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鮮花
A. 醉翁亭記的原文
《醉翁亭記》賞析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姦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睛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游。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為了領悟這醉翁之意,就讓我們來共同觀賞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開頭是「環滁皆山也」這一句經過千錘百煉的句子,筆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環抱的滁州的壯麗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聯綿不斷,巍峨壯觀。當你正為宏偉的群山陶醉時,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諸峰」,那裡樹林和山谷尤其美好。當你正被「西南諸峰」吸引時,他又告訴你,再往遠看,那樹木繁茂,幽深而秀麗的,就是琅琊山。這樣,從群山到諸峰到琅琊,由遠而近,盡收眼底。再進山走六七里路,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一條山泉從兩座山峰之間奔瀉而出,這就是釀泉。這里作者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糅合在一起,靜的山景和動的釀泉,相映成趣。當你還來不及飲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迴路轉,忽見有一亭子,緊靠在泉邊,四角翹起,猶如鳥兒展翅欲飛,這就是醉翁亭。於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飛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輝映的秀麗山水圖,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接著,作者探根尋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稱「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為醉翁亭。為什麼身為太守的歐陽修常同客人來這里喝酒呢?為什麼喝得不多就醉了呢?為什麼歐陽修到滁州當地方官的時候正是壯年,卻自稱是「翁」呢?不言而喻,這裡面蘊含著他遭受貶謫,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實現,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澆愁的郁悶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欣賞山水之樂,雖樂中寓悲,但畢竟可以譴愁,這就為第二部分寫游之樂奠定了基礎。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間景物,由於朝暮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幻,顯得更加美麗可愛。清晨旭日東升,霞光璀璨,霧消露散,青山蒼翠,清新寧靜;傍晚夕陽西下,暮靄雲集,山岩洞穴,昏暗幽靜,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競開,幽香撲鼻;夏天,秀木繁茂,濃蔭蔽日;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四季變幻,奇景疊山。欣賞醉翁亭的山景,樂趣是無窮無盡的。
觀賞醉翁亭變幻的山景,固然其樂無窮,但在醉翁亭觀看人們行游,並在那裡宴飲,更是別有一番樂趣。背著東西的,邊走邊唱;走累了的,在樹下休息,怡然自得。人們前呼後應,老人小孩,往來不絕。這里有靜有動,有聲有態,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滁人游樂圖。接著又寫到肥魚泉酒、山餚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夾雜在眾人一片歡樂之中的「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的太守醉態。在極寫歡樂中,把太守復雜的心境,也微妙地表達出來了。
最後作者從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及太守之樂的不同內容和感情的對比中,推論出「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了,能與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一文的,就是太守歐陽修。筆墨簡練含蓄,寓意深遠。
《醉翁亭記》確是一篇風格清新、搖曳生姿、優美動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嚮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著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准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復運用「……者……也」的句式,並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這些方面,都是可資借鑒的
《醉翁亭記》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記》是散文中別出一格特具風採的名篇,也是體現歐陽修散文風格的代表作。歷來人們稱贊文中多用陳述句,並以二十一個「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種別致的詠哦句調。我認為除了這個特點之外,還奇妙地用了二十五個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娓娓動聽。
文中除「已而」一處作表時間詞用外,其餘的「而」都作連詞用。有的連接狀語和謂語,幫助描述動作的情狀,如「雜然而前陳者」、「起坐而喧嘩者」。有的連接兩個前後有因果關系的主謂片語,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有的用於連接兩個謂語,如「往來而不絕者」,把來往的人多與延續時間長兩方面緊連。有的連接前後有因果關系的兩個謂語,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競相開放,又聞到鮮花的幽香,後句則使人象在酷暑烈日當空時置身於橫柯上蔽的濃蔭之中,頓覺涼爽。有的「而」是連接兩個句子的,如「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把釀泉的潺潺水聲和水從兩峰間飛瀉直下的氣勢由「而」緊連,則水之聲勢並現。反之,若不用「而」,就會使人覺得潺潺水聲與水之氣勢互不相關似的,影響了表達的准確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絕大部分「而」用於順接,少部分用於逆連。如「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三個加黑的「而」是用於逆連的,把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太守之樂這三種樂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委婉含蓄地表現出來了。
文中用二十四個連詞「而」,用法隨內容之異而多變,作為連詞「而」的幾種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記》里有許多是駢偶句,「而」字則使這些句子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與「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構節奏也隨之產生變化,不顯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節是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不同的景色和人們游山之樂的,共分六層(「朝而往,……而樂亦無窮也」,作為過渡句,不列入層次內。)除第一層和第六層用「……者,……也」句式作結束句外,中間四層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結束句。每一層最後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長短參差不一,結束句中都用了「而」字,顯得整齊中有錯落,節奏略有變化。
第四小節中有一處似乎可能用「而」卻用了「為」。原句為「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為酒冽。」加黑的「為」若作動詞解,則「釀泉為酒」與「臨溪而漁」就對不起來了。其實這個「為」該作「而」字解。《古書虛詞集釋》:「『為』猶『而』也」。這兩句中的「為」「而」為互文。這樣,就與「臨溪而漁」對得很工整了。此處「為」作「而」解,則全文實際用了二十六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閑情雅緻充分表現出來了。如「朝而往,暮而歸」,若去掉「而」,成「朝往,暮歸」,就顯得緊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歸之感,插入兩個「而」字,就把遊玩者欣賞山水之樂的從容之態、歡樂之情、悠雅之興全表現出來了。文中不少句子由於用了「而」字,語氣輕重分明,誦讀時極富抑揚頓挫之致。如「臨溪而漁」句,重音在謂語「漁」上,讀重些,長些,作為狀語的「臨溪」則讀輕些,短些。若不用「而」,成「臨溪漁」,不僅別扭滯澀,而且語氣輕重不分明。「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讀來真使人感到有內在的類似詩歌的那種韻律美。
B. 《醉翁亭記》中,描寫山間春季蘩花盛開景象的句子是什麼
野芳發而幽香
C. 醉翁亭記 歐陽修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
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
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於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
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賞析: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卻是不可多得的。慶歷五年春,歐陽修由於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於到滁州的第二年。
「慶歷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爭,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復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並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於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D. 《醉翁亭記》中描寫花草芬芳的語句是 ________ 。
答案:野芳發而幽香
E. 《醉翁亭記》譯文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許多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裡,並寄託它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雲回聚攏來,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裡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遊。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凈,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於管弦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這時樹林里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遊人離開後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F. 醉翁亭記中,作者為什麼要花大量筆墨描寫山水之樂
全文作者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作用借景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專融.通過醉翁亭屬周圍秀麗的自然風光描寫,展現了當地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以及作者游覽宴飲、與民同樂的情景,委婉的表明了自己的政績,並借寄情山水放達自適,排遣無辜遭貶的抑鬱之情
G. 《醉翁亭記》和《桃花源記》的問題
1.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同《岳陽樓記》中"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一句在專寫景上有兩點相同:①從時屬間的早晚變化寫;②從光線的明暗變化寫。
2.介紹桃花源的與世無爭,揭示了作者對平淡、朴實的鄉村生活的嚮往
3.醉翁亭記 觥籌交錯、峰迴路轉、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山餚野蔌
桃花源記 豁然開朗、無人問津、怡然自樂、落英繽紛、 世外桃源
4.人民生活安逸;民風淳樸;人與人和諧共處
5.欲脫塵網,陶淵明志寄(世外桃源)
(與民同樂),歐陽修情醉滁西狼琊
6.而:
①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②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然後
③朝而往:表修飾,不譯
④溪深而魚肥:表遞進,而且
⑤太守歸而賓客從也:連詞,無實意
⑥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然而
7.B
H. 醉翁亭記25個而的用法
《醉翁亭記》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記》是散文中別出一格特具風採的名篇,也是體現歐陽修散文風格的代表作。歷來人們稱贊文中多用陳述句,並以二十一個「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種別致的詠哦句調。我認為除了這個特點之外,還奇妙地用了二十五個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娓娓動聽。
文中除「已而」一處作表時間詞用外,其餘的「而」都作連詞用。有的連接狀語和謂語,幫助描述動作的情狀,如「雜然而前陳者」、「起坐而喧嘩者」。有的連接兩個前後有因果關系的主謂片語,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有的用於連接兩個謂語,如「往來而不絕者」,把來往的人多與延續時間長兩方面緊連。有的連接前後有因果關系的兩個謂語,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競相開放,又聞到鮮花的幽香,後句則使人象在酷暑烈日當空時置身於橫柯上蔽的濃蔭之中,頓覺涼爽。有的「而」是連接兩個句子的,如「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把釀泉的潺潺水聲和水從兩峰間飛瀉直下的氣勢由「而」緊連,則水之聲勢並現。反之,若不用「而」,就會使人覺得潺潺水聲與水之氣勢互不相關似的,影響了表達的准確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絕大部分「而」用於順接,少部分用於逆連。如「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三個加黑的「而」是用於逆連的,把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太守之樂這三種樂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委婉含蓄地表現出來了。
文中用二十四個連詞「而」,用法隨內容之異而多變,作為連詞「而」的幾種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記》里有許多是駢偶句,「而」字則使這些句子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與「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構節奏也隨之產生變化,不顯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節是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不同的景色和人們游山之樂的,共分六層(「朝而往,……而樂亦無窮也」,作為過渡句,不列入層次內。)除第一層和第六層用「……者,……也」句式作結束句外,中間四層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結束句。每一層最後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長短參差不一,結束句中都用了「而」字,顯得整齊中有錯落,節奏略有變化。
第四小節中有一處似乎可能用「而」卻用了「為」。原句為「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為酒冽。」加黑的「為」若作動詞解,則「釀泉為酒」與「臨溪而漁」就對不起來了。其實這個「為」該作「而」字解。《古書虛詞集釋》:「『為』猶『而』也」。這兩句中的「為」「而」為互文。這樣,就與「臨溪而漁」對得很工整了。此處「為」作「而」解,則全文實際用了二十六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閑情雅緻充分表現出來了。如「朝而往,暮而歸」,若去掉「而」,成「朝往,暮歸」,就顯得緊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歸之感,插入兩個「而」字,就把遊玩者欣賞山水之樂的從容之態、歡樂之情、悠雅之興全表現出來了。文中不少句子由於用了「而」字,語氣輕重分明,誦讀時極富抑揚頓挫之致。如「臨溪而漁」句,重音在謂語「漁」上,讀重些,長些,作為狀語的「臨溪」則讀輕些,短些。若不用「而」,成「臨溪漁」,不僅別扭滯澀,而且語氣輕重不分明。「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讀來真使人感到有內在的類似詩歌的那種韻律美。
I. 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哪兩句寫出了春夏兩季鮮花紛香樹木繁茂的美麗景緻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J. 醉翁亭記的一切相關資料
《醉翁亭記》賞析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姦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睛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游。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為了領悟這醉翁之意,就讓我們來共同觀賞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開頭是「環滁皆山也」這一句經過千錘百煉的句子,筆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環抱的滁州的壯麗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聯綿不斷,巍峨壯觀。當你正為宏偉的群山陶醉時,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諸峰」,那裡樹林和山谷尤其美好。當你正被「西南諸峰」吸引時,他又告訴你,再往遠看,那樹木繁茂,幽深而秀麗的,就是琅琊山。這樣,從群山到諸峰到琅琊,由遠而近,盡收眼底。再進山走六七里路,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一條山泉從兩座山峰之間奔瀉而出,這就是釀泉。這里作者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糅合在一起,靜的山景和動的釀泉,相映成趣。當你還來不及飲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迴路轉,忽見有一亭子,緊靠在泉邊,四角翹起,猶如鳥兒展翅欲飛,這就是醉翁亭。於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飛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輝映的秀麗山水圖,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接著,作者探根尋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稱「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為醉翁亭。為什麼身為太守的歐陽修常同客人來這里喝酒呢?為什麼喝得不多就醉了呢?為什麼歐陽修到滁州當地方官的時候正是壯年,卻自稱是「翁」呢?不言而喻,這裡面蘊含著他遭受貶謫,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實現,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澆愁的郁悶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欣賞山水之樂,雖樂中寓悲,但畢竟可以譴愁,這就為第二部分寫游之樂奠定了基礎。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間景物,由於朝暮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幻,顯得更加美麗可愛。清晨旭日東升,霞光璀璨,霧消露散,青山蒼翠,清新寧靜;傍晚夕陽西下,暮靄雲集,山岩洞穴,昏暗幽靜,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競開,幽香撲鼻;夏天,秀木繁茂,濃蔭蔽日;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四季變幻,奇景疊山。欣賞醉翁亭的山景,樂趣是無窮無盡的。
觀賞醉翁亭變幻的山景,固然其樂無窮,但在醉翁亭觀看人們行游,並在那裡宴飲,更是別有一番樂趣。背著東西的,邊走邊唱;走累了的,在樹下休息,怡然自得。人們前呼後應,老人小孩,往來不絕。這里有靜有動,有聲有態,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滁人游樂圖。接著又寫到肥魚泉酒、山餚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夾雜在眾人一片歡樂之中的「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的太守醉態。在極寫歡樂中,把太守復雜的心境,也微妙地表達出來了。
最後作者從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及太守之樂的不同內容和感情的對比中,推論出「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了,能與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一文的,就是太守歐陽修。筆墨簡練含蓄,寓意深遠。
《醉翁亭記》確是一篇風格清新、搖曳生姿、優美動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嚮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著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准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復運用「……者……也」的句式,並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這些方面,都是可資借鑒的
歐陽修散文的藝術成就及其影響
歐陽修是我國十一世紀中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詩、詞在北宋文壇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公認為當時的文壇領袖、古文運動的領導者。尤其是散文的成就,最為突出。他一方面在繼承唐代著名散文作家韓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創作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的特有風格,同時對於當時以及其後明、清兩代的一些著名散文作家的創作,也具有重大的影響。
中國的散文,自周、秦以來,曾經放射過燦爛的光芒,出現過象左丘明、孟軻、莊周、賈誼、司馬遷、劉向、班固等傑出的作家。但自兩晉、南北朝一直到唐代中期,綺麗淫靡的駢儷文盛行,使文風受到重大的破壞。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唐代古文運動,可以說是一場重大的文藝改革。所謂古文運動,就是恢復古代的散文創作,以區別於當時的駢文。韓愈、柳宗元在這次運動中著有很大的功績。
歐陽修在北宋中期所領導的新古文運動,可以說是唐代韓柳古文運動的繼續。在宋初西昆體作者楊億、劉大年等繼續提倡晚唐、五代浮華輕靡文風的影響下,宋初文壇一度極端崇尚「窮妍極態」的文風,韓愈的文集早已束之高閣,連名字都很少有人提到。歐陽修和他的同志尹誅、梅堯臣、蘇舜欽等人,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擔負起文藝改革的重任。
歐陽修在《記舊本韓文後》一文中,記述他少年時從廢書麓中得到韓愈的文集後,如何補綴校訂,廣為宣傳,終於改革文風,達到「學者非韓不學」的盛況。歐陽修平生以韓愈的繼承人自命,當時人也以此評價他。蘇軾就說過:「歐陽子,今之韓愈也。」(《居士集序》)歐陽修學習韓愈,主要的成就不是在道統上繼承「文以載道」的那一套,而是在散文的創作方面,將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統一起來,強調作品必須有作者個人的特色,藝術風格必須有獨創性,反對因襲模仿。因此他雖然標榜學習韓愈,但能戛戛獨造,自成一家,創造出一種與韓文不同的散文風格。總的說來,韓文以氣勢雄壯見長,歐文則以情韻優美見長。清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有這樣一段話:「歐公文學韓而頗不似韓,此公文之所以能於八家中自樹一幟也。」這種看法是很中肯的。
韓愈領導唐代古文運動,提倡寫作要「文從字順」,但事實上他有一些作品如《曹成王碑》、《平淮西碑》等,有意識地摹仿尚書等古代經典著作,生吞活剝,讀起來覺得詰屈聱牙。柳宗元有一些作品如《晉問》、《起廢答》也還存在較濃厚的六朝駢儷氣息。歐陽修的作品就不同,可以說是完全做到平易自然的地步。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韓柳猶用奇重字,歐蘇惟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自唐代以來的文藝改革運動,在歐陽修的散文里,可以說是完成任務了。
歐陽修在散文寫作方面的成就,是在學習司馬遷、韓愈等前代作家創作的基礎上,將議論、敘事、寫景和抒情融合而成為情文並茂,無所不可的創作方法,充分發揮不受對偶聲調束縛的散文寫作的優越性。以作品的內容而言,歐陽修的散文善於敘事,善於寫景,善於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寫作的技巧而言,歐陽修的散文善於用宕筆,善於用疏筆,善於吞吐夷猶,善於抑揚頓挫。讀起來感到層次曲折,氣勢流暢,音節鏗鏘,情韻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蘇軾說他的散文「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居士集序》)。十分概括地說明歐陽修在繼承前代作家寫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歐陽修的寫作態度是極其認真嚴肅的。他自己說「予平生文章,多得之三上,謂馬上、枕上、廁上也,惟此可以稍構思耳」(《歸田錄》)。可見他對於寫作態度的認真,雖行路休息時也不肯放過。對於已經寫好的作品,一感到不愜意,便立即改正。著名的《醉翁亭記》,開始寫環滁山名,有好幾百字,最後改定時,只剩下「環滁皆山也」五個字。到了晚年自定文集時,寒冬天氣還工作到夜深,可見他寫作態度的嚴肅。
歐陽修文集中的一部分墓誌銘、詩文集序和園亭雜記最能代表他的散文風格,也是藝術性最突出的部分,以下試就這幾方面略加論述。
(一)關於墓誌一類的作品,在歐陽修的文集中,分量幾乎佔到一半以上。本來在韓愈柳宗元的作品中,有關墓誌一類的文章,都佔有很大的比重,替死人說好話,在當時是一筆很可觀的收入,韓愈因此而受到諛墓之譏。在歐陽修所作的墓誌中,諛墓之處當然也在所難免,但主要的是在作者為一些好友如石曼卿、蘇子美、梅聖俞、江鄰幾、尹師魯等人所作的墓誌中,卻創造出作者特有的情文並茂的風格,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北宋是一個積弱的王朝,從建國開始,就採取對內鎮壓對外屈辱的政策。到了中期,階級矛盾已經發展到非常尖銳的程度,不但廣大農民備受官僚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即是一般沒落的中小地主階級也受到當權派的壓制,感到政治上沒有出路。這個階層中的一些人物,曾經希望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但結果都歸於失敗,因此往往宦途失意,潦倒終身。歐陽修本人也出身於沒落的下層官僚家庭,早年宦途也備歷坎坷。因此既與他們有深厚的友誼,又深切同情他們的遭遇,為他們所作的墓誌中,大多是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作品。下面是《黃夢升墓誌銘》中間的一部分:
予少家隨州,夢升從其兄茂宗官於隨。予為童子,立諸兄側,見夢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飲酒談笑,予雖幼,心已獨奇夢升。後七年,予與夢升皆舉進士於京師,夢升得丙科。初任興國軍永興主簿,怏怏不得志,以疾去。久之復調江陵府公安主簿,時予謫夷陵令,遇之於江陵。夢升顏色憔悴,初不可識,久而握手噓嚱飲以酒,夜醉起舞,歌呼大噱。予益悲夢升志雖衰而少時意氣尚在也。後二年,予徙乾德令,夢升復調南陽主簿,又遇之於鄧。間嘗問其平生所為文章幾何,夢升慨然嘆曰:「吾已諱之矣,窮達有命,非世之人不知我,我羞道於世人也」。求之不肯出,遂飲之酒,復大醉起舞歌呼,因笑曰:「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讀之博辯雄偉,意氣奔放,若不可御。予又益悲夢升志雖困,而文章未衰也。
描寫一個下層官僚知識分子的僚倒形象,真是栩栩欲生。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二)關於序跋一類的作品,最突出的是歐陽修所作的《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有很高的地位,為歷來史學家和散文家一致公認。二十四史中素以《四史》為最善,以文章而言,《史記》豪宕、《漢書》整飭、《後漢書》簡煉、《三國志》疏淡,各有特色。此外就要算《五代史》了。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五代史》的評價是:「不惟文筆潔凈,直追史記,而以春秋筆法,寓褒貶於紀傳之中,則雖史記亦不及也」。這種評論,雖然站在傳統的史學家立場上,但《五代史》方筆潔凈老練,的確是很突出的。尤其是那幾篇序文如《伶官傳序》、《宦者傳奇》、《一行傳序》,既是沉痛的史論,又是優美的散文。近千年來,早已膾炙人口,被公認為是《史記》以後最傑出的史論。下面是《伶官傳序》的後半部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感慨淋漓、抑揚頓挫,兼而有之。無怪明人茅坤評為「千年絕調」。
歐陽修為一些好友所寫的詩文集序,也擺脫前人創作的規律,創造出自己的風格。《釋秘演詩集序》和《釋惟儼文集序》通篇以作者好友石曼卿和這兩個和尚的交誼為骨幹,極力摹寫石曼卿的懷才不遇和這兩個和尚的不合時宜,至於詩文集序的主題,只輕輕一筆帶過。通篇章法變化,筆勢騰挪,波瀾壯闊,可以說是兩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關於雜記一類的作品,唐宋以前,可以酈道元的《水經注》為代表,描寫山水極其出色。柳宗元的山水雜記,在繼承《水經注》的基礎上,字鍛句煉,窮態極妍,使讀者加入深山空谷,有一種冷寂幽峭之感。歐陽修的園景雜記,則完全不同,可以說是兼有幽雅和富麗兩種特點,使讀者如身入景色秀美的園林,極賞心娛目的能事。《醉翁亭記》和《真州東園記》是歐陽修的兩篇獨創一格的雜記,他的兒子歐陽發說是前未有其體。《醉翁亭記》連用二十個也字,將醉翁亭的動態、靜態、風景、人物全部包括在內,為歷來讀者所傳誦。著名詞人秦觀評論說:「《醉翁亭記》用賦體」。《真州東園記》通過園主許子春之口,將東園的今昔興廢,作具體的對比,一座繁華富麗的園林,便躍然紙上。下面是文中的一段:
園之廣百畝,而流水橫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雲之亭;池,吾俯以澄虛之閣;水,吾泛以畫舫之舟。敞其中以為清宴之堂;辟其後以為射賓之圃。芙渠芰荷之的歷,幽蘭白芷之芬芳,與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蔭,此前日之蒼煙白露而荊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動搖而上下,其寬閑深靚,可以答遠響而生清風,此前日之頹垣斷塹而荒墟也。嘉時令節,州人士女,嘯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風雨,鼪鼯鳥獸之嗥音也。
《豐樂亭記》也以善用宕筆著名,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間,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剗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商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上面先說「故老皆無在者」,下面又說「而遺老盡矣」,似重復而實非重復,行文極騰挪跌宕之能事,這就是後來散文家所艷稱的「六一風神」。(歐陽修別號「六一居士」)
此外,《峴山亭記》撫今思昔,神韻縹緲。《有美堂記》筆勢夭矯層層深入,突出有美堂,均屬雜記中的傑作。
清人姚鼐歸納前人散文風格為「陽剛」與「陰柔」兩大類。所謂「陽剛」的文章,氣勢雄偉,是壯美。「陰柔」的文章,情韻幽雅,是優美。歐文可說是「陰柔」一類的代表作。同時的著名散文家曾鞏和蘇轍,風格也很相近,尤其是曾鞏,受歐陽修的影響最深,文章雍容醇雅,因此後人並稱為歐曾。
明代是一個八股文烏煙瘴氣的時代,文風極其頹靡卑下。高一點的以摹擬古人為能事,所謂「文必漢魏、詩必盛唐」。當時文壇上有名的前後七子,如李攀龍、王世貞等都製造出大量的假古董。這些作品,只有軀殼,沒有靈魂,只有摹擬,沒有創造,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文學價值。到中葉以後,茅坤、歸有光提倡學習唐宋,提倡「文從字順」,這就是擬唐宋派對擬漢魏派的斗爭。歸有光以抒情小品文見長,寫出了一些文學價值較高的作品,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等,情感真摯,描寫真切,文字平易流暢,很能感動讀者,可以說是歐陽修以後最能得其神似的了,只不過是規模較小而已。
到了清代,桐城派古文盛行。其領袖人物方苞、姚鼐等論文,俱以雅潔為宗,也以神韻為努力的方向。在學習前代作家方面,則標傍近宗歸有光而遠溯歐曾。在他們的作品中,如劉大櫆的《游浮山記》、姚鼐的《登泰山記》等,受歐陽修的影響很深。林紓就說過:「惜抱(指姚鼐)慕韓而近歐」。總的說來,桐城派的散文風格偏重於「陰柔」一面,因此,以歐陽修為主要的學習對象,就勢所必然了。
《醉翁亭記》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記》是散文中別出一格特具風採的名篇,也是體現歐陽修散文風格的代表作。歷來人們稱贊文中多用陳述句,並以二十一個「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種別致的詠哦句調。我認為除了這個特點之外,還奇妙地用了二十五個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娓娓動聽。
文中除「已而」一處作表時間詞用外,其餘的「而」都作連詞用。有的連接狀語和謂語,幫助描述動作的情狀,如「雜然而前陳者」、「起坐而喧嘩者」。有的連接兩個前後有因果關系的主謂片語,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有的用於連接兩個謂語,如「往來而不絕者」,把來往的人多與延續時間長兩方面緊連。有的連接前後有因果關系的兩個謂語,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競相開放,又聞到鮮花的幽香,後句則使人象在酷暑烈日當空時置身於橫柯上蔽的濃蔭之中,頓覺涼爽。有的「而」是連接兩個句子的,如「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把釀泉的潺潺水聲和水從兩峰間飛瀉直下的氣勢由「而」緊連,則水之聲勢並現。反之,若不用「而」,就會使人覺得潺潺水聲與水之氣勢互不相關似的,影響了表達的准確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絕大部分「而」用於順接,少部分用於逆連。如「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三個加黑的「而」是用於逆連的,把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太守之樂這三種樂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委婉含蓄地表現出來了。
文中用二十四個連詞「而」,用法隨內容之異而多變,作為連詞「而」的幾種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記》里有許多是駢偶句,「而」字則使這些句子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與「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構節奏也隨之產生變化,不顯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節是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不同的景色和人們游山之樂的,共分六層(「朝而往,……而樂亦無窮也」,作為過渡句,不列入層次內。)除第一層和第六層用「……者,……也」句式作結束句外,中間四層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結束句。每一層最後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長短參差不一,結束句中都用了「而」字,顯得整齊中有錯落,節奏略有變化。
第四小節中有一處似乎可能用「而」卻用了「為」。原句為「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為酒冽。」加黑的「為」若作動詞解,則「釀泉為酒」與「臨溪而漁」就對不起來了。其實這個「為」該作「而」字解。《古書虛詞集釋》:「『為』猶『而』也」。這兩句中的「為」「而」為互文。這樣,就與「臨溪而漁」對得很工整了。此處「為」作「而」解,則全文實際用了二十六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閑情雅緻充分表現出來了。如「朝而往,暮而歸」,若去掉「而」,成「朝往,暮歸」,就顯得緊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歸之感,插入兩個「而」字,就把遊玩者欣賞山水之樂的從容之態、歡樂之情、悠雅之興全表現出來了。文中不少句子由於用了「而」字,語氣輕重分明,誦讀時極富抑揚頓挫之致。如「臨溪而漁」句,重音在謂語「漁」上,讀重些,長些,作為狀語的「臨溪」則讀輕些,短些。若不用「而」,成「臨溪漁」,不僅別扭滯澀,而且語氣輕重不分明。「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讀來真使人感到有內在的類似詩歌的那種韻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