星鄉政府北部9公里處,主峰海拔1050.6米,四周陡峭險要,地質為燕山期間露出地表的晶潤崗岩、流紋岩構成。並為閩粵邊主要的革命聖地。[9] 詔安明代石牌坊群:從城關的縣前街到東門中街,連綿700多米的古建築民居群中,坐落著7座恢宏華麗、氣宇軒昂的古牌坊,按照建造時間順序排列,依次是奪錦坊、卿典坊、百歲坊、天寵重褒坊、父子進士坊、誥敕申坊、關帝坊。[10] 詔安土樓:主要分布在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紅星等鄉鎮。土樓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圓的、有方的、有八角的,還有大樓套小樓的。 其中較大的較出名的有官陂大邊村的在田樓、新坎村的溪口樓、秀篆陳龍村的龍潭樓、寨坪村的大坪半月樓等。[11] 詔安宋明寺廟:城隍廟址在南詔鎮縣前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門樓、前廳、拜亭、大殿組成。從城關的縣前街到東門中街,連綿700多米的古建築民居群中,坐落著7座恢宏華麗、氣宇軒昂的古牌坊,按照建造時間順序排列,依次是奪錦坊、卿典坊、百歲坊、天寵重褒坊、父子進士坊、誥敕申坊、關帝坊。這些技藝高超、精美細膩的歷史遺產,融匯了建築、雕刻、書法、詩詞等多種藝術技巧,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在封建社會,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各方面功勛顯赫、貢獻傑出者,當朝皇帝常常批准在這些人的故里村頭,修建功德牌坊,藉以號召人們以此為榜樣報效朝廷。詔安明代牌坊群也不例外。 詔安縣南詔鎮從縣前街到東門中街,連綿七百米的古建築民居群中,保存著較為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七座。按它們的建造時間先後依次為:奪錦坊、 卿典坊、百歲坊、天寵重褒坊、父子進士坊、誥敕申急 坊、;關帝坊。1988年國家文物保護委員會委員單士元(故宮博物院顧問)、鄭孝燮(高級建築師)來詔安考察時曾斷言:「如此密集、完整的石牌坊群在國內亦屬罕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1996年9月2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7月,詔安縣人民政府已將其申報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 奪錦坊:位於南靖鎮奪錦街,建於明代成化四年(1488年)。坊坐北朝南,花崗石仿木結構,通高5米,寬7.5米,單檐歇山式加二坡,四柱三間三層。正麵坊匾高0.42米,寬0.84米,題刻「奪錦」。坊額題刻「明成化戊子科許潛立」;背面刻「世科」兩字,柱直徑0.44米,柱頭置大櫨斗。建築及雕刻粗獷,部分構件脫落,保存基本完好。附:《詔安縣志·建置志·坊表》載:「奪錦坊,為明舉人許潛、許判、許選立」。許潛系明成化四年(1488年)戊子科舉人,為詔安縣明代首中 舉人者,其子許判系明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舉人;其孫許選系明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舉人。「奪錦」、「世科」意即指此。 卿典坊:位於南詔鎮東門街,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東西朝向,花崗石仿木結構。通高9.6米,寬9.6米,單檐歇山頂加二坡,三間三層。上懸「恩榮」直寫字匾,中掛鐫刻「 卿 典坊匾,大額枋上鐫刻楷書」 勒贈承德郎南京太僕寺寺丞胡清」。底層抱柱為石鼓、石獅。斗拱為一斗三升式。雕飾有松鶴、花卉、雲紋等圖案。匾額已廢,部分構件失落,主體保存完好。 百歲坊:位於南詔聖祖街北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坊坐東朝西,花崗石仿木結構。四柱三層三間,高6.5米,寬8.8米,單檐歇山式加兩坡,坊匾題刻東西兩面同為楷書「百歲坊」。坊額題刻「明萬曆庚辰秋為冠帶壽民沈仲選立」。坊上雕刻花卉等圖案,現保存完好。附《詔安縣志·人物》載:「濃仲選,三都人。冠帶壽民,壽一百歲。萬曆間有詔建坊旌其門」。 天寵重褒坊 位於南詔鎮東門街,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年),東西朝向,花崗石仿木結構。通高9.5米,寬9.5米,單檐歇山頂加兩坡,三層三間。上懸「恩榮」字匾,中掛鐫刻「天寵重褒」坊匾,大額枋上署「為萬曆甲戌科進士沈 贈南京戶部主事沈璽立」(萬曆甲戌即1574年)。兩面文字均同。 父子進士坊:位於南詔鎮縣前街,建於明代萬曆十三年(1585年)。東西朝向,花崗石仿木結構。通高9.6米,寬9.6米,單檐歇山式加兩坡,三間三層。上懸「恩榮」直寫字匾(已失落),中鐫「父子進士」坊匾,大額坊上鐫「嘉靖丙辰科胡文萬曆丁丑科胡士鰲」、「萬曆十三年乙酉季冬吉旦立」。楷書、兩面文字相同。石柱底層為抱鼓、石獅、雕飾為松鶴、蓮瓣、花卉、雲紋等圖案。斗拱為一斗三升式,小額坊上為青石雕飾,為其立坊者:欽差提督巡撫福建地方都督院右副都御史沈人種,福建布政使司左參議甘來學,福建提刑按察司僉事張文耀,漳州知府楊際會,詔安縣知縣張大器等。 該坊於1939年7月被日本飛機轟炸,損壞南側一根石柱和中下樑一部分,部分雕刻件失落,主體及其餘部份保存完好。 誥敕申坊:位於南詔鎮東門中街最西側,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東西朝向,花崗石材料仿木結構。通高9.6米,寬9.5米,單檐歇山式加兩坡,三層三間。上懸「恩 榮」字匾,中掛「誥敕申 坊」坊匾,署「為敕贈直大夫知縣中知州沈一鯉立」。為其立坊者有:欽差提督軍務兼巡撫福建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朱建昌,巡按福建監察御史劉應龍,福建布政司布政使王恩民,按察司按察使楊德政,署漳州府事同知羅良信、陶拱聖、通判李應、季概、推官王世仁,知詔安縣事黎天祚等。石柱為抱鼓。斗拱為一斗三升式。雕有松鶴、花卉、雲紋等圖案。坊匾及部分構件失落,主體保存完好。 關帝坊:位於南詔鎮縣前街西段,建於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坊坐北朝南,花崗石仿木結構。三層一間,南5.5米,寬4米,單檐歇山式加兩坡。正麵坊匾高0.50米,寬1.40米,楷書「關帝坊」,旁署「知詔安縣事楚荊朱訓南詔所印張繩武同立」。大額枋上署「天啟五年乙丑孟冬吉旦立」;右邊石柱鐫書「廟坊因風雨損壞乾隆五十八年四月 日監生黃廷舉捐修」。坊匾背面楷書「正氣行在」,現保存完好。 功覃閩粵坊:在縣城南詔鎮以西11公里的閩粵交界分水關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崇禎年間(約1633年前後),東西朝向。花崗岩材料,仿木結構。高9.6米,寬9.6米。坊匾東西書「功覃閩粵」,西面書「聲震華夷」,下署「福建廣東鄉縉紳士民同為大總 都督鄭芝龍立」。面闊三間,月梁三層。單檐歇山式兩坡。保存完好。 在田樓:在縣城南詔鎮以北55公里,屬官陂鎮大邊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坐東北向西南。近看為圓形樓寨、登高遠看為八卦形結構。樓高三層,高約11米。底層牆厚近二米,牆基為石砌,上為土牆,三層樓為木料結構。寨屋有內外三圍,內圍為祠屋三間,外圍二層,中圍三層,外、中兩圍共房屋320間。有兩個寨門。正門高2.51米,寬1.55米;雙層門框 ,內框寬25厘米,外框寬50厘米,門牆厚2.4米,門匾上書「在田樓」三字。樓屋出檐長1米。寨外檐下有寬1米的走廊,走廊外為溝渠,繞寨牆一周。另一個為側門。整座樓寨直徑達94.5米,樓寨後有三角形池塘名「三元池」,池水清可見底。樓內現住63戶三百多人。詔籍作家張元錦在《官陂土樓別樣神》一文中寫道:以在田樓為中心,附近還有12座土樓,即水美樓、石馬樓、玉田樓、玉峰樓、庵邊樓、田下樓、新城樓、龍頭樓、鳳山樓、燕翼樓、鳳鳴樓、光裕樓等。如將在田樓比作花芯,其他12座土樓比作花瓣,這就構成了世上獨一無二的大花朵,假如將每座土樓比作花朵,那縱橫交錯的道路就是花枝,那溪是綢帶,把13雜鮮花扎在一起,成為世上最大的一束鮮花。
㈡ 在詔安金驊城市花園80平米的二室二廳一衛的套房能值多少錢
你沒有寫裝修程度,若一般的話,大概33萬左右吧,現在的二手套房要出手確實不易。況且金華那沒嘉盛或香港城那好,已過8年的房期。
㈢ 詔安鮮花批發市場在哪裡
我們坐落於廣州鮮花批發市場,從事於鮮花批發,為全國鮮花店主提供鮮花批發、花卉批發、 鮮花 開店、鮮花價格、鮮花貨源等最新產品和資訊,花店管理,鮮花市場行情。主要銷售玫瑰花,百合花,康乃馨,菊花等品種
㈣ 詔安有丹鳥快遞嗎
但你要快遞這個。很多地方都沒有的。
㈤ 詔安有什麼民風民俗
中國民風民俗之過年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