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鮮花匾
❶ 廈門喪葬習俗在外去世的人能回家嗎
閩南習俗認為,人死於外地,遺體不能進入村莊,不得擺放於正廳,只能停放在村版旁臨時搭蓋的雨權棚內。在戶外死亡,未能見到祖公,是夭亡。把死屍抬進村,抬進屋,會把擋境佛、土地公嚇跑,給村民、給家人帶來晦氣。
但現在廈門相關政策已經禁忌在家治喪,基本是在天馬山福澤園進行治喪了。
❷ 喪葬習俗有什麼
第一,穿喪服。
在整個喪葬儀式期間,所有的家屬和親人都要穿喪服。直系親屬比如女兒、兒子,還有孫子孫女,是要披麻戴孝,穿麻衣。其他的親戚朋友,要根據身份和輩分的不同,穿著不同的喪服。
現在各個地方的喪服顏色各有不同,一般是藍色、黃色、白色為主。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地方可能不同的人家,穿著的顏色也有講究,因為有喜喪和普通喪事的區別,這要根據每個喪主家庭的實際情況而定。
第二,出殯。
在過去,出殯就是將棺木抬到山下下葬。親人在送葬的途中,需要三跪九叩。但是現在已經取消了土葬,都改為火葬。所以就是將遺體火化之後,將骨灰盒取回,葬在墓地里。
(2)殯葬鮮花匾擴展閱讀:
喪事辦理程序
1、辦理死亡手續:
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開取的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2、注銷戶口:
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3、聯系火化:
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
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
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4、接運遺體:
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5、遺體火化:
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
2)遺體整容;
3)遺體告別;
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
5)領取骨灰。
6、骨灰安放:
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❸ 殯葬的程序是怎樣的,誰知道
一、喪葬辦理程序
1.死亡證明:
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取得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2.注銷戶口:
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3.聯系火化:
(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
(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
(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4.接運遺體:
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5.遺體火化:
(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
(2)遺體整容;
(3)遺體告別;
(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
(5)領取骨灰。
6.骨灰安放:
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二、骨灰安葬方式
1.骨灰堂:室內骨灰架寄存,是目前骨灰安放的主要方式。
2.骨灰牆:在牆壁上砌格子,將骨灰盒放入,用石板封閉。
3.骨灰亭:亭式建築,亭內、外牆可以存放骨灰,類似骨灰牆寄存。
4.骨灰廊:彩畫地上長廊,牆內存放骨灰,石板封閉。
5.骨灰深葬:將骨灰存入地下室封閉,地上為亭。
6.骨灰林:將骨灰埋入選擇好的樹下,做簡單標記。
7.骨灰墓:地下修建墓穴,地上立碑。
8.骨灰撒海:隨時辦理登記手續。
三、喪葬祭掃注意事項
1.喪葬事宜要由國家批準的殯葬單位辦理:
喪葬必須由國家批準的殯儀館、公墓及殯葬服務站來辦理。要直接與這些殯葬單位的服務人員聯系,不要找非殯葬服務單位和人員來代辦喪葬事宜。
2.骨灰要安放在合法公墓:
不要將骨灰存放在非法公墓。非法經營性公墓有兩類:一類是指一些鄉、村和單位,在未經市民政部門批准和未得到市規劃、土地部門同意的情況下,擅自興建以盈利為目的經營性公墓,對這類公墓民政部門將逐步予以取締。另一類是鄉村辦的公益性公墓,它們不得從事經營性活動,只能安置本鄉村死亡人員的骨灰。
3.在異地去世人員的喪葬辦理:
根據有關規定,在異地去世人員,原則上遺體應當在當地殯儀館火化,禁止運往外地。因特殊原因確需運回原籍的,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必須經當地民政部門批准;
(2)必須在當地殯儀館進行防腐、消毒等處理;
(3)必須由當地衛檢部門出據的《移運證》;
(4)必須由當地殯儀館承辦遺體運送業務。運送到安葬地殯儀館。
4.祭掃活動須知:
我國素有在祭掃中燒香、燒紙的習俗,致使每年清明節火災事故時有發生。為保障骨灰堂公墓、林地的消防安全,維護掃墓活動的良好秩序。嚴禁在骨灰堂、公墓、林地燒紙和其它動用明火的行為。對違反者,依照國家和當地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移風易俗
1.保護環境:
喪葬應當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盡量採用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的殯葬方式。我國殯葬管理部門提倡火葬方式,並在各個行政區劃內都設立了專門的骨灰存放地或公墓。我國除少數人口稀疏的山區仍實行土葬外,絕大多數地區都實行火葬。火葬可以減少佔地和環境污染。不得在荒山野外隨意設立墓地,那樣一方面造成環境破壞,另一方面這種非法墓地得不到政府部門的保護,容易遭到破壞,使故去的人得不到安息。
2.厚養薄葬:
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當老人在世時,子女應該盡心奉養,照顧好老人的飲食起居,使老人身心健康、幸福快樂。當老人去世後,喪事要從簡,不要鋪張浪費,喪事的豐與儉並不代表子女的孝順與否。
3.破除迷信:
在進行喪葬祭掃活動過程中,要堅決禁止任何封建迷信行為。不得借喪葬祭掃搞任何封建迷信活動。
五、遺體接運
各地殯儀館有24小時值班電話,可以預定遺體接運時間、預定遺體存放方式、靈車隨叫隨到。
六、遺體告別
1、整容:各地有專業整容師,再現親人容顏,撫慰家屬心情。
2、告別儀式:殯儀館布置靈堂、奏哀樂、照相、攝像、代寫輓聯、租買花圈、鮮花及花籃等服務。
七、遺體火化
當日火化當日取灰、安放,多種骨灰盒可供挑選。
八、安放方式
有骨灰堂、骨灰牆、骨灰亭、骨灰廊、骨灰深葬、骨灰林、骨灰墓、骨灰撒海
九、喪葬用品
各地殯儀館均提供骨灰盒、輓聯、花圈、鮮花、鮮花籃等服務。
十、祭掃活動
各地殯儀館可以提供鮮花、絹花、盆栽花。專門設置焚燒冥紙、物品的地點
❹ 向您請教下葬風俗
2011年7月安葬的黃道吉日:
下列沒有不利逝者生肖【戊子 火 鼠】的沖日刑日害日
2011年7月01日 農歷06月(大)01日 星期五 沖豬(辛亥)煞東
2011年7月06日 農歷06月(大)06日 星期三 沖龍(丙辰)煞北
2011年7月17日 農歷06月(大)17日 星期日 沖兔(丁卯)煞東
2011年7月19日 農歷06月(大)19日 星期二 沖蛇(己已)煞西
2011年7月22日 農歷06月(大)22日 星期五 沖猴(壬申)煞北
2011年7月29日 農歷06月(大)29日 星期五 沖兔(己卯)煞東
2011年7月31日 農歷07月(小)01日 星期日 沖蛇(辛已)煞西
請您節哀順變!
人死後,全家舉哀,將死者移入正房迎門的靈床上。靈床有的用現成的木床,有的用門板或葦箔在長凳上搭成,還有的臨時用土坯壘起,上鋪一床單或褥子而成。死者臉蓋黃表紙,口含銅錢(亦有含珍珠之類的)。靈床前置供桌,放「照屍燈」,預防狗貓進來,焚香設牌位,並供小米飯1碗,上插竹筷1雙,叫「倒頭飯」。子女輪流守護,叫「守靈」。家族鄰居幫助辦理喪事,發訃文、告親戚,幫喪者為首的叫「大總」。同時每天早、中、晚飯前3次到土地廟「送漿水」,漿水多由生水、麵粉、小米混合而成,裝在壺里,有的壺里只裝清水,也叫做漿水。扎制紙車、紙馬,用黑面烙制「打狗餅」、「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攔路,一旦遇到惡狗便可用棍子打它們,同時把打狗餅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機脫身。此後是「指路」,死者長子站在板凳上,手舉扁擔,面西而呼死者的稱謂,後說「上西方大路朝佛」,連喊4次,燒紙車紙馬,送亡者歸西。
吊喪
親友按訃告訂的日期,在開墓安葬之日前來吊喪。院內設靈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來吊喪的親朋、鄉鄰磕頭拜謝。一般鄉鄰只付喪儀(現金)叫「付人情」。至愛親朋則先付奠儀,後將祭品置於靈前,向靈位跪拜,奠酒3盅(張店為4盅),放聲痛哭,叫「拜祭」。
入殮
死者入棺謂之「入殮」。棺材俗稱「壽材」,多用楊、柳、榆、槐等雜木製成,殷實人家則用柏木。窮苦人家有的僅薄棺一口,葦席一領。入棺前先在棺內鋪香表墊褥,再由兒女親屬用棉絮蘸酒為死者擦臉凈面,之後入棺。於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愛之物,蓋棺封口,大殮告成。此後,每天3次燒紙哭祭。
出殯
一般於人亡後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殯,大家富戶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殯者。期間,有的請僧道設壇場作佛事,誦經超度。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喪主須於發喪前一日的晚上迎其靈共祭。
殯葬大體有燒炕(亦叫暖墓)、起靈、送殯、路祭、下葬成墳等程序。起靈前(臨淄為起靈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親屬(多為女眷)去墳內點火燃燒,叫「燒炕」,博山、臨淄多是於墳內設火煎糕叫「暖墓」。臨淄在起靈前還有在靈棚內吃一頓水餃的習慣,謂之「吃團圓飯」,並邊吃邊填滿「獻食罐」。之後,把靈前的飯碗打掉,由十餘人抬棺起靈,長子頂棺打瓦,此時家人親友隨靈哭送,到門外停靈奠祭。出殯時,長子或長孫打白幡,外甥打花幡在先引靈柩前往塋地,女孝家一般在柩後坐哭,不跟往塋地。出殯的隊伍到村(街)頭要暫停,進行路祭。在靈前擺好桌椅、供品,親友一一拜祭。棺至墓地後,先燒輓聯紙扎(臨淄居民還要把「獻食罐」放入墳內),待孝家查看墓穴後,方下葬填土,插幡幢(亦有插秫秸者)於墳頂,至此新墳築成。返回時,每個孝家分享一份切碎的饅頭、豆腐等物。
謝客
殯後的翌日拂曉,死者的兒孫穿孝服到吊喪者家中致謝,一般只是在門前高呼「謝客」,主人聽見,可回聲「聽到」,表示已知禮。
祭祀
殯後第三天(亦有第二天者)亡者親屬著孝服至墓地供祭,繞墳轉3圈,拋撒五穀糧,添加新土,謂之「圓墳」。人亡後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屆時孝家都要到墳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墳時,前者提前,後者延後,謂之「長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於半夜三更上墳祭祀。上「五七墳」時,死者親屬要帶著金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等紙扎和供品祭祀。
持服
也叫吃服。安葬後,亡者家屬要穿孝服守孝,謂之「持服」。持服期,兒女為3年,侄孫輩為1年,期間,兒女一般不理發,不問世事。
三四十年代,一些村社普遍建有「老人會」(亦叫「孝帽會」、「架子會」等)。凡家有老人者均可參加,遇有喪事,會友集資進行互助,有錢出錢,無錢出人,至入會者各家都經過一次喪事,此組織即告解散。建國後,老人會組織很快消失。舊時的喪葬禮也逐步得到改革,設壇超度、送漿水、指路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東西基本根除。遇有喪事,只為死者穿壽衣,入棺成殮,親友送喪儀,叩頭祭拜,送往墳地埋葬,持服守孝等。60年代後,除回民外,城鄉開始實行火葬制度,建立骨灰盒存放室,親屬戴黑紗或孝章,鄰里送花圈、挽幛致哀,但在農村有不少人家仍將骨灰土葬。「三日」、「五七」、「百日」祭仍保留,以表哀思之意。
喪葬
1、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 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 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准。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卧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 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 往會受人非議。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後,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 落氣紙"。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 人死之後,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2、報喪 死老咽氣後,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 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 論長幼,都要叩首。
3、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後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 般是頭朝里腳朝外。
4、守鋪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老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卧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5、擱棺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樞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擱棺 "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 使擱棺,時間也不長。
6、居喪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後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 ;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系的遠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發,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 、進寺廟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不吉。
7、弔唁 弔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弔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弔唁時,與死者 關系的遠近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不同。 死老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盡快上路奔喪。臨到家 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親朋友鄰,雖不致於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 一些。 親友前來弔唁的時候,孝子要保衛祖國接,陪同。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 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 親友前往弔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樣。禮品有匾額、輓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8、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陰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並不是每一個人死後都能進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他請僧眾念經禮懺或者放焰口救度惡鬼,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 天堂。相對於神來說,是迎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相對於死者親友,是送別死者的靈魂進 入天堂。因此,這個儀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時,要用紙扎一些車馬,以供死 者上路時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禮俗。據說焰口就是餓鬼餓鬼,在地獄受苦受難。民間舉行儀式, 擺放三寶,即佛、法、僧,便可以讓餓鬼得到救助,脫離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較常用。還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喪葬禮儀中,還有做道場的。其作用與放焰口類似,這種道場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9、出殯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出殯之前,先要 辭靈。先裝"餡食罐",把最後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里,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後 埋在棺材前頭。然後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後用新笤帚、 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 出殯的程序為:先轉棺,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主持禮儀 ,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後,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後, 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 抬棺即將起行,送葬隊伍也要准備好,一般是長子打幡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 們持裹著白紙的"哭喪棒",大兒媳抱"餡食罐"。准備妥當後,即可起杠,伴隨起杠,還 有兩項禮儀:一項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里邊的蕎麥皮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另 一項禮儀是"摔盆",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 子",不過也叫"吉祥盆"。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系變 近,甚至確立財產繼承關系。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 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殯。送葬隊伍隨行。 出殯的順序一般為: 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 -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 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 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 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如揚紙錢,擺茶桌路祭等。 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在起杠後,遇有 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梁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 茶桌和路祭棚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喪家表示哀悼和慰問。茶桌供孝子和親友飲水,孝子 要跑下叩謝。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路祭,送葬隊伍 一般要停柩進行祭奠和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10.落葬 到達墓地後,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掃去腳印,然後 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由喪主鏟土掩棺,並堆土成墳堆。
11.居喪 在親人去世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 思念。這就是居喪。居喪之禮節,對於孝子要求更嚴。在古時候,孝子要居喪三年。為什麼 是三年呢?因為按慣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因此,父母死後,孝子應 服喪三年,以示回報。三年之間還會有很多小的禮儀,禮儀繁多,要求嚴格。在現代,人們 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喪,只不過比古時短得多了。
傳統喪葬禮儀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日益談化了,舊時的很多喪葬禮儀,人們已不再遵循。但老 人的去世仍會繼續,作為家庭的一件大事,喪葬也必須還有一定的禮儀,那麼新式喪葬禮儀 又有哪些呢?新式喪禮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屍:確認老人已經死亡,可將其遺體移到廳堂或靈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點上香和 燭。
2、報喪:死者家人在親人去世後,應盡快通過各種渠道通知親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電報、 電話、訃告或親自登門通報。
3、整容: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頭發,換上比較整潔的衣服,並將其移入棺材。
4、訃告:用訃告的形式向親友近鄰進行通報。
5、開追悼會 追悼會一般在喪家所設的靈堂里舉行。先要布置靈堂: 靈堂要庄嚴肅穆,在正後方牆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綠色為底色,配上黃色花朵圖案 。花牌正前方放靈桌,靈桌後方正中央放死者遺像,周圍放黃色鮮花,靈桌上可置備素色鮮 花,中間放靈位。會場中央懸掛黑色或藍色橫幅,用白紙黑字書寫"×××追悼會"字樣, 遺像正後方花牌上掛孝家的輓聯,靈堂兩邊的牆壁上則可掛客人送的換聯換幛。花圈、花籃 則放在屋內門口兩側。靈堂內左右可擺放長桌子,並配座椅、桌子,可旋轉茶水,以備弔唁 者休息時用。在靈堂門外兩邊分別放一長桌,一處用來收禮,一處用來簽名。 追悼會一般在原設靈堂舉行,也可另找場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擺放在靈堂中間的桌子上,遺 體未火化的,可放於靈堂中間。在追悼會儀式上,親屬一般站左邊,主要親屬在前排,弔唁 者站正中,面向遺像或像體。主持者站前排左邊,側身,一半向著死者家屬,一半向著弔唁者。
追悼會的儀式大致為:
①在會場門口迎候親友和來賓,並發給白花功黑紗。迎候者一般為喪家委託的親友。
②宣布追悼會開始,奏哀樂。
③宣讀悼詞。
④來賓致衰辭或發言,宣讀唁電、唁函。
⑤眾人繞遺體一周,向遺體告別。
⑥慰問逝者親屬。
⑦追悼會結束。
弔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著和談吐,不可穿紅戴綠,濃妝艷抹,不可三五成群,竊竊私語,不 可漫不經心,東張西望,行禮時動作要真摯自然。 6.喪服 現在喪葬提倡不穿白戴教,只在左胳膊上帶一黑布,上面寫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 己正在教期,還表示對亡者的哀思懷念。一般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去世後,舉行追悼大會時, 在場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對亡者哀悼,但不寫"教"字。 最後要強調的是現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傳統的喪葬儀式有些變化。 另外祭日是每年一次的 也就是每年的這一天!!!
❺ 要開鮮花店要寫什麼字匾
你喜歡的。。。
❻ 喪事禮儀注意什麼
1、服裝:男女均應穿黑色或藍色等深色的服裝,男士可內穿白襯衣或暗色調的襯衣,女士不應塗口紅,不可戴亮色調的圍巾。
2、飾品:盡量不要佩戴飾品,如需佩戴可考慮素色的飾品或盡量不要外漏,千萬不要外漏佩戴黃金,這是對死者的極大不尊重。
3、慰問句:關懷和安慰對於死者親屬是很必要的,一些過當的舉重如嚎啕大哭應盡量避免,在措辭上也應注意,作為慰問句語,一般可以這樣說:「發生這樣的事情真的令我很悲傷,請節哀」或「這次的事情太突然了,請保重好身體」。
4、措辭及舉動:在葬禮上一定要注意用語,不要出現「死」「慘」等使人聯想到不幸的詞彙;葬禮時肅穆的弔唁者應收斂,不要高談闊論。帶著兒童的,不要讓孩子嬉笑打鬧,說話聲音盡量壓低,舉止輕緩穩重,才能顯示出誠意。
(6)殯葬鮮花匾擴展閱讀:
弔唁的禮物選擇:
1.在追悼會上人們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禮金,這是一種約定俗稱的交往禮物,又是你的一份心意,畢竟在開追悼會的時候總是需要花費和開銷的,你的禮金能夠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記得,這個禮金千萬不能用紅紙包裝,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紙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寫上「奠儀」、「帛金」之類的黑字並署名。
2.挽幛、挽軸、挽額也稱禮幛,題詞不拘形式,通常以四字為多,多是直寫,橫寫的稱「挽額」
3.祭奠禮品如贈送香燭紙錢、鞭炮、「三牲」、果品之類的祭祀用品,並隨祭品附送禮單帖。
4.花圈或花籃。鮮花或紙花均可,上寫有挽帶,有上下款,上款寫對死者的稱謂和極簡短的悼詞,表示對死者的懷念。不過送的花也有些講究,因為每種花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總的來說送追悼的花,主要以黃色和白色為主,千萬不要送那些過於鮮艷的花。能送的花主要有:
(1)黃菊和白菊扎在一起表示肅穆哀悼。
(2)白菊表示真實的哀悼。
(3)翠菊表示追念和哀悼。
(4)黃色和白色的康乃馨表留戀之意,讓逝者走好。
(5)白色大麗花可布置靈堂、靈車,寄託哀思。
(6)白百合在印度寓意對亡靈的哀悼。
❼ 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對逝者的穿著有什麼講究
壽終
人死後,全家舉哀,將死者移入正房迎門的靈床上。靈床有的用現成的木床,有的用門板或葦箔在長凳上搭成,還有的臨時用土坯壘起,上鋪一床單或褥子而成。死者臉蓋黃表紙,口含銅錢(亦有含珍珠之類的)。靈床前置供桌,放「照屍燈」,預防狗貓進來,焚香設牌位,並供小米飯1碗,上插竹筷1雙,叫「倒頭飯」。子女輪流守護,叫「守靈」。家族鄰居幫助辦理喪事,發訃文、告親戚,幫喪者為首的叫「大總」。同時每天早、中、晚飯前3次到土地廟「送漿水」,漿水多由生水、麵粉、小米混合而成,裝在壺里,有的壺里只裝清水,也叫做漿水。扎制紙車、紙馬,用黑面烙制「打狗餅」、「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遙遠,又有惡狗攔路,一旦遇到惡狗便可用棍子打它們,同時把打狗餅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機脫身。此後是「指路」,死者長子站在板凳上,手舉扁擔,面西而呼死者的稱謂,後說「上西方大路朝佛」,連喊4次,燒紙車紙馬,送亡者歸西。?
吊喪
親友按訃告訂的日期,在開墓安葬之日前來吊喪。院內設靈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來吊喪的親朋、鄉鄰磕頭拜謝。一般鄉鄰只付喪儀(現金)叫「付人情」。至愛親朋則先付奠儀,後將祭品置於靈前,向靈位跪拜,奠酒3盅(張店為4盅),放聲痛哭,叫「拜祭」。
入殮
死者入棺謂之「入殮」。棺材俗稱「壽材」,多用楊、柳、榆、槐等雜木製成,殷實人家則用柏木。窮苦人家有的僅薄棺一口,葦席一領。入棺前先在棺內鋪香表墊褥,再由兒女親屬用棉絮蘸酒為死者擦臉凈面,之後入棺。於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愛之物,蓋棺封口,大殮告成。此後,每天3次燒紙哭祭。?
出殯
一般於人亡後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殯,大家富戶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殯者。期間,有的請僧道設壇場作佛事,誦經超度。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喪主須於發喪前一日的晚上迎其靈共祭。
殯葬大體有燒炕(亦叫暖墓)、起靈、送殯、路祭、下葬成墳等程序。起靈前(臨淄為起靈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親屬(多為女眷)去墳內點火燃燒,叫「燒炕」,博山、臨淄多是於墳內設火煎糕叫「暖墓」。臨淄在起靈前還有在靈棚內吃一頓水餃的習慣,謂之「吃團圓飯」,並邊吃邊填滿「獻食罐」。之後,把靈前的飯碗打掉,由十餘人抬棺起靈,長子頂棺打瓦,此時家人親友隨靈哭送,到門外停靈奠祭。出殯時,長子或長孫打白幡,外甥打花幡在先引靈柩前往塋地,女孝家一般在柩後坐哭,不跟往塋地。出殯的隊伍到村(街)頭要暫停,進行路祭。在靈前擺好桌椅、供品,親友一一拜祭。棺至墓地後,先燒輓聯紙扎(臨淄居民還要把「獻食罐」放入墳內),待孝家查看墓穴後,方下葬填土,插幡幢(亦有插秫秸者)於墳頂,至此新墳築成。返回時,每個孝家分享一份切碎的饅頭、豆腐等物。?
謝客
殯後的翌日拂曉,死者的兒孫穿孝服到吊喪者家中致謝,一般只是在門前高呼「謝客」,主人聽見,可回聲「聽到」,表示已知禮。
祭祀
殯後第三天(亦有第二天者)亡者親屬著孝服至墓地供祭,繞墳轉3圈,拋撒五穀糧,添加新土,謂之「圓墳」。人亡後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屆時孝家都要到墳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墳時,前者提前,後者延後,謂之「長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於半夜三更上墳祭祀。上「五七墳」時,死者親屬要帶著金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等紙扎和供品祭祀。
持服
也叫吃服。安葬後,亡者家屬要穿孝服守孝,謂之「持服」。持服期,兒女為3年,侄孫輩為1年,期間,兒女一般不理發,不問世事。
三四十年代,一些村社普遍建有「老人會」(亦叫「孝帽會」、「架子會」等)。凡家有老人者均可參加,遇有喪事,會友集資進行互助,有錢出錢,無錢出人,至入會者各家都經過一次喪事,此組織即告解散。建國後,老人會組織很快消失。舊時的喪葬禮也逐步得到改革,設壇超度、送漿水、指路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東西基本根除。遇有喪事,只為死者穿壽衣,入棺成殮,親友送喪儀,叩頭祭拜,送往墳地埋葬,持服守孝等。60年代後,除回民外,城鄉開始實行火葬制度,建立骨灰盒存放室,親屬戴黑紗或孝章,鄰里送花圈、挽幛致哀,但在農村有不少人家仍將骨灰土葬。「三日」、「五七」、「百日」祭仍保留,以表哀思之意。
喪葬
1、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 稱為"送終"。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 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准。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卧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 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 往會受人非議。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後,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 落氣紙"。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 人死之後,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2、報喪 死老咽氣後,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 吊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 論長幼,都要叩首。
3、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後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 般是頭朝里腳朝外。
4、守鋪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老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卧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5、擱棺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樞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擱棺 "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 使擱棺,時間也不長。
6、居喪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後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 ;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系的遠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發,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 、進寺廟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不吉。
7、弔唁 弔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弔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弔唁時,與死者 關系的遠近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不同。 死老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盡快上路奔喪。臨到家 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親朋友鄰,雖不致於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 一些。 親友前來弔唁的時候,孝子要保衛祖國接,陪同。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 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 親友前往弔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樣。禮品有匾額、輓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8、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陰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並不是每一個人死後都能進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他請僧眾念經禮懺或者放焰口救度惡鬼,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 天堂。相對於神來說,是迎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相對於死者親友,是送別死者的靈魂進 入天堂。因此,這個儀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時,要用紙扎一些車馬,以供死 者上路時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禮俗。據說焰口就是餓鬼餓鬼,在地獄受苦受難。民間舉行儀式, 擺放三寶,即佛、法、僧,便可以讓餓鬼得到救助,脫離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較常用。還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喪葬禮儀中,還有做道場的。其作用與放焰口類似,這種道場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9、出殯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出殯之前,先要 辭靈。先裝"餡食罐",把最後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里,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後 埋在棺材前頭。然後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後用新笤帚、 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 出殯的程序為:先轉棺,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主持禮儀 ,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後,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後, 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 抬棺即將起行,送葬隊伍也要准備好,一般是長子打幡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 們持裹著白紙的"哭喪棒",大兒媳抱"餡食罐"。准備妥當後,即可起杠,伴隨起杠,還 有兩項禮儀:一項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里邊的蕎麥皮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另 一項禮儀是"摔盆",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 子",不過也叫"吉祥盆"。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系變 近,甚至確立財產繼承關系。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 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殯。送葬隊伍隨行。 出殯的順序一般為: 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 -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 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 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 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如揚紙錢,擺茶桌路祭等。 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在起杠後,遇有 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梁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 茶桌和路祭棚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喪家表示哀悼和慰問。茶桌供孝子和親友飲水,孝子 要跑下叩謝。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路祭,送葬隊伍 一般要停柩進行祭奠和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10.落葬 到達墓地後,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掃去腳印,然後 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由喪主鏟土掩棺,並堆土成墳堆。
11.居喪 在親人去世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 思念。這就是居喪。居喪之禮節,對於孝子要求更嚴。在古時候,孝子要居喪三年。為什麼 是三年呢?因為按慣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因此,父母死後,孝子應 服喪三年,以示回報。三年之間還會有很多小的禮儀,禮儀繁多,要求嚴格。在現代,人們 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喪,只不過比古時短得多了。
傳統喪葬禮儀在人們心目中已經日益談化了,舊時的很多喪葬禮儀,人們已不再遵循。但老 人的去世仍會繼續,作為家庭的一件大事,喪葬也必須還有一定的禮儀,那麼新式喪葬禮儀 又有哪些呢?新式喪禮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屍:確認老人已經死亡,可將其遺體移到廳堂或靈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點上香和 燭。
2、報喪:死者家人在親人去世後,應盡快通過各種渠道通知親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電報、 電話、訃告或親自登門通報。
3、整容: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頭發,換上比較整潔的衣服,並將其移入棺材。
4、訃告:用訃告的形式向親友近鄰進行通報。
5、開追悼會 追悼會一般在喪家所設的靈堂里舉行。先要布置靈堂: 靈堂要庄嚴肅穆,在正後方牆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綠色為底色,配上黃色花朵圖案 。花牌正前方放靈桌,靈桌後方正中央放死者遺像,周圍放黃色鮮花,靈桌上可置備素色鮮 花,中間放靈位。會場中央懸掛黑色或藍色橫幅,用白紙黑字書寫"×××追悼會"字樣, 遺像正後方花牌上掛孝家的輓聯,靈堂兩邊的牆壁上則可掛客人送的換聯換幛。花圈、花籃 則放在屋內門口兩側。靈堂內左右可擺放長桌子,並配座椅、桌子,可旋轉茶水,以備弔唁 者休息時用。在靈堂門外兩邊分別放一長桌,一處用來收禮,一處用來簽名。 追悼會一般在原設靈堂舉行,也可另找場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擺放在靈堂中間的桌子上,遺 體未火化的,可放於靈堂中間。在追悼會儀式上,親屬一般站左邊,主要親屬在前排,弔唁 者站正中,面向遺像或像體。主持者站前排左邊,側身,一半向著死者家屬,一半向著弔唁者。
追悼會的儀式大致為:
①在會場門口迎候親友和來賓,並發給白花功黑紗。迎候者一般為喪家委託的親友。
②宣布追悼會開始,奏哀樂。
③宣讀悼詞。
④來賓致衰辭或發言,宣讀唁電、唁函。
⑤眾人繞遺體一周,向遺體告別。
⑥慰問逝者親屬。
⑦追悼會結束。
弔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著和談吐,不可穿紅戴綠,濃妝艷抹,不可三五成群,竊竊私語,不 可漫不經心,東張西望,行禮時動作要真摯自然。 6.喪服 現在喪葬提倡不穿白戴教,只在左胳膊上帶一黑布,上面寫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 己正在教期,還表示對亡者的哀思懷念。一般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去世後,舉行追悼大會時, 在場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對亡者哀悼,但不寫"教"字。 最後要強調的是現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傳統的喪葬儀式有些變化。
邇要的答案就在其中..................
❽ 我想鮮花批發,但套路很不熟悉,請高手幫我理一下思路和方向嗎。比如怎麼尋找鮮花批發商,怎麼挑選等
建議你先去雲南斗南這樣大型的鮮花批發基地學習,從學徒做起,